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特刊|梁永法:娘的“戒指”

娘的“戒指”

作者:梁永法(新疆)

娘没有节日,尽管每年都有个国际“三八”妇女节,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庆祝这个节日,但我的娘——一位与土坷垃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却不知还有这么个盛大节日,更不要说去享受这个节日了,在所有的日子里,娘都在为我们忙碌着。
忙忙碌碌了一辈子的娘,终于在2020年的夏天停下了忙碌的脚步,去了另一个世界。尽管她的五个儿女个个都哭成了泪人,也没把她们的娘再从昏迷中唤醒。
在清理娘的遗物时,在针线盒里,我发现了它——一个被岁月打磨得铮亮铮亮的顶针,这是娘戴了一辈子的“戒指”。
记得小时候,娘给我们纳鞋底,缝补刮破的衣服,缀被子时,都要把它戴在手指上,便好奇地问娘为什么做针线活要戴上它,和面、蒸馒头、下地干活咋不戴?娘笑着夸我聪明,还说我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做针线活时戴顶针,这是因为针太细,有的布太厚太硬,用顶针顶着针引线,不至于让针戳进肉里去。顶针、顶针,顾名思义就是用来顶针用的。”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娘,竟把顶针的意思和作用解释的这么清楚。
顶针,是一个手指粗细的金属环,上面有一个个密集的不透明的眼,做针线活时,把它戴在手指上,通常是戴在右手的食指上,它的作用嘛,娘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农村妇女最大最多的针线活是为一家老小做过冬穿的棉鞋,鞋底很厚,庄户人叫做“千层底”。把鞋底做厚,除了保暖还防渗水。厚厚的鞋底,都是把一块块碎布层层叠起,层和层之间用白面打成的糨糊粘连,放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日头,再用密密的针线穿凿。
晒干的鞋底厚而且坚硬,用小小的针是很难来回在上面穿梭的。还要用锥子,用锥子先把鞋底穿透,然后把针顺着锥子穿透的眼送到鞋底的另一面。因为针与布之间有很大的摩擦力,穿起来针来很费劲,这时顶针便被派上了用场。鞋底纵横排列着数百个甚至上千个针眼,那都是娘戴着顶针一针一线穿引出的。穿着娘做的“千层底”,我和弟弟在冰天雪地里追打着,嬉戏着,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打陀螺、用竹筛扣鸟……脚下暖和,身上就不冷。疯玩了一天后,娘把我们脱下的鞋子一只一只摆好,放在灶膛旁烤着。那时我们只顾贪玩了,哪里想过娘给我们做棉鞋时手承受的疼!
娘的手在坐月子时蘸过凉水,以后每到冬天手上就裂开了密密麻麻的小口子,口子一沾上水,就像婴儿的嘴,一个一个血红血红地张开着,娘拿布缠一下,有时忘缠了,常被细细的线勒进裂口里,殷红的血便流个不停,而娘总是笑着说,“没啥,没啥,娘是大人,大人的皮厚实,不痛。”说着,又穿针引线了。我们姊妹五个,加上爷爷奶奶,一家九口人,穿的鞋都是娘一针一线做成的。有时鞋帮烂了,娘纳的鞋底却还好好的,娘就再换个鞋帮,穿在我们脚上的鞋又像新的一样了。
慈母手中线,子女身上衣。针领着线,线随着针,在手的导引下,针颤抖着从鞋底的这一面到了鞋底的另一面。这不是针在抖,是娘吃力的手在抖,手不费劲,针是不会穿透鞋底的。娘纳鞋底时,还不时地把针在满是银发的头上像在磨刀石上磨菜刀一样来回磨几下,为的是让针锋利些,好穿透厚厚的硬硬的鞋底。
正一针,反一针,针穿过去,又穿回来,针在鞋底上来回穿梭着,迎接它的是娘粗糙的手指,尤其是戴顶针的那根手指。顶针,娘必须努力去顶那根针。顶它,支援它,让它不要中途中停下来。用力,再用力,让针到鞋底的那一面,到布的那一面,到生活的那一面,到娘期冀的那一面……娘端详着纳好的鞋底,脸像一朵绽开了的菊花。
顶针上的那一个个眼,是金属的伤口,它是工匠在制作时就提前预备的伤,娘手里的针借助顶针上的这一个个眼,把鞋底穿透,把坎坷艰难的生活穿透。当针和线在娘的手中来回穿梭,娘的心中,该留下多少生活不易的针眼呀!
顶针,一个小小的物件,娘一辈子辛劳的见证,被儿女戏称为“戒指”的东西。“等我长大了,有工作了,有钱了,就给家里的人买鞋穿,娘就不用费劲做鞋子了。”作为长子的我,不让娘戴这枚“戒指”,是我最大的心愿。那年我回山东探望父母,给娘买了枚金戒指,娘舍不得戴,一直压在箱子底下,只是每年过年那几天拿出来戴戴,年刚过完就把它摘下来,一层层包裹好,又放在了箱子底下。娘走时,我们把这枚金戒指放进了娘的骨灰盒里,而把娘用了一辈子的顶针留了下来。
“三八”妇女节的前几天,我和远在山东农村的姐姐通电话,说着说着,说起了娘,我让姐姐通过视频把娘的那枚“戒指”给我看看,在视频中看到这枚“戒指”,我又想起了娘的摸样,想起了娘戴着顶针纳鞋底做针线活的情形……想着、想着,我不禁泪流满面,这不是虚伪,而是一种良心的原汁,生命的河流汩汩滔滔,母爱是我的生命之源啊!
娘在世时,从未对她的儿女提过物质方面的享受,娘最大的愿望是全家上上下下都安好。尽管娘走了,我还要给她老人家说,您的子女包括他们的孩子,一切都好。报个平安,是我送给娘的节日礼物,这恐怕也是我唯一能孝敬而且易于被娘接受的礼物。
娘,祝您在那边也安好!(梁永法)

