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于富庶之家,只描写人间疾苦声

黄少强是岭南画派的领袖人物高奇峰和高剑父的共同弟子,以运用写实主义的线条勾勒笔法创作人物画而著称于世。在人物画技巧方面,他将传统中国画中最根本、最具代表性的线条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黄少强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人物画,与许多画家不同,他对宫廷侍女、帝王将相和达官贵族等人群毫无兴趣,更不会为此浪费笔墨。“只从我日常速写所得的稿本运用古人用墨的方法加以整理。黄少强自述。

黄少强: (1901-1942年),广东南海(今广州)人。为高奇峰(山翁)入室弟子。曾任广州市立美专国画系主任,成材颇众 。
黄少强于1901年生于广东省南海县官窑镇小江乡的一户书香世家。祖父黄捷寄望其日后走上仕途,为其取名“宜仕”。年少的黄少强无意为官从政,笃爱绘事,并博习国学及英文。“从荣祝男学诗书,赵仲廉先生学属文,从莫礼智先生学国文,从高奇峰、刘博文、刘海粟先生习中西绘事。”黄少强在其自传中回忆。
1919年,黄少强自业师高奇峰先生,便以“止翁”自号,不慕荣利,并展露其独行特立之气。他不习山水花鸟鱼虫和走兽,专攻人物素描。1920年,他正式进入“博文美术学校”,师从留美画家刘博文,学习西洋画技法。
1922年,黄少强受高剑父知遇之恩,成为“二高”的共同弟子,自入高氏美学馆后,努力写生,用西洋画技术从事国画绘制,以“法古变今”为其写画教条 。1924年毕业离校。
高氏兄弟对这位弟子都不吝赞美。高奇峰称其“以天赋之才,得中西画学之奥”,“不囿于成法而合乎法”;高剑父则称少强为“吾侪革命艺术之先锋”。
1925年,黄少强开始自立门户,任职于佛山精武会的绘画班。1926年,黄少强首次以艺术家的身份在社会上亮相,由佛山精武会主办举行了首次个人画展。作为20世纪前期岭南画派中鲜有的人物画家,他不屑于同侪间的抄袭之风,在题材和构图方面摈弃中国画因袭临摹的旧习,在当时,他的创作思想涌动着破古向新的力量。
在岭南高氏众弟子中,黄少强性情忧郁,与人甚少往来,高剑父称他为“特立独行之士”。他虽生于富庶之家,不愁衣食,但却长年囚首垢面,眉目深锁,似有苦愁。他的内心深处藏有悲天悯人之愿,倡导从街头市井挖掘现实题材,将人物的情感、形象和遭遇引入国画之境。
他在自传中将绘画形容为是“情感的源流、生命的火花和心弦之音”,对于艺术他倾注了激烈之情和悱恻之思。
29岁那年,他首次离开家乡,出外游历。在长达5年的游走中,黄少强观风问俗,饱览名山巨川。期间他最在意民间之疾苦,用其西洋画的速写技能,将所见著之丹青。街头小贩、手工艺者、卖艺盲人和乞丐等社会底层人群都是画中主角,流离失所的平民百姓同样尽入其画。
由始至终,黄少强都没有失去对社会底层的牵挂,他反复观察、反复作画,从未停止。黄少强曾经明确表达自己的绘画初衷,乃藉纸笔“点染生涯,谱家国之悲愁”。民生之苦、家国之殇都是他所谓之“绘事须有个性也,有国民性也,有时代精神也,三者缺一不可。”
“少强”一名饱含祖父黄捷的希冀,望其一生能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他的一生短暂,至亲相继离世,后半生郁结于生离死别的悲恸之中,泪枯肠断。“生不成名亲已死”成为黄少强生命中难以愈合的伤口。
1918年,黄少强与陈焕卿结为夫妻,7年之间里,生育了4个儿子。然天降厄运,在这孕育新生命的年华,他的父亲、祖父、四弟、三婶、母亲、祖母、二妹、三妹相继离世。父亲享年仅42岁,母亲45岁。
历经数次遭遇至亲的生离与死别,黄少强承受了无以名状的精神打击。尽管如此,家族悲剧并没有让他沉湎于忧郁,他将自己视为苦难和厄运的承担者,反复感知和咀嚼人世间痛苦的况味,把自身的情感劫难转变为理解人类苦难的共鸣机制。以骨肉亲情为底色的情感源头,让黄少强最终在平民精神中找到艺术的根基。
太平洋战事发生,黄少强携眷流亡香港。
在黄少强流亡香港半年之后,曾经折返内陆,小住广州。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栖身佛山岳母家里,因为不愿加入日伪组织“华南美术协会”,困窘的黄少强在佛山设“止庐画塾”教授学生,以此糊口,后来,与一位陈姓学生家长养猪,以失败告终,最后囊空如洗,贫困交加。
期间,在一次返乡的路程上,黄少强一行人不幸被当地伪联防队打劫、勒索和殴打,此番波折对当时罹患严重肺痨的黄少强更是重创。就在其病危之际,居处以婿死妻宅不吉,移入某旅馆,又被旅馆老板逐出,转至老家故宅。
生命最后光景的颠沛与流离,让黄少强的生活更添愁惨,42岁的他最终在南海官窑小江村祖屋溘然长逝。
生于忧患之时,逝于乱世的黄少强,其身后未得到足够重视。随着散佚资料的搜集整理,他的艺术成就得以还原。黄少强不仅是杰出的画家,他的诗文功力也不可小觑,尤其是题画诗,用深挚的情感抒写了其曲折多艰的生活和心路历程。他还活跃于美术教育等相关的社会活动中,设立民间画会和民间画馆,培养弟子无数。
现代杰出画家刘海粟曾为黄少强题词道:“为了神与王公而制作的艺术,现在恐怕到了为平民而制作的时代了。代表这新时代的作家有一人,便是门人黄少强。”历史上对黄少强也是不乏赞誉,徐悲鸿称其作品“不尚工巧,不法古人,绘形绘色,民之呼声”。齐白石在收到他赠送的画册之后喜不自胜,写诗道:“老矣今朝心力尽,手持君画绕廊看。”
(0)

