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圈 | 进“IGBT社群”,请加微13636581676,备注IGBT在实际交通道路中,面对多个可能的潜在碰撞目标,因此测距传感器有必要具有 测量多个目标的能力,避撞算法也要相应能够处理多目标的潜在碰撞工况。如图 4.11 所示,建立一条直线 3 车道的道路,本车处于中间车道,车速为 50km/h, 车道上有三个目标车,和本车同一车道的目标车是静止状态,本车两侧的目标车速度都是 50km/h,三个目标车速度方向与本车相同。
4.11 多个目标车的 AEB 测试场景
在此交通场景下,AEB 系统能够实现多目标车的检测,并且能够避免目标车的 纵向碰撞危险工况。在 Simulink 中,多目标的检测信息以列向量的形式存储,因此在处理多目标检 测信息时,应该将此列向量的值与一个列向量安全阈值进行大小对比,如果小于安全 阈值,则生成一个二进制列向量标旗(flag),其中 0 表示标旗立起,1 表示旗标倒下。最终用或(OR)模块将此列向量进行逻辑处理,如果其中有一个及以上立起的旗标, 则输出立起的旗标,给出系统判断当目标车距及车速会导致车辆发生碰撞的危险的信号。在正常驾驶过程中,存在本车与目标车位于不同车道平行行驶的情况。这时候, 即使两车的相对速度与相对距离达到危险情况的因素,系统也不应该给出制动的请 求。本车以 50km/h 的速度直线向前行驶,前方左右各两旁车道有一静止目标车,此 测试场景意在验证车辆的 AEB 系统是否在不应该制动的情况下进行制动。
图 4.12 横向避撞场景算法
其中:Xp 表示纵向距离,Yp 表示横向距离,车道宽度为 3.5m,所以横向距离大于半个车道宽度时,可以判断目标车与本车位于不同车道。如果两车的横向距离保 持不变,则表明两车平行行驶。当驾驶员有变道的意图时,这时候驾驶员已经有避免碰撞的意图,如果 AEB 系 统进行制动动作,附着系数下降,侧向加速度变大,将会导致车辆的不稳定。因此在 驾驶员有变道的动作时,AEB 系统将不会起作用,否则会干扰正常驾驶。
图 4.13 驾驶员变道 AEB 控制算法
因此在 Simulink 中建立一个 Switch 判断逻辑,如果驾驶员的转向角速度大于零, 则输入的 ind flag 大于零,此时无论部分自动制动旗标(flag1.6)、全力制动旗标(flag 0.6)、警告旗标(2.6)为多少,输出对应的值则为零。车辆在弯道行驶过程中,需要判断目标车与本车是否处于同一个车道,用以过滤 那些与本车不同车道的目标车。传感器输入信号只有本车的位置信号与 TIS 传感器的 信号,在不添更多传感器的情况下,判断目标车与本车是否处于同一车道较为困难。本文的思路是首先需要判断本车是否处于转弯状态,在本文中我们利用车辆的横 摆速率(Yaw_rate)是否大于 1,来判断本车是否处于转弯的情况。利用假设目标车 与本车都是做同心圆的车道轨迹运动,那么只需要计算出目标车和本车的运动轨迹的 转弯半径之差,就可以判断两车是否在同一车道。如果两车的转弯半径之差在半个车 道宽度(1.75m)之内,则判断本车与目标车处于一个车道,有发生碰撞的可能;否 则本车与目标车没有碰撞的可能。
图 4.20 三支分叉路口工况两车运动模型
建立简化后的两车轨迹交叉运动数学模型如图 4.20 所示,在本车位于坐标系原 点,目标车假设匀速沿着轨迹运动。只有当目标车与本车在同一时间到达轨迹交叉点
时,两车才会发生碰撞。所以本文的计划是利用 TIS 雷达测得的目标车辆的 距离
与
信号,计算出轨迹交叉点
的坐标,并且计算本车与轨迹交叉点
的距离
,如果当前本车车速与
之间的关系超过了前文所讲的安全距离, 则需要对本车进行预警或者自动制动的动作。
由雷达检测到的水平方位角 θ 和距离 R 数据可得:
式中,
为目标车与本车的横向距离,
为目标车与本车的纵向距离,
为目 标车相对于本车的纵向速度,tsample 为本车传感器的数据采样时间。
