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易老,芳华不散

青春易老,芳华不散

十二月的热词除了岁末,就是芳华了吧?缅怀青春的情结,在辞旧迎新的时间节点上,总是再合适不过,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刚刚成熟就要老去的七零后而言。各种口头的书面的影片热议让我忍不住也凑了一回热闹,儿子自己解决晚饭,我一个人去看《芳华》。可能先前已被“负能量”和“压抑”这类的暗灰词汇灌输过,有了一定的免疫力;就连所谓的泪点也只是眼眶微微潮润,立刻又被轻快明亮的音乐舞蹈及青春洋溢的活力容颜给蒸发掉了。但是,当两个多小时的影片落幕,走出电影院,夜色渐浓,华灯璀璨,突然很想拍一张岁末寒冬的夜景,取名就叫现世静好。

看完《芳华》,没有太多被触动的红颜弹指老的感怀,也很难为片中小人物的命运发出多少感慨,甚至都称不上任何感动。但还是有些含混不清的情愫被翻搅起来——大历史下的小人物,大家国下的小儿女,大社会下的小集体,大时代下的小悲欢——人啊,在他身上怎能逃脱历史(抑或是政治)的烙印,怎能摆脱他个人的身世和时代交织的遭遇,怎能跳脱他性格的局限去追求青春的理想。所以,个人悲欢的背后是时代的变迁,摆布命运的手是政治的需求。那些不被理解的个人行为在当时看来也许再正常不过:讲成分,讲奉献,讲又红又专。从头到尾看下来,整部影片场面撑得很足,人物却有些干瘪,甚至爱情的戏份也着色单薄;依靠旁白补足的情节以非常主观的方式绑架了观者的个人感受,总有一种意犹未尽欲言又止的感觉。

这种片面的观感可能还是年代隔阂所致。在六零后同事的心中,冯导的芳华有强烈的时代代入感,历史烙印特别鲜明,真正触动了一代人的心弦,而且在大时代的风云变幻面前,人物的每句话都有深意,都是大背景下的小历史,同时也唤醒了自己的青春芳华。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芳华,而青春这块料子无论放在哪里都是最美最好的,无所谓悲欢;重要的,是曾经绽放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