相关推荐

  • 浅析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特色——传统中国画研究

    摘要:任伯年绘画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不仅能从前人优秀的绘画传统中吸收造型的经验,更能大胆地借鉴西洋画的素描写实因素,将之融入中国画的传统笔墨之中,壅造人物形象,从而摆脱了明清人物画"千人一面 ...

  • 中国人必须要懂的中国画知识!

    近日 男团选秀综艺 <创造营2021>节目组 让选手们手写春联送祝福 在官方晒出这些春联后 选手的毛笔字却遭到网友吐槽 万万没想到毛笔字 近百人当中 写得最好的居然是个外国人 外国选手 中 ...

  • 评戴培仁先生的人物画创作

    评戴培仁先生的人物画创作 广州艺博汇艺术馆2021-01-31 15:53:17 戴培仁 | Dai PeiRen 戴培仁,字瑰.号象外斋主,别号墨波,裴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民 ...

  • 如何欣赏中国画(二)

    东西方文化根源不同.故艺术的表现相差很大.略述之东方艺术重"主观",西方艺术重"客观".东方艺术为诗意的,西方艺术为剧本.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方画重形似 ...

  • 【岁月如歌】只道人间情可戒,逢卿一笑万愁仍

    只道人间情可戒,逢卿一笑万愁仍 [日记几则] 十二月二十三日 冰花几朵爱初凝,千里书窗两地灯. 我有薄愁清似水,供人一夜兑丹青. 十二月二十四日 四围灯海夜寒轻,坐听瓶梅裂有声. 最是中宵教莞尔,江南 ...

  • 元宵佳节:灯圆月明,只愿人间皆安

    俗话说: "不出十五不过年", 不知不觉, 已是元宵佳节. 在这个古老又传统的日子里, 我们为旧年画上句号, 彻底告别过去, 并迎来新一年的开始. 人们心中的思念和祝福, 都寄托给 ...

  • 北京有家只开3年的酒吧,进去唱过歌的草根,都成了华语乐坛大神

    "话语停止的地方, 就是音乐的开始." --作家·霍夫曼 「逝于1822年6月25日」 代表作品: <胡桃夹子和鼠王> -- 01.矮大紧的悲叹 1990年前后,矮大紧 ...

  • 长沙挖出特殊墓葬,考古家只凭出土的玉印,就判断出墓主人是女性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许多埋在地下千年古墓都已重见天日.在众多古墓中,从等级上来看,虽然长沙的马王堆不能夺冠,但是墓主人身份却也非常显赫,长沙考古在全国也都赫赫有名,而长沙当地人的文物保护意识也有了很大的 ...

  • 《桃花源记》并非描写人间仙境,细节经不起推敲,让人背脊发凉

    引言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送雀九> 陶姓一支,是尧帝陶唐氏的后代,自古高风亮节,陶渊明的品德便是最为世人所歌颂,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入朝为官,做了一名小小 ...

  • 雨中行‖这场雨啊,​和我们一样,一生,只来人间一趟

    <雨中行> 摄影:Eduard Gordeev,俄罗斯摄影师 一场雨 就可以让城市.日子和心情 缓慢流动 一场雨 就可以弹奏出不同的交响 让欢乐的人听到欢乐 让忧伤的人听到忧伤 我和雨一起 ...

  • 居吉祥之家,得人间仙境。

    一间小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喝茶.品香.赏盆景,观鱼, 在自己的农村老家,"ren"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 ...

  • 巴黎只算人间美,这里才是童话中的仙境……

    图片来自网络 去哪儿拍照显得特别浪漫? 朋友圈里的亲疏们异口同声:巴黎! 那比巴黎还浪漫的地方呢? 大约只在童话里. 世上真有童话般的人间仙境吗? 大眼仔十分坦诚地回答:有. 那就是--新天鹅堡. 此 ...

  • 我只看见人间情暖

    我无视世故,只看见美好 一个冒牌"作家",一定要有一次拉票.拉赞助等对外求援的经历,否则无以在短时间内体验人间情暖.还好,这两件事我都经历过了.素材我记下,不妨把体会告诉你们: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