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高永康||父亲的打场号子

父亲的打场号子
 高永康
这是一首没有歌词的曲子,从头至尾,就一个字。我不懂音乐,无法谱出它的旋律,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打场号子”。
也许,你可能听过黄河、长江岸边赤背的纤夫、逆流拉纤的船工号子;可能听过开山筑路汉子震摇山谷的劳动号子;也可能听过沃野千里的农村在建房垒院时,四个壮汉用粗粗的麻绳牵引夯石打夯时喊出的打夯号子;可你,决没有听过这种号子,这就是我父亲独创的“打场号子”。
这是一种独特的声音,一种撼人心灵的呐喊。
在我的老屋西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块约二分的宅地。那是我爷爷那辈从我们这支家族的先人那里分得的财产。宅地四周零星的栽了几种树,有柳树、有榆树,还有楝树,宅地中央没有栽树,平日里种点瓜菜之类的东西,因为,到了麦收季节,这里要按场打麦。
每到麦收季节,快到芒种的前些天,田野里的麦穗逐渐变黄,麦粒也坚硬充实,动镰割麦的日子就要到了。这段日子里,每家每户也开始准备麦收的各种家什,迎接一年一度最繁忙的日子。各家的男人们,也开始选地碾场,准备打场脱粒了。
割下来的麦子,捆成一捆捆,运到早已平整好的麦场里,先用铡刀把成捆麦子的麦头部分铡掉,均匀地摊撒在场里,在炽热的阳光下晒一上午,麦穗和秸秆都晒焦了。这时,我父亲就会把家中那条瘦弱的黄牛牵到场里,套上牛耕,牛耕挂在石磙的木框前面,石磙后面再挂上耢石,耢石上面放一只粪箕子,那是准备随时接老牛的粪便的。阳光越毒,越是打场的最好时机。父亲一手牵牛绳,一手拿着牛鞭,吆喝着,催动黄牛,开始碾压干透了的麦子。一圈又一圈,碾压一遍,再把麦秆翻转过去,继续碾压。热浪在空旷的平原大地上肆虐着一切生灵。在这个季节里最爱展示歌喉的杜鹃鸟也躲到浓密的大树叶丛里,懒散地闭目养神,只有几只雄性的知了,断断续续的鸣叫着,努力地完成着短促生命的绝唱。平日里就营养不良的黄牛,喘着粗气,周身淌着汗水,艰难地拖着身后的石磙,石磙和木框的轴头磨擦着,发出“吱吱”的怪叫声。阳光下,一人、一牛、一石磙、一场麦、空寂的穹庐下,是那样的诗情画境。真的,那真的是一幅画,一幅农夫劳作的淡雅素描。
只有蝉的鸣叫吗?不,这幅画中的农夫,我的父亲,此时开始了他的吟唱:“遛——遛,遛——遛,遛——遛——遛,”一种奇妙的曲调在他口中迸发而出,抑扬顿错,舒缓有方。开始,声音慢慢吐出,低沉轻柔,如小溪流水,缓缓流淌;逐渐地,声调爬高,由轻吟浅唱,直到引亢高歌,从“哼”到“喊”,如波涛逐浪,汹涌奔流。从小小的打麦场里,弥散开来,飘荡在旷野的上空。父亲牵着牛绳,眯着眼睛,缓缓地随黄牛的转动而移动脚步。吟唱几声,他就轻扬牛鞭,对着黄牛吆喝一声:“哈,大牛!”是吆喝,更像是鼓励。接着又重复着吟唱。此时的父亲,已是物我两忘,深深地陶醉在那如痴如醉的意境之中。那首号子,没有固定的韵律,他可随心所欲地唱出来喊出来,没人教他,我也没听过其他人吟唱过,倒是一位本家叔叔学会了这种号子。
我听着父亲的号子,犹如阵阵清风拂面而来。这平淡简洁的号子声,从父亲口中唱出来,喊出来,竟是如此的美妙动听,如此的清越激扬,如此的沁人心肺。号子声中,我听出了父亲对丰收的喜悦,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也听出了号子声中的苍凉,听出了号子声中的雄壮;听出了对艰辛生活的无奈,也听出了直面艰难困苦的倔强;这明明是一个饱经苍桑的农民对天地倾吐的心声。
这种心声,我的父亲一直倾吐了几十年。
从我幼时起,也是人民公社化之前,我家那几亩薄地,一亩地的小麦也只能收几十斤,最多就是百来斤吧。就那可怜的收成,我父亲也是唱着他的号子,认真地把每一粒麦子都收获到家中的粮囤里,因为那是全家人一年的口粮,是生存的保障。
人民公社化以后,农村的生产队就是一个大家庭。生产队的麦子收割以后都集中运到一个大的打麦场里。行家里手的父亲,每年都会是打麦场上的主角,他也总忘不了吟唱他的“打场号子”。
改革开放,实行土地承包后,我家也分了承包地。每年的麦收季节,我家那小小的打麦场上依然飘荡着那悠扬的号子声。
直到八十年代,农村普及了小手扶、小四轮,打场的时候,再不用牛拉石磙了,父亲好像失去了他演出的舞台,再也不唱他的“打场号子”了。那撩人心弦、沁人心肺的号子声也就淹没在历史的过往之中。
几十年的风雨苍桑,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耕作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以前的犁耕耙拉,被多种功能齐全的大型机械替代!父亲的石磙和牛鞭也成为收藏爱好者追寻的老物件。年轻一代的农民把自家的承包地流转出去,到外地,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他们挣得丰厚的钞票,也学会了各样的先进技能,他们不少人又回到家乡,落地生根,办起了大大小小的工厂、企业,改变着家乡的面貌。他们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也传承着祖辈勤劳奋进的不屈精神。
父亲走了十来年了。他带走了一生得意的“打场号子”,却留下了号子里蕴含的无尽财富,留下了那仍在穹苍中飘渺萦绕的不绝之音。
全文写于2020年春月