原  创 · 首  发

❀作者风采简介❀
☆☆梁永法,笔名东坡。在新疆哈密市伊州区教育局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学高级教师,市作协会员,市中语会秘书长。以文为乐,乐以因文。参与过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新疆专用)教材、自治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及教辅用书的编撰工作,迄今有800余篇散文、随笔、杂文等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

最美作家,一生只为您守候……

煮字取暖,以文养心。

每日精美小文,品味人生精彩!

《最美作家》以尊重名家、培养新人为办刊宗旨,

致力于打造当代最纯净的微文学杂志。

文学路上,期待与您朝夕相守,天涯相伴!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0)

相关推荐

  • 杨国存 | 老布鞋里的母爱

     作者简介 杨国存,河南省内黄县二安乡大寨村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安阳市散文学会理事.1971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本村学校.后安联中.二安乡中任初中语文教师,1986年调县委宣传部任新闻干事,1994 ...

  • 【文学百花园首届全国大奖赛】(34)母亲做的布鞋 | 吕瑞杭

     作者简介 吕瑞杭,喜爱文学 是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  近半年来在采风网发表作品80多篇,在中国作家网发表40多篇,多是散文与随笔,现在石家庄市赞皇县南清河乡卫生院工作 . 母亲做的布鞋 前几天回家照顾 ...

  • 童年的记忆之“母亲纳的千层底”

    曾记得,家里有一个上锁的木箱,里边放着一个竹子编成的针线笸箩,针线笸箩里躺着一本厚厚的<毛主席语录>.翻开书本,里边夹着各种各样用纸剪成的鞋样:有做鞋底用的.有做鞋帮用的.有做单鞋的.有做 ...

  • 乡土专栏 | 张启超:针线活

    乡土专栏主编:朱保彰 文/张启超   图/网络 著名豫剧<朝阳沟>里拴保爹有一句台词叫做"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这话同样可以用在做针线活上.其实做针线活看着 ...

