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人物】茅盾: 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0)

相关推荐

  • “中国抗战的希望在西北” ——英国记者贝特兰将“统一战线”口号传向世界

    2021-04-20 08:24:52  来源:观察者网 最后更新: 2021-04-20 12:29:06 "100天讲述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100个故事"之六 贝特兰著<中 ...

  • 【望安山文学】张玉国||梦回延安(散文)

      主编:非   鱼 昨夜,我又梦见了延安,梦见了一年前的延安之行.我的脑海中再次浮现出宝塔山.延河水.南泥湾.枣园等名胜的鲜明轮廊:再次呈现出一道道山一道道水,一道道梁一面面坡,一面面红旗一杆杆枪的 ...

  • 星火:现代中国的起源 | 学术考察三部曲

    过去的两年,我们飞赴罗马破解超大规模共同体的底层逻辑,驰骋西北还原中原与草原的互构,坐拥西安复盘周秦汉唐的兴衰与更迭. 这一次,我们再次邀你与学者们同行,把目光转回"自身的自身", ...

  • 《红色印记》第47集:全面反攻的冲锋令

    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我是革命文物讲述人,演员杨烁.我要讲述的是1945年8月10日到11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连续发布的七道反攻命令.其中,第一.二.三号命令的手稿,现收藏在中央档案馆,第二.三号命令手 ...

  • “五大书记”确立不久后,为何紧添两位“候补书记”,他们是谁?

    1945年6月19日,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了七届一中全会第一次会议,在会议上选举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然而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中共又选出2名成员,作 ...

  • 我游延安之感受

    延安,我心中久仰的圣地,我的眼里,又是如此的神秘和遥远.一直以来,我只能从书本里.影视中.报刊上.自媒体了解到它光辉的历史,看到它雄伟的身影.总想有一日能亲临延安去瞻仰它的风采,感受老区人民淳朴的风情 ...

  • 1937年,陈独秀为何坚决不去延安?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身在南京老虎桥监狱的陈独秀,在友人的帮助下,提前出狱. 出狱后,他依旧坚持发表抗日演说,写下大量抗日文章,可此时,他早已被别有用心者诬陷为"汉奸". ...

  • 百年风华:几回回梦里去延安

    来自:前线客户端 最初,我是从初中课本上知道延安的.贺敬之的一首<回延安>,把我们的视野,带到了一个充满梦幻的地方:"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 ...

  • 关于《1937,延安对方》

    <1937,延安对话>[美]托马斯·亚瑟·毕森 著 [加拿大]李彦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由美国汉学家托马斯·亚瑟·毕森所著,本书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毕森一行人于1937年6月到访延安的真实境 ...

  • 延安时期的第一次烈士追悼大会

    早在1945年,我党就在延安第一次举行革命烈士追悼大会.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开幕.4月24日,毛泽东作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他在报 ...

  • 张思德与《为人民服务》 ■胡松涛

    . 张思德与<为人民服务> ■胡松涛 . 一 东方欲晓,毛泽东主席窑洞的灯光依旧亮着. 站完最后一班岗,警卫战士张思德面对毛主席窑洞的灯光,举起右手,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然后,他恋恋不舍地 ...

  • 资讯有故事丨“这支队伍是中国和亚洲的希望”

    来源:环球资讯+ 上世纪20至40年代,一些外国记者远渡重洋,辗转来到中国.他们是中国革命的见证者,他们让世界了解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人. 环球资讯与您重温历史,听"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 ...

  • 《东方红》谁创作的?是个庄稼汉

    用最朴实的生命之呐喊,吼出了陕北大地的心声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东方红>,中国人最熟悉的旋律之一. ...

  • 这五个字,尽显立党宗旨!

    半月谈评论员 张斌  中南海新华门的影壁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金光闪闪,熠熠生辉. 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也是中国共产党从 ...

  • 重读《甲申三百年祭》

    高中课文里就有这篇文章,当年选入课文的应该是节选,印象中,那篇文章不过2页纸,我读的非常认真. 后来知道,那篇文章是郭沫若在1944年花一个月的时间写出来的,全文字数约2万字,它是郭老的史学论著.关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