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97
相关推荐
-
再谈六病之实质
我们平时说的"六经病"应该称之为"六病",因为在整部<伤寒论>之中也没有"六经"这个名词."六经"这个名词的 ...
-
郝万山讲伤寒论7,8
万山讲伤寒论 第七讲 太阳病概说(2).太阳病提纲 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分类:本证,变证,类证 本证是发生在太阳经脉,发生在太阳所主的体表,发生在太阳膀胱腑的本经本腑的病变. 表证:邪气偏于浅表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外邪侵袭人体,绝大部分都是先影响身体肌表,也就是人体的表面--皮肤.肌肉.骨骼层次,所以人体会首先表现出表证.身体相对强壮 ...
-
三焦经脉解伤寒论(1)
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一.这一条,是众所周知的太阳病提纲症. 提纲症,意思是,凡是该经为病的,大多会有提纲描述的症状.因此,太阳病,基本上都会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提纲症 ...
-
正邪相争话伤寒(35~49)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方五.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 ...
-
精华文丨读懂《伤寒论》之辨寒热表里
本文导读 <伤寒论临证六要素>拆书精华之寒热表里 欲明寒热,先明恒温机制.欲明恒温,必先知胃气津液.而欲明胃气津液,终必明生机大论. 本书的核心理论即是生机大论,王师复原了仲景以及之前医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2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字面意思是说:太阳病,外证依然存在,脉是浮弱的,治疗上依然需要通过出汗的方法,这时应该用桂枝汤一类的方剂. "宜"字说明不是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3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 上七味,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4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外证"的含义,跟前面42条所分享的一致,是指太阳中风证,也就是桂枝汤证. 这条是指太阳病经过治疗,外证依然存在,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1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这一条是倒装句,正常的顺序应该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0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39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病家表现出来的是浮缓脉,身上不像前面38条那样疼痛,只是感觉沉重,并且沉重不是持续存在的,是时轻时重的,同时没有少阴病的表现,这时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5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这一条挺有意思的,有很多需要关注的地方,我们先说说字面意思:病家得的是太阳病,也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6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这一条也存在倒装情况,"麻黄汤主之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38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