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大学最新研究:月球形成时间还要向前推1亿年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几百年前,唐朝大诗人张若虚就提出了这个疑问:月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对于文人来说,这个问题不过是一种文艺的修辞手法,是一种艺术的提升手段。而对于真正好奇的科学家们来说,这就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目前,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月球形成的时间大约在44.1亿年前,而在45.6亿年前,太阳系也刚刚形成,二者相差的时间也并不很远。

不过,最近,德国科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阿波罗登月中宇航员采集的月球岩石进行研究时,得出了新的结论:月球的形成时间,比此前的认知还要早1亿年。也就是说,早在太阳系刚刚形成5000万年后,也就是距今45.1亿年前,月球就形成了!

1969年11月19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执行了阿波罗12号载人登月任务,在此次任务中带回了一些月表岩石样本。而其中,被编号为样本12054的一块铁钛玄武岩被赠送给了德国,因此,科隆大学有机会对它展开研究。

月球虽然只是一颗卫星,比地球小得多,但是它经历的事件并不比地球少。中国地质大学的陈建平老师指出,月球经历过岩浆洋时代、大撞击灾变期、玄武岩喷发、后期零散撞击等许多剧变,而月球表面的岩石则是亲身经历的“见证者”。通过对这些岩石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月球都经历过什么,也可以了解月球起源的问题。

科隆大学的RaúlFonseca博士表示,通过对不同月球岩石的元素含量分析,可以了解每个样本在月球各个剧变期都经历了什么。

而利用放射性元素,则可以很好地了解各个事件发生的时间。放射性元素,就像是衡量宇宙时间的秒表,时至今日,它们仍然能够让我们不需要穿越时空,就可以推测出过去曾经发生过什么。

月球岩石中所含的铪和钨,就是这样的“秒表”。

在这块样本里,科学家找到了铪-182和钨-182。铪是元素周期表中第72号元素,相对原子量178.49。而它的同位素铪-182则具有放射性,会衰变为钨-182。这个衰变过程,仅仅发生在太阳系刚刚形成的7000万年里。

科学家们利用先进的设备对阿波罗样本中的铪-182和钨-182进行了测定,得出结论:在太阳系刚刚形成5000万年后,月球就开始凝聚,形成一个天体了。

这也就意味着,很多重大的事件,要在月球形成之前发生。比如说,很多科学家据此认为:地球比月球更早,在太阳系形成还不到5000万年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

这种测定月球年龄的方法,俄罗斯也进行过。当时他们的结论是:月球的年龄比地球还要大700万年!

当然,本次研究只是研究了月球的形成时间,并非形成方式。地球也不是必然就形成在月球之前的,原本也有些科学家认为月球本就是行星,后来被地球俘获。至于月球是否真的比地球还古老,那就有待于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了。

(文章来自于科隆大学官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