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针漫谈:略说指法

9个月大的二宝突然发烧,朋友一早将孩子抱过来。孩子身上微微有些烫,皮肤干燥,东倒西歪地一直哭。对症用针后,孩子体温很快降下来。到了傍晚时分,温度又开始上来,但是孩子没之前那样烦躁了。
第二天,孩子还是有热度。第三天,朋友又将孩子抱来,孩子身上还是热,而且没汗。
这次用指法,二宝是男孩,在其左足督脉交会穴申脉穴、太阳经昆仑穴、阳明经陷谷穴等附近进行按揉。
大约五分钟不到,孩子手心、项后及后背开始微汗。又按揉两三分钟后,孩子背部、头部汗水更为明显,遂停止按揉,嘱其待孩子汗水收干后回家。朋友说,孩子长这么大,很少出汗。
隔天,朋友微信说,孩子热度完全退去,但是身上开始出疹子。原来哭闹或者活动时基本不出汗,现在有了出汗现象,胃口也好很多。
前几天,一个朋友出行遭遇意外,致右胸区域疼痛,咳嗽及深呼吸时尤甚。朋友怕针,改用指法。
症在阳明、太阴、厥阴区域,遂在其手部阳明经偏历穴、太阴经经渠穴、厥阴经内关穴附近按揉,不到两分钟,朋友感觉疼痛症状减轻,呼吸通畅。
晚上回家,朋友症状出现反复,深呼吸时不适症状还是比较明显。微信告诉其按压方法,朋友依言一边按压,一边静心感受,过了一会说,确实很舒服,呼吸不堵了。
有些患者因为怕针紧张或留针期间姿势不当,取针后,用针区域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一般把这些“反应”作为症状看待,在另一侧用指法处理,不适症状往往很快缓解或消失。
指法,也就是以指代针,不仅具有方便、实用、快捷、安全等特点,而且很适合一些怕针的中医爱好者居家保健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很好地扮演健康管理角色。尤其对一些常见症状,指法效果往往立竿见影。
有些朋友可能不以为然,其实,未病防病、既病防变,这是中医“治未病”的本来。
指法跟针法有没有很大差异?两者在黄帝内针理法上并无不同,但在规则规范的落地上,指法让还没学针的爱好者多了一个方便。
也许有朋友担心,用针的话针数可多可少,而双手只有十个指头,指法是不是有很多限制。针与指,在形式上确实有较大差别,但对于多数常见症状的处理,灵活应用黄帝内针四总则,有很多解决方法。
比如,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腰部中间疼痛、膝盖内外膝眼疼痛等症状,按照常理来分析,三焦部位涉及上中下三焦,每个部位涉及不同的循行经络,对症施针比较方便,用指法怎么解决呢?
鼻塞、流涕,症在上焦,涉及经络主要可考虑阳明经、督脉;
咽痛,症在上焦,涉及经络主要可考虑阳明经、任脉、少阴经;
咳嗽,症在上焦,涉及经络主要可考虑任脉、少阴经、阳明经、太阴经、厥阴经等;
腰部中间疼痛,症在下焦,涉及经络主要可考虑太阳经、督脉;
内外膝眼疼痛,症在中焦,涉及经络主要可考虑阳明经、太阴经。
这些症状涉及上中下三焦,但是通过“阴阳倒换求”,都可倒换到上焦区域进行。为便于指法操作,可以倒换到上焦腕部或掌部。
再看循行经络,这些症状多有涉及的是阳明经、太阴经,此外是少阴经、太阳经、任脉、督脉。将这些经络进行表里倒换或前后倒换,就变成了阳明经(太阴经)、少阴经(太阳经)以及督脉(任脉),操作时各选其一。
然后三焦同气、经络同气互参,落实到指法应用,可在腕部或掌部阳明经或太阴经、少阴经或太阳经、任脉或督脉选取三个同气点进行按压或按揉。随后,根据按压或按揉后的症状变化再做相应调整,继续随证治之。
按压或按揉的具体手法有没有讲究?黄帝内针常言针不在针,对用针技法并没有特别要求。同样,指也不在指,对指法要求不用刻意。在按压或按揉的力度把握上,不轻不重,以患者可承受或接受的感觉为限。
于黄帝内针而言,针法也好,指法也好,其要领始终是随证治之、同气相求、执两用中、感而遂通。

