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哲学】学心学六句话,得开悟人生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学点哲学】
学心学六句话,得开悟人生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陈献章开启先河,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陈献章之后,湛若水和王守仁是明代中晚期心学的两个代表人物。湛若水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其心学宗旨“随处体认天理”,而王守仁(即王阳明)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其中阳明心学最著名者六人,据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南中之名王氏学者,阳明在时,王心齐、黄五岳、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冯江南,其著也。”
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今天我们来聊聊王阳明最要紧六句话,堪称心学精华,人生要旨!
1.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谦虚是各种善事的基础,骄傲是各种恶事的根源。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傲”字。因为傲慢自足的心态会让一个人狂妄自得,迷失于当下而不复有进。
2.吾辈用工,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生活中要学会做减法,在“减”字上下功夫。内心装的东西太多通常会给自己的心戴上枷锁,心中装了太多得失、欲望,便会处处受其牵制,想要摆脱这些,就要学会做减法,回归原本单纯的心。
3.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能在处世为人中把握轻重的人,即是达至中和,达致中和者,必然至诚,才能够确定天下的大本。
4.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善念在心中萌发,觉察到它,就扩充它;恶念在心中萌发,觉察到它,就遏制它。知道、扩充、遏制,就是志向,是上天赋予的聪察明觉的能力!圣人只拥有这一点,而求学的人也只应该存养这一点。
5.然可欲者是我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6.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