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系列(全)

首发:东江影像  作者:Doctor X.  仅供学习交流!

精品推荐,肖老师总结的头颅MRI易误诊影像系列,头颅MRI容易误诊的影像很多,部分并不为人所熟知。本文将长篇详细列举常见、不少见的头颅易误诊影像。 

第一部分

1.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非常常见。

高场强、薄层扫描的话,每一个人都可见,无论老幼、男女。

影像诊断要点包括:

部位

  • 常见部位:前穿质区,外囊区,额顶叶皮层下,中脑。——务必熟记!

  • 其他部位:丘脑,颞枕叶皮层下,侧脑室周围白质,小脑。

形态

  • 纺锤样,泪滴状。

信号

  • 与脑脊液一致。

血管周围间隙常见分布。

前穿质区VRS经典CT、MRI影像。

侧脑室顶区周围白质也是VRS的常见部位。

鉴别诊断:

腔隙灶

  • 当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部位、形态、信号典型时,鉴别诊断非常容易。

  • 当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部位、形态、信号不典型时,鉴别有一定的难度。

  • 薄层扫描有助于这类小腔隙样灶的鉴别。

  • 腔隙灶多为软化灶,FLAIR边缘多呈高信号,边缘不光整,无泪滴状或纺锤样外观。

脉络膜裂囊肿

  • 定位是其主要依据,冠状面、矢状面有助于区分。

  • 脉络膜裂囊肿起自脉络膜裂,更容易沿脉络膜裂延伸、向下压迫海马。

  • 而前穿质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是起自前穿质区,较大时容易向脉络膜裂方向膨隆,因此脉络膜裂是受压变窄的,且“囊样灶”下方可见残存的“基底节区”脑实质。

神经胶质囊肿

  • 脑实质型神经胶质囊肿罕见,圆形或类圆形,无泪滴状或纺锤样外观;FLAIR边缘多呈稍高信号。

  • 神经胶质囊肿多为单发,若多发时,两者之间,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更为常见。

伴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其他疾病,如隐球菌感染,粘多糖病等

  • 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常见于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信号并非纯粹脑脊液样信号,邻近脑实质亦会信号异常;增强可强化。

  • 粘多糖病罕见,“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常见于半卵圆中心,多伴有脑发育不良等征象。

注意,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也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标志之一,但并非所有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均与脑小血管病有联系。

一般认为,基底节区中上区域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多与脑小血管病有关系。

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丘脑腔隙灶典型影像,均为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

容易误诊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详见: 即时学习 | 即时病例0022

容易误诊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容易误诊的肿瘤样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脉络膜裂囊肿,与前穿质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比较。

前穿质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经常被误诊为脉络膜裂囊肿、腔隙性梗死灶。

信号上血管周围间隙与脉络膜裂囊肿没什么差异,形态学有一定的价值。

前穿质区是血管周围间隙最常见的部位,主体位于脑实质,层面合适时可见尖角(==》多方位观察)。

矢状或冠状薄层图像更容易显示向下突出的“残留”的脑实质!这是区分两者的重要影像证据!

脉络膜裂囊肿位于脉络膜裂,先引起脉络膜裂增宽,海马受压;压力大时,才向上压迫前穿质区脑实质。

注意,海马的压力较前穿质区脑实质小得多,所以脉络膜裂囊肿更容易压迫海马,因此主体部位不应是位于前穿质区!

注意,3D TOF MRA有断层图像,也是薄层的3D 梯度回波T1W图像,尽管对比度较差,但有时候是可以提供帮助的!

中脑急性梗死,与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比较。

粘多糖病。引自:Kanekar S, Devgun P. A Pattern Approach to Focal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2. 静脉窦内扩大的蛛网膜颗粒

  • 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静脉窦附近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静脉窦内,形成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

  • 随着头颅MRI的广泛使用,静脉窦内扩大的蛛网膜颗粒“变得”非常常见。

  • 不熟悉的话,容易误诊为异常。

  • 以横窦常见(横断面图像最容易被发现的缘故),其次为上矢状窦,直窦、乙状窦少见,海绵窦罕见。

  • CT平扫,呈稍高密度背景内低密度充盈缺损。

  • MRI T1WI为低信号,稍高于脑脊液信号;T2WI为高信号,FLAIR多为低信号,稍高于脑脊液信号,较大的其内可见絮状稍高信号;增强多无强化,较大的其内可见点、线状强化灶。MRV上均呈附壁状充盈缺损。