当 y=0 时,即目标车进入本车车道,
只有当本车和目标车同时到达交汇点
时,本车才需要进行制动。
当
与
相等时,两车有可能相撞;但是当
大于
时,代表目标车会 先于本车穿过轨迹交叉点,两车不会碰撞;当
小于
时,代表本车会先于目标 车车穿过轨迹交叉点,两车也不会碰撞。
在 PreScan 软件中建立如图 4.21 所示的场景与传感器模型。建立一条 100m 长的 五车道直线道路,本车位于中间车道,静止,安装如图所示的两个雷达传感器:TIS传感器 1 探测距离 30m,探测水平角度范围 80◦,探测垂直角度范围 9◦;传感器 2 探 测距离 150m,探测水平角度范围 18◦,探测垂直角度范围 9◦。
图 4.21 三支分叉路口工况轨迹交叉场景
在 Simulink 中运行的结果发现,TIS 测得的目标车由于车辆距离本车较近,而且 横向距离较大,以至于目标车在 TIS 测量范围之外,因此本文加大了短距离 TIS 雷达 的水平探测范围,更改后的短距离 TIS 雷达的水平探测范围是 160◦。更改后的 PreScan 模型如图 4.22 所示。
图 4.22 优化后的三支分叉路口工况轨迹交叉场景
根据式 4-21 至 4-27 建立的模型,运算后得到
点的数值,
点的值如图 4.23 所示:
图 4.23 三支分叉路口工况模型计算的 x0值
由图 4.23 可见,
点估计基本落在 30m 附近,这与实际测量到的 29.6m 误差较 小,其误差主要原因是,雷达测量到的目标车距离是根据反射面信号最终确定的反射 信号最强的点的位置,而这个点的位置随着车辆角度改变而变化,距离点并不是目标 车的运动中心点。而上述所建数学模型是假设目标车是一个理想的质点。
上文提到在交通事故发生的道路类型中除了三支分叉路口,还有四支分叉路口的 道路。在四支分叉路口中,两车的运动轨迹是相交垂直的,所以在 PreScan 软件中建 立如图 4.24 所示的场景与传感器模型。建立一个长度为 50 米的四支分岔路,车道数 为四车道,本车与目标车的位置处于相互垂直的关系。本车静止距离目标车的运动方 向的垂直距离为 21m,目标车以 50km/h 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
图 4.24 四支分叉路口模型
由此可以看到 Honda 模型有一个碰撞预警系统,而且 Honda 模型对的危险制动距离明显比 Mazda 模型更短。Honda 模型自动制动就介入更晚,这样的算法更加符 合驾驶习惯,并且对驾驶员的正常驾驶的影响也更小。最终得到四支分叉路口工况
点的值如图 4.25 所示:
图 4.25 四支分岔路口的轨迹交叉点 x0值
由上图 4.25 可得,在此种工况下,
点的计算值(21m)与实际将会碰撞的点 (21.45-21.65m)估计基本一致。
下一步验证该工况的 AEB 系统控制算法,建立如图 4.26 所示的 PreScan 模型, 本车与目标车都是以 50km/h 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其他的设置和前文的四支分岔路 口的设置相同。
图 4.26 本车运动的四支分岔路口场景
运行结果可得计算的碰撞点
发生明显波动,并且
点的数值与实际即将发生 碰撞点的距离大小差异较大。
的计算值与仿真实际值的曲线如图 4.27 所示。
图 4.27 (a)x0的计算值 (b)x0仿真实际值
考虑其原因是运动数学模型没有考虑到本车也在发生运动,本文将车辆运动的数 学模型中加入本车运动模式,并且也简化为直线匀速运动,这样本车只有 x 方向的 运动。
图 4.28 交叉轨迹的数学运动模型
在此运动数学模型中,本车的 TIS 雷达的频率是 25Hz,因此该模型的采样周期 (t_sample)是 0.04s,本车与目标车的两个相邻的运动位置时间间隔也是 0.04s。由 于本车是直线运动,所以本车的运动是沿着本车坐标系的 X 轴方向运动的。
