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今日清明丨点一盏心灯,思念远方的故人

清明

2021年4月4日

辛丑年  二月廿三

宜祭奠丨忌独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

《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时节,桃花初绽,杨柳泛青,莺飞草长,清新明朗。人们会趁着大好春光,踏青出游。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这一天是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日子。因此,清明既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又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

清明三候
  
  • 一候桐始华

桐树绽放出崭新的花朵,朴素的香味于空气中弥漫。
  • 二候田鼠化为鴽

喜阴的田鼠钻回地下的洞中,消失不见。
  • 三候虹始见

雨后的天空出现一抹彩虹,若隐若现。

清明习俗
  • 祭祀

杜牧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在这一天,我们为先人扫墓,既是礼敬祖先,也是慎终追远,表达哀思。
  • 踏青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 插柳

谚语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
在古人的观念中,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因此,清明插柳戴柳,主要是为了辟邪之用。
  • 放风筝

四月,春暖花开。人们会把自己的疾病和苦难写在风筝上,待风筝飞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随风而去。
所以,放风筝除了是一种娱乐活动外,更有祛除晦气之意。
  • 植树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在清明节时,人们多喜种松树柏树于墓前,以寄托思念,让逝去的亲人有一个归宿,让在世的人有思念的寄托。先人的精神,当像山上的树木,是长青的;人的生命,也当像新种下的树木,在这春风中成长、向上。
清明养生
  • 衣:多穿几件,有备无患

早春的街头,“短袖与棉袄齐飞”的情况并不少见。老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清明时节,时暖时寒、乍阴乍晴,因为早晚温差大,人们在中午有太阳气温高时,可以穿着稍微单薄的衣服,但早晚如果还是那样穿衣,就会感到凉意了。
这段时期,不妨采用“上薄下暖,薄厚搭配”的方式着装,最好多穿几件,有备无患。需要时,还可搭配帽子、围巾等小配件。
  • 食:宜清淡,少吃发物

清明时节,是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好发的季节,如果这时节再吃发物,很可能诱发这些疾病。所以,不宜食用“发”的食品,如羊肉、鸡等;可多食时令蔬菜,如韭菜、地瓜、白菜、萝卜、芋头、荠菜等。
饮食调摄须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对形体肥胖者,须减少甜食,限制热量摄入。对老年高血压者,应特别强调低盐饮食,同时还应增加钾的摄入。
  • 住:宜晚睡早起

清明是农作物一年播种的好时机,同样也是人之阳气生发的难得时段。此时养生应从起卧时间上做起,为了适应春天阳气生发的规律,人们应当晚睡一点、早起一些。
此时的早起并非指“起得比鸡还早”,7点起床就可以;晚睡也并非指熬夜到凌晨,古代的晚睡在23点左右。
  • 行:多活动,保持心情舒畅

清明时节,自然界阳气生发,养生重点在养阳。因此,清明养生宜动不宜静,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坐卧太久。”

多位养生专家建议。此时自然万物都处于生发状态,人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外出活动。不过,老年人早上锻炼不宜太早,最好在太阳升起之后。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

一杯杏花酒,满盏思故人。
今天
我们缅怀逝去的亲人
心怀感恩,遥寄思念
也向以血肉之躯捍卫祖国尊严
用青春热血换来我们安宁的英烈
致敬
清明节是一个契机
让我们重新思考生死
体味现实人生的可贵
让我们学会珍惜拥有的一切
认真活在当下
清明节也是一种寄托
流淌着我们对过去的思念
也承载着对未来的期待
让我们怀揣希望
笃定前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