  • 极少数静脉窦内扩大的蛛网膜颗粒可能会引起静脉窦狭窄,DSA实时压力测量是确诊工具。

右侧横窦扩大的蛛网膜颗粒。

左侧横窦扩大的蛛网膜颗粒。

上矢状窦、直窦多发扩大的蛛网膜颗粒,薄层T2WI切线面显示更佳。

3. 颅骨蛛网膜颗粒压迹

  • 是蛛网膜颗粒在颅骨内板及板障上形成的局限性压迹。

  • 颅骨蛛网膜颗粒压迹广为人所熟知,但部分可能会被误诊为异常。

  • 枕骨常见(横断面图像最容易被发现的缘故),额顶骨次之,颞骨少见。

  • CT、MR表现为颅内凸入颅骨的充盈缺损,边缘锐利,无硬化;脑脊液样密度或信号,周围间隙清晰,无软组织肿块。

  • 部分可穿颅骨内外板,容易被误认为异常。

双侧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

双侧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CT,MR比较。

顶骨蛛网膜颗粒压迹。

4. 海马沟残余囊肿

  • 海马沟残余囊肿是常见的正常变异,影像学表现为串状分布的小的脑脊液样“囊肿”,位于海马区域,紧邻侧脑室颞角内侧。

  • 一般是由于胚胎期海马角和齿状回的缺陷或不完全融合所致,不引起临床症状。

  • 由于MRI的广泛应用,检出率非常高,尤其是薄层图像。

  • 不熟悉的话,容易被误认为腔隙灶或囊肿。

海马沟残余囊肿。

又一例。

另一例,薄层显示更佳。

5. 脑脊液流动伪影

  • 脑脊液流动伪影主要见于T2WI、FLAIR,主要是长TE序列容易出现流空效应的缘故。

  • 但由于脑脊液流动方向、速率不一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为非脑脊液信号影像,部分呈囊样。

  • 常见于第三脑室、侧脑室室间孔旁区、脑干周围脑池(这些区域结构复杂)。

  • 鉴别要点,T1WI、增强未能辨认;DWI与邻近一致的无信号;无占位效应。

侧脑室室间孔旁脑脊液流动伪影。

又一例。

桥前池脑脊液流动伪影。

小结:

  • 实践中,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静脉窦内扩大的蛛网膜颗粒、颅骨蛛网膜颗粒压迹、海马沟残余囊肿、脑脊液流动伪影,非常常见。

  • 影像诊断的主要价值是避免误诊,避免可能因误诊而发生的不必要的恐惧、治疗。

  •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也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标志之一,但并非所有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均与脑小血管病有联系。

  • 极少数静脉窦内扩大的蛛网膜颗粒可能会引起静脉窦狭窄,DSA实时压力测量是确诊工具。

  • 颅骨蛛网膜颗粒压迹部分可穿颅骨内外板,容易被误认为异常。

  • 脑脊液流动伪影的鉴别是多序列、多角度综合分析,当然,熟知的话可以明显减少分析时间。

  • “了解——实践印证、比较——记忆——应用”,不仅仅是看个病例。

第二部分

1. 脉络丛球 /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多数文献中,脉络丛黄色肉芽肿视为脉络丛囊肿的一种类型,病因尚不明了。

临床和影像学两者难以区分。

不要把脉络丛黄色肉芽肿误认为是肿瘤,即使较大甚至肿块样时。

多为无症状偶然发现。

由于其含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一般认为是一种炎性或变性过程,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FLAIR呈高信号或DWI呈高信号时特别显眼,容易被误认为肿瘤性病变。

有些顶级单位报得比较“客观”,喜欢报“脉络丛结节,注意与脉络丛乳头状瘤或脑膜瘤鉴别”。

笔者更宁愿报“脉络丛黄色肉芽肿(脉络丛变性)”。

脉络丛黄色肉芽肿比较常见,影像诊断多不难。

多发——努力寻找类似病灶——这是重要鉴别点。

增强边缘强化。

可以有“占位效应”——压迫侧脑室。

双侧侧脑室三角区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右侧侧脑室三角区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2. 脉络丛钙化mimic蛛网膜下腔出血