假设目标车的运动轨迹为一阶线性方程,其方程为
当 y=0 时,即目标车进入本车车道,可求得
和上一个数学模型类似,只有当本车和目标车同时到达交汇点
时,本车 才需要进行制动。
建立 Simulink 模型,并运行,最终得到的结果如图 4.29 所示
图 4.29 (a)x0计算值 (b)x0仿真实际值
预测碰撞点结果与实际碰撞距离之间的误差很小,证明该数学模型在此种工况 下碰撞点预测正确。
当∆T 等于零时两车的运动中心将会在同一时间重合,然而实际车辆外形是一个 近似与长方形的形状,在文献[48]提到一般假设研究车辆的运动模型时,会将车辆 简化为为质点、圆形和方形。因此∆T 的绝对值在小于摸个设定的阈值范围内的情况 下,车辆有可能发生碰撞。在 AEB 系统模型中,执行逻辑算法会根据驾驶员输入信号、AEB 系统的安全距 离模型输出,决定最终 AEB 系统输出的信号。驾驶员操作包括踩制动踏板、踩节气门踏板、方向盘转动。AEB 系统的安全距 离模型输出包括预警旗标(warning flag)、部分力制动旗标(part brake flag)、全力制 动旗标(full brake flag)。当仅仅只有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然而没有任何旗标竖起,则执行逻辑仅仅输出 驾驶员制动力;所有旗帜不竖起,并且驾驶员无制动,则输出制动压力为零;当仅仅 部分力制动旗标竖起,驾驶员无制动或者转向动作,则输出部分制动的制动压力;当 仅仅只有全力制动旗标竖起,而部分制动旗标未竖起时,表明 AEB 系统可能出现错 误信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驾驶员没有踩下制动踏板,则输出制动压力为零;当部分制动旗标和全力制动旗标竖起的时候,输出全力制动的制动压力;驾驶员踩下 制动踏板,并且部分制动旗标和全力制动旗标竖起,则全力制动的制动压力。
图 4.30 AEB 系统控制算法执行逻辑 Simulink 模型
在运行 AEB 系统模型时,当实际距离小于一定的安全距离时,AEB 系统会自动 制动,本车的速度会降低,则安全距离模型中的安全距离会变大。制动一段时间后, 安全距离会小于两车的相对距离,则 AEB 系统会停止制动,当停止制动后,本车会 继续滑行,而由于没有制动车速变化不大,此时的安全距离模型算出来的安全距离又 会再次大于两车实际相对距离,AEB 系统又会自动制动。由此造成 AEB 系统会往复 地升高与降低制动压力,而导致本车产生严重的抖动。为了解决 AEB 系统制动压力波动的问题,需要建立稳压模型。部分制动时油压 上升,需要将油压保持一段时间,但是么有必要将车完全制动至停止,因此本文将部分制动的稳压时间设置为 0.6s;一般车辆情况很危急的时候,AEB 系统才会升高油 压至最大压力,所以在发生 AEB 系统请求全力制动的时候,应保持最大制动压力, 直至车辆静止。在仿真结果中,消除了 AEB 系统制动时本车的制动压力与本车速度的波动。本章对 AEB 系统的信号处理、安全距离、复杂场景的控制算法和执行逻辑进行 了研究。信号处理部分是对离散突变信号、测量范围之外的信号等进行了处理;安全 距离模型包括 Mazda 模型、Honda 模型、Berkeley 模型、SeungwukMoon 模型、TTC 模型,最终得出 TTC 模型在在不干预驾驶员正常驾驶的方面表现最好;复杂场景包 括多目标车场景、不同车道的目标车场景、驾驶员变道场景、弯道场景、交叉轨迹场景,本文针对这些场景都建立了相应的 AEB 控制算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逻辑控制算法是综合了驾驶员输入和 AEB 系统的控制逻辑,并最终 AEB 系统控制算 法输出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