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年只能看一部剧,打死也要看它~
即使生活给了我一地鸡毛
我也要把它扎成漂亮的鸡毛掸子

这是一个超级接地气的公号
文|李清浅
这两天在追被无数人安利的《觉醒年代》(听说连高考试卷都安利了),看了两集后,已经深深入坑,看了八集后,已经被迷得茶不思饭不想,一心只想追剧了。

看过这部剧的可能已经知道,它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为主线,讲那个年代的进步人士,如何启开民智,让劳苦大众觉醒。
很多场面是大佬轮番出场,比方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鲁讯等人。

在这之前,我对陈独秀、李大钊这些革命导师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历史书上的刻板的印象。
看了这部剧,这些人物的形象在我心中才鲜活、饱满起来。
最让我感动,是李大钊这个形象。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李大钊不愧为我河北唐山的一条好汉。
有一个细节是,李大钊回到家中,看到两个孩子在抬水,镜头很慢,李大钊先不说话,而是观察两个孩子,两个孩子都不认识这个爹。
妻子赵韧兰还以为是黄鼠狼来了,掀开门帘一眼看到李大钊,当场怔住,李大钊软绵绵又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姐,憨坨(李大钊小名儿)回来了。

李大钊从小父母双亡,是祖父将其抚养长大。妻子赵韧兰家和李家是世交,两人定的是娃娃亲,赵韧兰比李大钊大6岁,她16岁嫁进李家,那时李大钊尚在求学,而祖父祖母已经年迈,赵韧兰进了这个家,就开始扶老看幼,渐渐成为一个家庭的支柱。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夫妻感情一直很好,李大钊提到妻子时也曾说过,我们感情很好。
赵韧兰一直是李大钊坚强的家庭后盾,正是因为她的存在,李大钊才会放心地在外求学,追求自己的理想。
李大钊回家那一幕,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一个革命者真的是顾了国就顾不上家(这一点儿在陈独秀那里也得到了验证,大儿子曾指责他太贪心,想家国两全)。
还有一个细节也很感人,李大钊在大街上偶遇工人葛树贵的妻子跪地乞讨,好带孩子治病,李大钊和赵炎年仗义出手,可是李大钊也拿不出三十几个大洋的住院费,于是和葛树贵一起去当衣服、怀表等物,孰料衣服破旧,怀表不准,一共才当了四个大洋。那天是李大钊上任的欢迎会,他又带着葛树贵去编辑部借钱。
让人感动的,不止是李大钊的古道热肠,还有他自己本身生活的拮据。
看剧时我还蓦然想起小学时曾学过一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文章正是剧中的小姑娘星华写的,课文中写到父亲被捕那天的事,也写到在法庭上相见,写到李大钊虽然受了刑,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文章写到李大钊去世的消息,他们是在报纸上看到的:第二天,舅姥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
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现在才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真好啊,尤其最后一段最后一句,“微微点了下头”看着平平淡淡,实则悲痛万分。
学这篇课文才读小学,有很多事情还理解不了,现在读来,一次次哽咽。
陈延年陈乔年这对兄弟的故事,也很有看点。

这对兄弟是陈独秀和第一任妻子高晓岚生下的孩子,高晓岚是旧式女子,不但缠足,还是文盲。陈独秀和高晓岚因为精神上无法沟通,离婚了。剧中出现的陈独秀的妻子,是他的第二任妻子高君曼,也是高晓岚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所以,她既是延年和乔年的姨妈,也是他们的后妈。
剧中很多人被延年、乔年两兄弟的要强感动,哥俩发现父亲去日本留学后,姨妈带着孩子独自支撑经济困难,毫不犹豫将作为学费的100大洋交给姨妈,自己去勤工俭学。

其中有一个细节,两兄弟替工友打抱不平,做了他们不该做的活儿,休息的时候,买的饼发霉了,他们就把霉坏的地方抠掉继续吃,真真给我们上了一堂节约粮食的好课。
兄弟两个虽然吃了不少苦,最难得的却一身正气,捡到500多大洋却不为心动。要知道,那时他们可是还饿着肚子呢。
500大洋是什么概念?陈独秀被聘任为北大文科学长时,蔡元培给开的工资是300个大洋。
这里面很多角色,都是既善良又正义,总是让人觉得热血沸腾,大概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吧。
比方赵世炎,作为一个中学生,看到葛树贵打老婆,第一个冲上去解围。
这个剧可以说是一部源于历史的正剧,其中当然不免有艺术加工的地方,但是这些角色更感动的地方在于,很多人为了革命,为了追求心目中的真理,年纪轻轻就献出了生命。
李大钊牺牲那年,才38岁。陈延年陈乔年去世那年,都不到30岁。赵世炎、邓中夏,也是早早就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看完这部剧,听“为什么红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你才明白这样的歌词很写实。
剧里还有很多细节,让人感动感慨。
比方,蔡元培为了请陈独秀当北大文科学长,三顾茅庐,第二次去了不打扰陈独秀休息,冰天雪地坐在门口。所谓求贤若渴,莫过于此吧?
黄侃在课堂上说《新青年》坏话,遭到邓中夏等学生驳斥。黄侃一怒之下,要求邓中夏二人不要上课了。
两位出门前,不忘先给先生鞠躬,而黄侃明明已经很生气了,却也规规矩矩还礼。
当然,这部剧取胜的不仅仅是人物塑造,画面也很美,陈独秀回上海,妻子去接他,雨水滴落到屋檐上,超美。
蔡元培去拜访陈独秀,大雪中打着一把黄色的油纸伞,也绝美……
青年毛泽东的出场简直堪称耀眼,大雨瓢泼,他在雨中狂奔,脚底雨水飞溅,他却牢牢地护着怀里的书。啊,他来了他来了……
看完这部剧,真的很爱我们的祖国,很想对先烈们说一句,这盛世,如您所愿。不说了,我再追两集去。
个人简介
李清浅,自媒体人,生过两个娃,出过三本书。力争把生活中的一地鸡毛扎成漂亮的鸡毛掸子。微博@清浅李,个人公号:李清浅(ID:wliqingq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