作者简介:高永康,1967年12月参军,曾任军委工程兵54师1O3团"风雪高原工程兵好十连"文书,团政治处宣传干事,机械二连付指导员,长期从事宣传报道工作。转业后一直在行政机关工作。现为永城市作协会员,近年陆续在地方刋物及网站发表散文10余篇。

(0)

相关推荐

  • ​犹记当年麦收时节

    犹记当年麦收时节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作为农民的儿子,每到麦收季节,我都会和亲人.朋友谈起往年收麦子的事,那流淌的汗水.那透支的劳累.那丰收的幸福-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打麦场里藏着我的乡愁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打麦场里藏着我的乡愁   天津 任志民  我在天津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两家的关系不错.我们经常约在周末聚餐,聊聊心 ...

  • 李延奎丨打麦场

    过年时一家人欢聚一堂,听父母聊起老家的人和事,一张张熟悉的脸庞,一幅幅清晰的画面,不时跳入眼帘.回忆一下把我拉到昨天,拉到那快乐的童年,我仿佛又回到了村头的打麦场上. 麦场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生活聚集地 ...

  • 老 柿 树

    我的家乡是"华夏第一都"之称的禹州市小吕乡岗马村,在我家老祖坟园里曾经有过一棵枝繁叶茂的百年老柿树,树身有两个大人合抱那么粗,树冠高达十五六米,覆盖方圆近二百多平方.听我老父亲说, ...

  • 难忘麦收季

    难忘麦收季 麦收,累人的季节.看着麦浪滚滚中奔驰的收割机,你一定想不到几十年前的收割场面.一把镰刀,要撂倒十几亩的麦子:一个石磙,要碾出几十袋麦籽.而这一切,都要靠人力来完成,最多是拉石磙的用的是小毛 ...

  • 【写在麦收季节】 那年 那份亲情 作者:平安一世 朗诵:赵霞

    第一百四十期 [写在麦收季节] 那年,那份亲情 作者:平安一世 朗诵:赵霞 周末接到了三舅的电话 家门口那几株山杏熟了 让我有空带上孩子们去采摘 三舅家距离县城十几里路 翻过一座大山就是 村子虽然不大 ...

