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 | 温煦升发少阳法治疗慢性肝炎

(0)

相关推荐

  • 【张琪:护肝汤-慢性肝炎】

    护肝汤:慢性肝炎 疏肝理脾,清热解毒, 用于慢性肝炎,症见胁肋胀满疼痛,五心烦热,肝掌,舌赤,脉弦或弦数等 柴胡20g,白芍30g,枳实15g,甘草15g,白术20g,茯苓20g,黄芪30g,五味子1 ...

  • 刘渡舟柴胡鳖甲汤治疗肝脾之积(慢性肝炎肝硬化)医案经验

    李××,男,35岁. 患慢性肝炎已有两载.肝脾肿大且疼,胃脘发胀,嗳气后稍觉舒适,口干咽燥.饮食日渐减少.自述服中药二百余剂,迄无功效.索视其方,厚约一寸,用药皆香燥 理气一辙.其脉左弦细,右弦滑,舌 ...

  • 脉诊笔记(四一)

    弦脉的主要特征是指脉来端直以长,直上下行,状如弓弦.弦脉对脉位,至数没有特定要求,脉位可浮可沉,至数可快可慢.典型的弦脉,脉力当满,张而有力,便也可出现弦而无力的脉.脉本可细,可不细,或大,但是弦脉一 ...

  • 慢性肝炎肝硬化:中医软坚活络,柔肝滋胃治...

    患者冯女士,40岁.患慢性肝炎已有两载.肝脾肿大且疼,胃脘发胀,嗳气后稍觉舒适,口干咽燥.饮食日渐减少.其脉左弦细,右弦滑,舌光红无苔.患者舌红而光.脉又弦细.口咽又干,阴虚乏液昭然若揭.且新病在经, ...

  • 乙型肝炎 清泄肝胆湿热以治其标

    赵某,男,30岁,公务员. 患者于3年前患乙型肝炎,肝功能长期不正常,纳减,倦怠无力,症情不见好转,形体日趋消瘦.曾在南京.上海等地医院检查,确诊为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遂来求诊. 刻诊:面色晦滞,胁 ...

  • 【李士懋】温病的治则与治疗

    一.温病的治则 李士懋先生认为,温病的治则就是三个字:清.透.滋. ⑴.清 温病的本质是郁热,既有热邪,就必须清之. 此即"热者寒之"之意. 李氏认为,温病之热邪,有轻重程度之不同 ...

  • 【中医干货】“国医大师”李士懋:温病的治则与治疗

    一.温病的治则 李士懋先生认为,温病的治则就是三个字:清.透.滋. (1)清 温病的本质是郁热,既有热邪,就必须清之. 此即"热者寒之"之意. 李氏认为,温病之热邪,有轻重程度之不 ...

  • 李士懋:拓展应用辛温发汗法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主张用汗吐下三法攻邪已病,邪去则正安.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发扬了张从正的学术思想,拓展了辛温发汗法的治疗范围,将辛温发汗法既应用于实证的治疗,又应用于虚证的治疗.他不仅用辛温发汗法 ...

  • 李士懋将汗法分为广义发汗法与狭义发汗法

    ·李士懋认为发汗法可广泛用之于临床各科疾病,不仅局限于解表,在以"平脉辨证"为主的辨证理论指导下将发汗法应用到里证.虚实夹杂证.阳虚寒凝证. ·李士懋将汗法分为广义发汗法与狭义发汗 ...

  • 春必病温,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温病治则

    温病治则--清透滋□ 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2009-8-10中国中医药报 温病本质是郁热在里,我以为温病治则不外清.透.滋.既有热邪,故当清之,然有热在气血之分,故清之又有清气与凉血之别.热 ...

  • 【李士懋】应用发汗法的辩证要点

    俗云:"中医难,难在识证",诚然.识证,亦即辨证.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病人的症状,往往纷纭繁杂,千头万绪.欲识其证,关键在于把握证的要点.这个要点,叫法不同,有的称为标准,有的 ...

  • 【李士懋 田淑霄:升降散-治温、郁热之总方】

    导读:升降散一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作者言其为治疗温.郁热之总方.我曾治疗经西医诊断为病毒性感冒而服用众多中西药物无效的发烧患儿,予以升降散合栀子豉汤加减,3剂患儿病愈,亲验其治郁热之迅速. ...

  • 李士懋:应用发汗法的辨证要点

    I导读:李士懋老先生是温病大家赵绍琴的学生,他把汗法的辨证要点总结为"痉脉.痛证和恶寒". 应用发汗法的辨证要点 作者/李士懋.田淑霄 俗云:"中医难,难在识证" ...

  • 【李士懋】甘露消毒丹临证新识

    已故国医大师李士懋在临床上善用经典名方,常根据辨证的结果选用古代经典名方加减化裁,不过分拘执于原方的君臣佐使和用量,而是掌握其药物性能灵活应用.现就李士懋临证运用甘露消毒丹经验介绍如下. 甘露消毒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