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100问(一):孔子是谁
在今年夏天的国学夏令营里,孩子们提出了无数个让大人无法招架的问题:孔子是谁?为什么孔子那么厉害?为什么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还要学习孔子?孔子说的话都是对的么?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孔子的老师是谁呢?我可以成为像孔子那样厉害的人么?……
亲爱的大人们,这些问题,该如何回答?

顺着孩子们的提问,我搜罗了一大堆书籍与参考资料,试图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解题”的过程中,对孩子们的提问,心生感激。如果没有他们赐予的这些刁钻又古灵精怪的提问,我不会有机会更不会有动力去翻箱倒柜的查阅典籍史册,也很难找到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重新走进儒学,去重新理解儒家思想乃至中国思想发展史。
我将整理到的资料分门别类,并按照孩子们提问的角度,将找到的资料汇总到一起,这些内容不作为答案而是作为参考资料分享给大家,希望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国学,传承经典。

Q1:孔子是谁?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短至一句话,也可长篇大论写成一本书。此处用1700字回答,从孔子小时候的生活讲起,以及简单的求学之路。主要参考资料是《史记》。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他出生的时间距离公元2017年已经有2568年了(计算的方法是2017+551=2568)。如果我们把时间比喻成一条不断向前延伸的铁轨,孔子与我们的时空距离,的确是非常遥远。尽管如此,两千多年之后的我们,依然对孔子的言说耳熟能详,依然在生活中遵循着一些孔子提出的规则和要求,并自觉不自觉的按照儒家思想规范行为举止,甚至指引人生方向。
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真的非常厉害,虽然他人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的思想却穿越千年,经久不衰,依旧保有绵延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当一个人的肉体生命结束之后,思想生命可以替代他,继续存在于世间,并发挥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名与字是不同的,名,是用来自我称呼的,字,是别人用来称呼你的。后世称呼他为“孔子”,乃为尊称,例如老子、墨子、庄子等,都是尊称的体现。
说起孔子的身世,尤其是他的童年,是有几分凄惨的。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由母亲将他养大成人。16岁的时候,孔子的母亲去世了,少年孔子在孤苦无依且清贫艰苦的生活中,开始了他对生存之道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理与原则的探索。
一个16岁的少年,在失去双亲护佑的情况下,如何安身立命于世?他靠什么养活自己,又靠什么去指引自己的人生方向呢?
孔子祖上是贵族,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宋国,到孔子五世祖的时候,为了躲避宫廷内乱,来到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担任鲁国大夫。这里补充一点背景知识: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因此,虽然孔子祖上是流亡至鲁国的,但是在鲁国有官职有封地,生活有保障,这一点,是不同于我们今天逃荒逃难颠沛流离至他乡的,更不同于为了找份工作糊口而北上广的漂泊青年。

所以,作为贵族的后代,在失去双亲的情况下,孔子尚不至于流落街头,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史记》的记载略加判断。
孔子还在为母亲守丧的时候,季孙氏举行宴会款待名士,孔子前往参加。季孙氏的家臣阳虎阻挠说:“季氏招待名士,没有请你啊。“孔子因此而退了回来。
季孙氏是权倾鲁国的贵族,当时鲁国卿大夫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季孙氏是三恒之首。这样一个有名望的家族宴请名士,孔子打算前往参加,说明当时孔子的社会圈子不是我们所想象的“普通老百姓”,而是有一定社会地位以及影响力的家族。后来孔子给季氏“打工”,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出纳钱粮算得公平准确;也曾提任过管理牧场的小吏,牲畜蕃息,因此他又升任主管营建工程的司空。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鲁国大夫孟僖子在一次重病的时候对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他的祖上都是品德非常高尚的人,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如果我死了,你要拜孔丘为师,向他学习。
史书上没有过多的记载鲁大夫为何如此看中少年孔丘,在此之前孔子亦没有显现出有何过人之处。但从孟厘子一直强调的“品德”方面来推测,少年孔丘至少是一个合格的朋友。
至此,我们还很难看出孔丘与后世所尊崇的圣人孔子之间有任何联系,还很难感觉到他身上的圣人气息。如果按照现有的路径继续发展下去,孔丘可能就此碌碌无为,走完自己平淡无奇的一生。
直到孔子去周朝“游学”回来。游学这件事,对孔子的人生轨迹影响非常大。

鲁南宫敬叔对鲁君说:“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南宫敬叔就是鲁国大夫孟僖子的儿子,父亲去世之后,他拜孔子为师,跟随孔子学习礼法。他对鲁国的君主说:请您允许我和孔子一起去周朝。鲁国君主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并给他们配了马上,随行人员等。
在周朝,孔子遇见了老子。老子对他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
临别前,老子送给孔子的几句话是什么呢?
老子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我们很难判断老子送给孔子的这几句话,在孔子心里种下了怎样的种子。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里,如果能遇到一位指点迷津的老师,遇到一位指引方向的人生向导,是一件非常幸运和幸福的事情。
《史记》记载: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从周朝返回鲁国之后,跟随孔子学习的弟子逐渐多了起来。孔子也开始了他的私学之路,向弟子传播知识,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开始系统的梳理六艺,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孜孜不倦的努力,终成一代儒学圣师。

下一期将和大家分享孩子们的第二个问题:孔子上的是什么学校?他也上课外辅导班么?他的学问是从哪里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