随着年龄的增加,脉络丛钙化率升高,老年人更常见。

侧脑室脉络丛:室间孔后缘开始,到三角区,到侧脑室下角;三脑室脉络丛:顶部;四脑室脉络丛:四脑室顶区小脑下蚓部侧,并沿双侧孔向桥小脑角区延伸。

脉络丛一般分布可能了解较多,但细节分布可能多被忽视。

如果平时留意到脉络丛分布区域,对于评估脉络丛相关病变就简单得多了,如桥小脑角区脉络丛乳头状瘤。

第四脑室、侧孔脉络丛钙化,仿似蛛网膜下腔出血。

3. 垂体“增高”mimic垂体增大病变

我们受到的教育是,垂体高度不能超过“正常值”。

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垂体高度增加不一定就是异常,可以是生理性增生,也可以是假性增高——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中偏/接吻、小蝶鞍等引起的垂体空间过小导致高度增高。

需要注意的是,“大垂体”也不仅仅是垂体瘤,还可以是病理性增生、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等。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中偏/接吻,垂体假性增高。49岁女性,头痛、头晕3年,加重6天。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中偏/接吻,垂体假性增高。61岁女性。

小蝶鞍,致“垂体增高”。9岁女童,部分垂体激素偏高。外院MR提示垂体病变。

4. 不对称的小脑绒球

小脑的前面可见一对特殊的结构,呈球状位于小脑中脚的下方,称为绒球,其向内侧借绒球脚与小结相接,绒球、绒球脚和小结一起称为绒球小结叶。

断层图像位于小脑半球前外下侧部,凸向桥小脑角池。

两侧可对称或不对称。

不对称的小脑绒球容易被误认为桥小脑角区肿块。

小脑绒球示意图(来源网络)。

不对称的小脑绒球,容易误认为占位性病变。

5. 明显突出的鸡冠

筛骨(ethmoid bone)位于两眶之间,分筛板、垂直板和筛骨迷路三部,呈“巾”字形。

筛板正中有向上突起的鸡冠,表面有筛孔。

鸡冠,尤其是粗大的鸡冠,容易被不熟悉的人误认为病变!

CT较为直观,呈向上突起的骨性结构。

MRI 内部呈骨髓信号(T1WI、T2WI高信号),表面有薄层低信号皮质骨。

高信号的明显突起的鸡冠,容易被误认为异常。

高信号的明显突起的鸡冠,容易被误认为异常。

小结:

  • 实践中,脉络丛黄色肉芽肿,“增高”的垂体,凸出的小脑绒球,脉络丛钙化,明显突出的鸡冠,非常常见。

  • 影像诊断的主要价值是避免误诊,避免可能因误诊而发生的不必要的恐惧、治疗。

  • 脉络丛黄色肉芽肿FLAIR呈高信号或DWI呈高信号时特别显眼,容易被误认为肿瘤性病变。

  • 多发——努力寻找类似病灶——这是与脉络丛乳头状瘤、脑膜瘤鉴别的重要影像。

  • 垂体高度增加不一定就是异常,可以是生理性增生,也可以是假性增高——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中偏/接吻、小蝶鞍等引起的垂体空间过小导致高度增高。

  • “大垂体”也不仅仅是垂体瘤,还可以是病理性增生、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等。

  • 不对称的小脑绒球容易被误认为桥小脑角区肿块。

  • 鸡冠,尤其是粗大的鸡冠,容易被不熟悉的人误认为病变!

  • 在实践中,我们能发现书本上可能没讲的影像,前提是你要努力去发现。

第三部分

1. 部分容积效应伪影

在CT扫描,凡小于层厚或该层仅包含部分的病灶,其CT值受层厚内其它组织的影响,所测出的CT值不能代表该病变的真正的CT值。

MRI也一样,凡小于层厚或该层仅包含部分的病灶,图像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病灶的影像,而是重叠了层厚内部分病变外结构的影像。

部分容积效应会让你看到的影像变得“不真实”,从而可能会使你做出错误的判断。

部分容积效应伪影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部分容积效应所致的假性病变非常常见,不容忽视。