  • 骆淑景丨母亲的手工鞋

    我初中毕业后,开始帮母亲做针线活.那时,一年到头一家老少从头到脚的穿戴都靠母亲两只手.白天,她要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下工回来还要做饭,刷锅洗碗,扫地喂猪.晚上,收拾完毕,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母亲才能 ...

  • 【童年记忆】穿着奶奶做的鞋长大

            奶奶小脚女人,从来都不出远门.自我小时候懂事开始,就是十里路的佛堂镇,也根本没见到她去过.平时柱根木头拐杖,只有吃饭的时候,顺着墙壁走.         出生金华雅畈,嫁爷爷时住水门巷 ...

  • 【中州作家】乐悠悠:土布鞋(之二)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02] 土布鞋(之二) 河南南阳      乐悠悠 我从小看着母亲做土布鞋长大.沿着我的记忆,土布鞋带着我一路前行.我对土布鞋的款式.性能.用材,及工艺流程记忆犹新 ...

  • 流泪的顶针

    母亲的手指上,一直戴着一枚顶针,像一颗钻戒,闪耀夺目.     母亲年老了,很多年没有做针线活了,但是,她一直不愿意取下那枚闪亮的顶针,经常用布擦拭它.我曾对母亲说:"妈妈,你这么大岁数了, ...

  • 乡情散文:家乡的土布鞋

    文:洪清河 图:来源网络 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到寿终正寝究竟要穿多少双鞋,估计谁也没真正计算过,可是,人的一生要问穿多少样式类别的鞋或许计算着并不难.你会说,按做鞋的材料分最简单,一般有布鞋.皮鞋.草鞋 ...

  • 布鞋【散文】

    作者简介 雷宁侠,高中语文老师,爱好写作,常在报刊平台发表文章!携一缕清风,书万千情怀! 布鞋 原创/雷宁侠 脑子里一直不能忘却这样的画面:或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或盛夏午后,槐柳荫荫,一群农村的大姑娘 ...

  • 顶针

    那枚顶针一直套在母亲手指上,像一颗钻戒,闪耀夺目. 母亲很多年没有做针线活了,但是,一直不愿取下那枚顶针,经常用布擦拭它.她总是说,我戴着它习惯了. 去年,姐姐回娘家探亲,特意为母亲买了一枚戒指,母亲 ...

  • (散文百家)杨光英/怀念布鞋

    散文百家 怀念布鞋 杨光英(四川泸县) 过去的那个年代,干净的布鞋是最时髦的鞋子,那个年代的女人个个都是能手巧匠,做鞋是重要的女红之一. 冬季,农闲,娘趁这个时候开始做全家人的单鞋.千层底布鞋工序复杂 ...

  • 刘媛玲 | 笸 篮

    笸 篮 文/刘媛玲 今天翻到孙儿看过的一本书,其中有个故事一一一<周总理的睡衣>.里面讲到" 邓奶奶" 为周总理补睡衣的情景."她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笸箩 ...

  • 郭玉贤《流年光影》——抗美援朝开始后,华县掀起了为志愿军做军鞋的热潮!

    <流年光影>--童年时代(二) 作者 郭玉贤 我的人生很颠簸,有愁有乐,有艰难也有安慰.回顾往事,首先提笔忆童年. 我帮母亲做军鞋 我的母亲李月珍(小名月娃),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善良的农家 ...

  • 顶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顶针这个物件,有多少年没见了?

    顶针记忆 小时候,每当自己的衣服破了,就脱了扔到奶奶家,因为奶奶总会拿出自己的手工盒,不一会就给我补好了.奶奶的手工盒里面什么都有,有剪刀,有针线,还有鞋垫子,还有顶针.以前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总以为是 ...

  • 散文||母亲做鞋

      母亲做鞋 邵孔发||安徽 我们家兄弟姊妹六个,上世纪中叶,靠父母亲拉板车养家.能糊住家庭八张嘴尚且不易,哪还有余钱买鞋穿.儿童整天跑跳不停,穿鞋费,又不能看着儿女打赤脚.于是乎,母亲便替我们做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