相关文章链接:

《黄帝内针指针之咽喉疼痛、咳嗽
《黄帝内针指针之发热、乏力
《黄帝内针指针之鼻塞、流涕、头痛、眼部不适
《黄帝内针指针之胸闷、心慌、恶心、腹泻
《临症微记:指针急救大出血一例
《随诊手记:小米的故事(上)
随诊手记:小米的故事(下)
张三针笔记

三生万物   针行其道

(0)

相关推荐

  • 黄帝内针讲义 笔记(五)颈肩

    颈部 颈部属于上焦范围 具体对应经络同气在腕.踝的位置 图示说明: 以上图示中颈部的具体部位用子标题表示 具体的部位与对应的经络和穴位在次级子标题有具体说明 肩部 肩部属于上焦范围 具体对应腕和踝的以 ...

  • 内针漫谈:如何看医案

    很多人喜欢看黄帝内针医案,尤其是看一些疑难杂症的医案. 相比于黄帝内针理法的学习,医案确实能比较直观清晰地勾勒出用针过程,在真切感受内针奇效的同时,也可极大地点燃学人信心. 但这样也容易把大家的关注点 ...

  • 内针漫谈:用针之多与少

    黄帝内针讲究守规范.用规则,在具体应用时,何时应该多用针.何时应该少用针?怎样算是用针多.怎样算是用针少? 类似这样的问题,确实很难有明确的答案和界定标准.那在实际用针过程中,如何来把握呢? 用针多. ...

  • 内针漫谈:向左走 向右走

    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因为大腿后侧及脚踝外缘不适来扎针. 大腿后侧不适,患处在臀部下缘,识证是太阳经区域:踝部不适,识证也比较明显,少阳经.太阳经. 简要问诊后,开始施针.这个症状处理起来并不难,所以大 ...

  • 内针漫谈:三焦划分与定位

    老友50余岁,右肩膀肩贞穴附近疼痛,手臂抬举及后展困难. 识证是上焦,经络是太阳经. 右病左治,在左手腕部太阳经阳谷穴刺入一针,随即问其有没有变化.老友说,痛点好像到里面去了.那地方接近少阴经区域,在 ...

  • 内针漫谈:一针一导引

    Y女士对黄帝内针已不陌生,坐下来就说,右大腿后外侧酸痛,右手掌心酸痛.无力.抓握不拢,右膝盖前侧肿胀.沉重,右踝不适,右手大拇指腱鞘炎有所反弹.活动不便. 对自己的不适症状明明白白,也不在病因.病史以 ...

  • 内针漫谈:如何问诊

    60多岁的何阿姨,坐下来就开始讲她的种种不适,跟拉家常一样,不是跟这个说,就是跟那个讲,好像怕别人听不明白似的. 提醒了几次还那样,我忍不住就敲敲桌子,谁在给你看病啊?眼睛看着我!这么一喝,好像把她喝 ...

  • 内针漫谈:如何识证

    望闻问切是中医人的基本功,但是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怎么办?这其实是困扰中医爱好者的一个大问题. 幸运的是黄帝内针提供了一个简易的方法,随证治之,把各种病的表现都归集到症上.抓住症,也就找到了入门路径 ...

  • 内针漫谈:临症第一针

    众多症挤在面前时,从哪一个症开始着手?第一针在何处下针比较理想?这个问题,在学针时很容易造成困扰. 一个症出现在身体某个部位,有可能涉及一条经络,也可能涉及几条经络.涉及一条经络的比较简单,直接按照& ...

  • 内针漫谈:守住简单

    判断学用黄帝内针对不对,一个标准就是:学得越来越简单了,还是越来越复杂了? 如果面对一个患者,眼里只有症和法则,简简单单的,一切是那么自然天成,那就是对了. 黄帝内针本来就是简易之道.简易到怎样一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