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两次到延安

  一提起老舍的名字来,延安人不知道的恐怕很少。他的《骆驼样子》、《四世同堂》等长篇小说,众人皆知;他的剧本《龙须沟》、《茶馆》等,有口皆碑。然而,老舍与延安的关系,就不一定为广大读者所熟悉了。下面,我就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老舍两次路过延安的情况。

据笔者在编撰《老舍年谱》中所掌握的有关资料记载,老舍在1939年秋初曾经先后两次路过延安。当时,老舍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代表的身份,随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劳团从四川重庆出发,北上慰劳抗日将士,曾于9月9日到达延安,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等各界代表的列队欢迎。10日下午,赴抗日军政大学参观。后来,又参观了延安市名胜古迹万佛洞以及八路军政治部机关。晚间,毛泽东赴招待处拜访并设宴招待老舍及慰劳团全体团员。宴会结束后,毛泽东与慰劳团成员一同前往中央大礼堂,参加延安各界召开的盛大欢迎会。会上,毛泽东致欢迎词老舍先生也被请登台讲话。他特别提到文化人在团结抗战中所起的伟大作用,和他们在“文章下乡”这个运动口号下所获得的成绩。幽默的语调,真挚的感情。时而博得听众的欢笑与掌声,引起全场的欢迎。其间,老舍还会见了周扬、艾思奇、李初梨、萧三等延安文化艺术界负责人,相互交流了抗战文艺的有关情况。11日,老舍等一行离开延安,到清涧、绥德、榆林等地劳军。

  21日下午1时,老舍及慰劳团全体团员第二次到达延安。稍息,便驱车赴鲁迅艺术学院和中国女子大学参观。晚上,延安各界举行盛大晚会,招待慰劳团。22日下午4时,陕甘宁边区文化界和青年团体、报刊杂志社等在边区机关合作社与慰劳团举行座谈会,艾思奇、牙萧三、赵毅敏、李初梨、柯仲平、张庚等70多人出席。艾思奇为主席并致开幕词;毛泽东到会讲了话;老舍在会上作了文艺形势的报告。晚9时,宾主共进晚餐,至夜12时结束。23日晨8时,老舍随慰劳团离延安南下,抗日军政大学等院校的学员、边区各界代表以及自卫军千余人赴新市场欢送元老舍的两次延安之行,虽然只是住了短暂的四五天,但却对廷安产生了很好的印象。后来他在长诗《剑北篇》的《宜川——清涧》一章中记下他对延安的赞颂之情。诗云:
  听,抗战的歌声依然未断。在新开的窑洞,在山田溪水之间,
  壮烈的歌声,声声是抗战,
  一直,一直延到大河两岸!
  在这里,长发的文人赤脚终年,
  他们写作,他们表演,
  他们把抗战的热情传播到民间。
  《在剑北篇》的《榆林一一西安》一章中,老舍又写道:
  到延安,又在山沟窑洞里备受欢迎:
  男女青年,谐音歌咏,中西乐器,合奏联声,
  自制的歌,自制的谱,由民族的心灵,
  唱出坚决抗战的热情;
  为了抗战宣传,话剧旧剧兼重,
  利用民歌与秦腔,把战斗的知识教给大众。
  今天,当我们重读这些诗句时,仍然感到是那样的生动和新鲜。
  当然,老舍两次路过延安,那已经是82年前的事情了。今天的延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老舍先生在地下有知,他也会为我们延安今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高兴的。
  当然,老舍两次路过延安,那已经是82年前的事情了。今天的延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老舍先生在地下有知,他也会为我们延安今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高兴的。来源:延安日报 作者 张桂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