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切磋(113)




原 作
明媚阳光诱踏春,晓风催我健登临。
满途添趣鸣歌鸟,遍地探闲寻乐人。
品茗尝鲜兴饮业,烧香拜佛敬神灵。
重檐翘角城隍阁,倩影长留友谊情。
改 作
十里东风又踏春,徐徐伴我此登临。
到山何处无啼鸟,攀石有闲皆趣人。
茶欲温时二三子,香于旺处几多心。
重檐翘角城隍阁,一片钟声缭入云。

城隍是城池的保护神,道教称为“翦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这诗登城隍庙,虽未及城隍神祗,却也抒发了游冶情怀。
第一句“明媚阳光诱踏春”,省略主语“我”,我为明媚阳光所诱,“明媚阳光”状语,“诱”谓语,诱导、引导之意,“春”宾语,动作“踏”之所及。此处交代时序、天气与目的,倒也清楚明白。只是“明媚阳光”过于现成,失于俗;“诱”被动语式,失于滞。改成“十里东风又踏春”,“十里”,一路而行;“东风”时运心情俱在,如此韵味方出。
第二句“晓风催我健登临”,“晓风”,状语;“登临”,谓语,“健”定语后置,复原此句成“晓风催我,我健步登临”。如此式,散文恰当,诗便多于瘦硬,少于温润。且前已用“东风”,此不能再用“晓风”。因改成“徐徐随我此登临”,“徐徐”状春风;“催我”改“伴我”以谐消遣景况。
第三句“满途添趣鸣歌鸟”,“满途添趣”,状语;“鸣歌鸟”宾语,省略了谓语“闻”,此句意为“一路歌鸟为我添趣”。然“满途”少于具象;“添趣”空于概念,“鸣歌鸟”重复冗沉。改成“到山何处无啼鸟”,用设问造以提起之势,使上下两句合为一体。
第四句“遍地探闲寻乐人”,“探闲寻乐”谓语前置,句式尚好,以“人”对“鸟”更显情趣。只是“遍地”空泛;“探闲”不确。改成“攀石有闲皆趣人”,以所问非所答呼应上句,一起入情入境。
第三联“品茗尝鲜兴饮业,烧香拜佛敬神灵”,“品茗尝鲜”尚可;“兴饮业”则离题太远。“烧香拜佛”浅俗,“敬神灵”概念。这联是全诗之眼,不能失于浅薄,更要深进一层。改作“茶欲温时二三子,香于旺处几多心”,以思维逆入情景,以情景溢出思维:品茶者多,烧香者众,然浮世之人,熙熙攘攘,其风如此,其心何在!
尾联“重檐翘角城隍阁,倩影长留友谊情”,收官之笔,只要顺势即可。“重檐翘角城隍阁”已收笼全篇,然“倩影长留友谊情”却松散无势,画成蛇足。改成“一片钟声缭入云”,紧接“重檐翘角”,紧接“香于旺处”,入得进来,荡得出去,方为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