  • 1982年,南阳农村收麦标准流程

    1982年,5月下旬. 六伯家房后那棵高大的桑树,结满了紫红的桑葚. 村外田野里的麦子,开始由青变黄,散发着阵阵带着湿润的麦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天蓝,云白,树绿,麦黄.这是一年里农村最美的 ...

  • 【闲散文】唉,你丢了好多古董!(1)

    【闲散文】唉,你丢了好多古董!(1)

  • 【望安山文学】张永智||六月的乡村(散文)

    六月的乡村 作者:张永智     主编:非   鱼 一到麦收季节,心里就莫名发紧.太阳大早刚升起,她热情光芒就笼罩着大地.时至正午吋分,三四十度的高温,黄绿的麦子一晌就变成焦黄.这也是农人所说的&qu ...

  • 【散文】高永康||永远的东方红

    永远的东方红 文/高永康 时间上溯半个世纪,那是一九七0年的夏日. 那时,我们工程兵一0三团屯兵内蒙古西部与甘肃北部接壤处的沙漠深处,担负一项护卫我国一处绝密军事基地的重大施工任务.这个绝密的军事基地 ...

  • 李冬侠 散文 我的父亲母亲

    父亲母亲的结合,代表了五十年代特定环境下的一种特殊婚姻.母亲是富农,父亲却是根红苗正的贫下中农,在那个年代,尽管母亲长的既漂亮又有文化,却依然没人敢娶.父亲家很穷,大概只有母亲这样身份的才肯嫁给他.奶 ...

  • 【星夏卷◇匠作典藏•散文篇】​父亲的最后时光||□ 乐者(湖北)

     <当代文学家·星夏卷>(当代文学出版社)火热征稿中! 知名·专业·权威 星夏卷·2021·总第四期 (网纸同步) 散文显示屏 星夏卷 文学顾问:孔灏.相裕亭.徐继东.李锋古 书法顾问:侍 ...

  • 【星夏卷◇匠作典藏•散文篇】​父亲是一张弓||□ 范培渊(甘肃)

     <当代文学家·星夏卷>(当代文学出版社)火热征稿中! 知名·专业·权威 星夏卷·2021·总第四期 (网纸同步) 散文显示屏 星夏卷 文学顾问:孔灏.相裕亭.徐继东.李锋古 书法顾问:侍 ...

  • 【星夏卷◇匠作典藏•散文篇】​父亲的毛驴||□ 晁岳超(山东)

    <当代文学家·星夏卷>(当代文学出版社)火热征稿中! 知名·专业·权威 星夏卷·2021·总第四期 (网纸同步) 散文显示屏 星夏卷 文学顾问:孔灏.相裕亭.徐继东.李锋古 书法顾问:侍少 ...

  • 散文天地|父亲的又一生命文/彭佑明

    父亲的又一生命 □ 彭佑明 丁亥六月初五,是父亲周年祭日.在老屋前后转了一圈,看到这些掩映的高大树木和茂密的竹林,我想:这就是父亲绿色的生命. 父亲生前不抽烟.不喝酒,最爱的绿色.记得我小时候,家住在 ...

  • 散文||清明时节思父亲

    清明时节思父亲 又是一年清明至,我不由地想起父亲.1994年,他就因疾病过早的离开了我们.他再也没能看到盛世的繁华,也不可能享受到幸福安稳的生活,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伤痛.尽管他老人家离世已近30年,但 ...

  • 【散文】康书秀/此心安处是吾乡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网络版 康书秀 看过一篇<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的文章,作者是安徽的一位叫耿合众的教师,读后引起了我这个做母亲的强烈共鸣. 正如耿老师所写 ...

  • 【散文】刘瑜/父亲与牛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网络版 刘瑜 我8岁那年,我们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队里把犁.耙等农具和牛马等牲口都分到了各个生产小组里.各个生产小组里再按照人口把牛作价平摊到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