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讲义(31-4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太阳病上篇学习摘要
辩太阳病脉症并治法 上篇 伤寒论的第一篇,太阳篇占整个伤寒论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五运六气,十二个时辰分六个气,病情恶化会传经,往内传,则是由太阳进入阳明或少阳:若进入阳明则不再传,停在阳明:若是进入少阳 ...
-
经方:葛根汤(太阳温病)
葛根汤 [原文]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
-
经方:调胃承气汤(食物堵在十二指肠)
调胃承气汤 [原文]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清酒洗)右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论>[经典 ...
-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三十)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柔痉栝蒌桂枝汤
[原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 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篓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生姜三两.桂枝三两.大枣十二枚.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
-
白发伤寒论|第三讲(27.28.29)
第三讲 讲述:白发渔礁 编辑:达生 标蓝:原文 标红:药证 标绿:知识点 27.大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不可大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这里多了一个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81-397)
二八一:若已吐.下.发汗.温针,「柴胡汤证」罢者,此为观其坏脉病证: ,以法救之. 本来是柴胡汤证,结果被吐.下.发汗.温针,就没有柴胡汤证了此为坏病: , 此为庸医误诊,造成病情传变,看他到什么阶段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61-280)
二六一: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阴则绝. 芤脉代表脉是中空的.中空的脉又代表失血,所以病人开完刀或大量失血的时候,摸他的 脉,脉会变的很大,然后按下去中间是空的就是芤脉.脉浮为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41-260)
二四一:「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这人本来津液就不够了,渴就代表津液不够了,猪苓汤是利水的,水再利掉会燥热.发烧, 因为汗多胃中燥,所以汗的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01-220)
二〇一:「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就是太阳证,呕不能食,是少阳证,如果只有这样子就是「太阳」「少阳」 兼证,现在反而流汗出来很多,病人又感觉发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81-200)
一八一: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随证气治上之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寸关尺所代表的脏腑(四圣:原文无,为了索引方便增加的.)寸上寸--喉咙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61-180)
一六一:「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感冒六七曰以后,病人发热微恶寒,代表还有表证,支节烦疼,关节疼痛,心下支结,胃里面 梗到的感觉,吃不下东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51-160)
一五一:「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重发汗.而复下之,就是用很强烈的发表药,津就伤到了,然后又攻下,好狠: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41-150)
一四一:「太阳病」,以饮水多,小便利者,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太阳病本来表热很盛,病人会想喝水,但是太阳病是表热不是胃热,喝水太多没办法消化 掉,一部份小便排掉了,一部份水会停在胃上面,所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31-140)
一三一: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对皮肤表面上的脓头,可以用火罐拔掉,有的脓头在肌肉很深的地方,在过去的脓疡科, 把针烧红了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21-130)
一二一:「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只有阳明证才会有发谵语的,谵语代表阳明证,阳明就是胃,太阴篇 一个主证就是腹满, 所以腹满代表太阴证,太阴就是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