分析病灶时,我们经常需要关注病灶相邻层面影像,考虑是否存在部分容积效应伪影,而不同角度观察有助于区分。

鞍周影像部分容积效应伪影,容易误认为鞍内异常。

左侧扣带回脑沟脑回走行所致的部分容积效应伪影。

部分容积效应,使桥脑毛细血管扩张症时隐时现。

右侧小脑假性病变,乃部分容积效应造成的假象。

2. 侧脑室三角区外侧壁凸出的白质纤维束,mimic 室管膜下灰质异位

侧脑室三角区室管膜下经常可以发现结节样隆起灶,乃长联络纤维(下额枕束可能),两侧可对称或不对称。

长联络纤维,尤其是两侧不对称的,容易误诊为室管膜下灰质异位。

注意,灰质异位信号与皮质一致;联络纤维乃白质纤维束,信号与脑白质一致。

不对称的白质纤维束,容易误认为室管膜下灰质异位。注意,灰质异位信号与皮质一致,白质纤维束信号与脑白质一致。

左侧侧脑室三角区室管膜下结节性灰质异位,凸出的结节信号与皮质一致。

3. 蝶筛气房,mimic脑动脉瘤

筛窦后壁,即蝶筛板,与蝶窦毗邻,但由于后组筛窦的解剖变异较大,个体差异十分明显。

后组筛窦以中鼻甲基板为其前界,与视神经管、颈内动脉、蝶窦等毗邻。

最后筛房气化较好时,可能将紧邻颈内动脉,此时颈内动脉将向最后筛房突出形成压迹。最后筛房如发育侵入蝶骨将形成蝶窦上方的气房,称为蝶筛气房,由此直抵蝶鞍。

蝶筛气房完全改变了后组筛窦与蝶窦的解剖关系。

含气时,蝶筛气房CT显示直观,MRI可能会误认为是流空信号而诊断为动脉瘤。

蝶筛气房病变向外膨隆时(黏液囊肿常见),容易累及视神经、颈内动脉。

右侧蝶筛气房,mimic 脑动脉瘤。

左侧蝶筛气房,mimic 脑动脉瘤。女性,80岁。突发言语不清伴肢体无力6h。

4. 容易误认为异常的静脉窦、浅静脉

1)横窦、乙状窦流空信号消失,mimic 静脉窦血栓

横窦、乙状窦流空信号消失,T2WI、FLAIR高信号,乃该区域双向血流致流速下降。

单侧,左侧常见。

DWI与其他静脉窦信号一致,FFE无磁敏感效应。

左侧乙状窦T2WI、FLAIR高信号,容易误认为是异常,如静脉窦血栓之类。

左侧乙状窦T2WI、FLAIR高信号。

2)容易被误认为是血管畸形的天幕窦

天幕窦,不广为人知的静脉窦之一。

天幕窦是持续性静脉通道,位于每侧天幕区;出现率约86%,两侧分布不对称,左侧多于右侧;大小、形态差异很多。

天幕窦容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畸形,包括发育性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等。

小脑幕区的影像,我们经常需要相邻层面观察,以判断是位于脑外(小脑幕),还是枕叶或小脑,冠状位有助于定位。

部分容积效应伪影在小脑幕区很是常见,应引起重视。

天幕窦,容易误认为血管畸形。

天幕窦,容易误认为血管畸形。

3)蝶顶窦

蝶顶窦左右成对,位于蝶骨小翼后缘两层硬脑膜之间,但存否不定。

接受附近硬脑膜静脉,有时接受硬脑膜中静脉的额支,开口于海绵窦前端。

右侧蝶顶窦起始部折曲,容易误认为异常。

4)大脑浅静脉

大脑表浅静脉可分为上、中、下三组。因为这些静脉变化不一,多无具体名称。但有三大支皮层静脉常可认出,但同时出现的几率并不大。

正常的表浅静脉变异相当大。

(图片来源网络)

大脑中浅静脉是一明显而不恒定的静脉或一组静脉,沿侧裂表面走行。

收集(引流)侧裂及脑岛盖区的数小属支。

大脑中浅静脉旋即向前围绕颞叶尖端并向内走入海绵窦或蝶顶窦。

大脑中浅静脉常见多发,如有脑裂畸形或皮层发育不良等先天畸形,覆盖于畸形脑上的静脉也往往异常。

两例大脑中浅静脉断层图像

case 1. 7岁男童,中间帆腔囊肿复查。左侧大脑中浅静脉,右侧Trolard静脉;中间帆腔囊肿。

case 2. 22个月男童,头围偏大,发育未见异常,神经系统体征(-)。既往MR:先天性蛛网膜下腔增宽。右侧大脑中浅静脉,双侧Labbe静脉;终末带。

Trolard静脉是主要的上吻合静脉,又名额顶静脉,是一支大而不恒定的血管,它从侧裂后上行,走到大脑半球中部凸面。连结大脑中浅静脉与上矢状窦。

一侧粗大的Trolard静脉,容易被误认为异常。

Labbe静脉是下吻合静脉,又名枕颞静脉。此静脉沿枕颞沟在颞叶上走,连结大脑中浅静脉与横窦。

在75%解剖标本中此静脉可见于一侧或两侧大脑半球。

双侧Labbe静脉。

双侧Labbe静脉。

小结:

  • 部分容积效应所致的假性病变非常常见,不容忽视。

  • 分析病灶时,我们经常需要关注病灶相邻层面影像,考虑是否存在部分容积效应伪影,而不同角度观察有助于区分。

  • 侧脑室三角区外侧壁凸出的白质纤维束,容易被误认为室管膜下灰质异位。

  • 蝶筛气房含气体时,CT直观,MRI可能会误认为是流空的动脉瘤。

  • 蝶筛气房由于其特殊的毗邻关系,并发黏液囊肿时可因压迫视神经或颈内动脉而症状较重,应引起重视。

  • 横窦、乙状窦可一侧性流空信号消失,应综合分析,避免误诊为静脉窦血栓。

  • 天幕窦、蝶顶窦、“扩张”的大脑浅静脉,容易被误认为是血管畸形等。

  • 留意影像细节,可以让你发现别人可能忽视的影像,从而可降低漏诊率、误诊率。

看完,如有收获,右下角点个“在看”吧,谢谢

(0)

相关推荐

  • 问题合集

    脑桥中央溶解:精神状态改变 VHL综合征,内淋巴囊肿,淋巴管瘤. 血管母细胞瘤 小脑动脉具体血供分布 初始CT4-6小时才有表现 DVA发育海蛇头,很少出血,血栓,但静脉血栓形成可以被视为曲线高度,常 ...

  • 头颅MRI入门之易误诊影像,学到了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满满干货,收藏! 精品推荐,肖老师总结的头颅MRI易误诊影像系列,头颅MRI容易误诊的影像很多,部分并不为人所熟知.本文将长篇详细列举常见.不少见的头颅易误诊影像.  1. ...

  • 头颅MRI入门,易误诊影像

    阅读关键词:头颅.MRI.入门.头颅易误诊影像. 头颅MRI容易误诊的影像很多,如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静脉窦内扩大的蛛网膜颗粒.颅骨蛛网膜颗粒压迹.海马沟残余囊肿.脑脊液流动伪影,等等,部分并不为人所 ...

  • 不对称的小脑绒球丨头颅MRI易误诊影像系列

    2021-03-20 论坛报沐雨 美图 其他神经疾病 头颅MRI容易误诊的影像很多,部分并不为人所熟知. 不对称的小脑绒球 小脑的前面可见一对特殊的结构,呈球状位于小脑中脚的下方,称为绒球,其向内侧借 ...

  • 头颅MRI中最容易误诊影像,今天终于学到了

    满满干货,收藏! 头颅MRI容易误诊的影像很多,部分并不为人所熟知.本文将长篇详细列举常见.不少见的头颅易误诊影像.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非常常见.高场强.薄层扫描的话,每一个人都可 ...

  • 头颅MRI入门系列之认识简要解剖

    作者:Doctor X 关于颅脑影像解剖的介绍很多,本篇不作详细介绍,仅简单谈谈实践中仍然会出错的常见解剖. MRI软组织对比最佳,因此是颅脑解剖定位最为准确的工具. 当然,常规扫描序列越来越少,扫描 ...

  • 头颅MRI入门系列之开篇

    曾经有个念头,想仿照"七日记"写个头颅MRI入门,给实习生讲课.后来发觉七篇是讲不完的,而且"入门"应该怎样,也无定论,故搁置了-- 理想是飘渺的,如果没坚持去 ...

  • 头颅MRI入门 · 认识部分容积效应

    头颅MRI入门 · 认识部分容积效应

  • 头颅MRI入门必修之读片知识

    来源: 华夏影像诊断中心

  • 急诊影像 | 骨盆的这些线易误诊为骨折

    易误诊的骨盆假性骨折:骺线 1 影像表现 出生时,髂骨.耻骨及坐骨的初级骨化中心以髋部Y形软骨为中心聚集排列(图1).在体位不正的X线平片上(图2),坐骨可能看似相对髂骨向内移位,不应被误诊为骨折伴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