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出了逆子,不是因为溺爱,而是因为无爱

一切他人,在中国人的眼里,是关系、身份、地位、年龄、辈分,唯独不是“人”

中国人的关系,首先是父母,其次是子女,逐渐外推是亲戚,朋友,外人。

无论哪种关系,中国人的眼里,都没有“人”。

谁都看不见谁。

因为不懂爱,因为无法“看见”。酿造的痛苦太多了。

社会上总是有太多正能量的,冠冕堂皇的话语麻痹着人们,懒得动脑子的人在这些鸡汤的按摩下,已经看不到事情的真相了。

例如,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父母都是伟大的;父母都是为了你好;父母就是付出的太多了;

所有人的心智全部被这几句话蒙蔽了,没有几个愿意去反思真相。

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思维方式,三观完全没有建立起来,周围的环境和人们对待他的当时才逐渐构建起了他的人格。

所以一个人成年后的状态,绝大程度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的

你如何塑造她,她就如何回报你

有很多人和我聊过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

情况各有不同,最终的结论都认为是子女没有吃过苦头,父母付出太多,子女太受溺爱。

没有见过反省的,全部都是埋怨子女。

一位大姐对我说,女儿青春期,天天诅咒母亲去死,她非常痛苦。

她觉得现在的孩子就是太受溺爱,真应该多吃点亏,多受点害,她们才能明白。

我问她,你的女儿多受点害就会爱你吗?

我分析有可能你没有给女儿真正的爱。她拒绝承认。一直在强调自己的付出。

这何尝不是对女儿的一种诅咒。

母女相恨,人间悲剧。

一位大叔和我探讨,小孙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会体谅爷爷奶奶甚至父母的劳累。

可是大人们把什么都给他了,给他买最贵的衣服,给他吃最好贵的海鲜,给他用的手机也比大人的贵。

我听了半天,没有听到一个字的爱与懂得。全是价格和物质

但是爱是感受,不是物质

这位大叔又说,我们是不是不应该这么溺爱他,应该对他冷漠点,不理他,也许他就想起大人来了。

我听了心下冰凉,本来就没给爱,这下还要给伤害。

我的高中同学,某大学的计算机教授,谈起他带孩子的云南之旅。

他一路上对孩子说:爸妈不要你啦,把你一个人丢在这里,我们自己回去。

6岁的孩子一路都在哇哇的哭。

他说觉得小孩子真有意思,真好玩,一逗就哭。就是这一路哭的他们心烦。

我能想象小孩子这一周承受着巨大的恐惧,估计都在精神崩溃的边缘了。

因为是挚友,我说你能不能给孩子点爱呢?

他说,我们当然爱孩子了,去云南旅游花了一万多全都是为了他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很多父母都口口声声说着爱,却根本没有给爱。

每个人都曾为人子,阅读此文的你也是。

回想一下,你在幼年时候,是不是对父母全心全意的爱着,信任着。

父母说的话都会毫不犹豫的相信,执行。

只要父母在身边就会觉得安心,父母在的地方就会觉得是家。

在自己的世界里,父母就是全部,父母是全世界最温暖最完美的存在。

你再看看那些8岁以下的小孩子,是不是和父母须臾不能分离,是不是和爸妈在一起最开心。是不是无条件的信任爸妈?

这是动物的本能,人们常言母爱是伟大无私的,其实子女对父母又何尝不是。

可惜很多人,自从自己当了父母,就只顾体会自己心中对子女的爱,却把自己如何爱父母忘的一干二净了。

父母的世界未必全部是孩子。

在孩子来临之前,一个成年人已经有了家庭、伴侣、事业、理想等。

无论生育子女出于何种目的,都是给自己已有内容的生活添加了一个重要的项目。

但是孩子呢?

在他一出生,还没有睁眼看世界的时候,首先接触的就是妈妈的怀抱,就连整个世界都是排在妈妈的后面。

妈妈是全部,其余的选项都是这个全部的子集。

真正的爱是“看见”,真的看见子女是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自己的一件物品。

但是看看我们社会的俚语:

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我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够实现我的那些理想。

父母这么辛苦,你可不能辜负我们的期望。

你是我身上掉下的肉啊。

无一例外,是吧,都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物品。拥有主宰他的无上权力。

如果为人父母没有“看见”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的人,再多的付出也是另一种利己的乐趣。

根源在于,中国人例来不懂对真正的“人”的尊重,一直尊重的是辈分,地位,唯独看不见人。

他们没有从上一代父母那里感受过爱,也就无法传递给下一代。

每一个童年缺爱的人,因为自己对爱的本能需求没有满足,就会想办法自己满足自己。

会过度关注自己的感受,没有余力将注意力释放在他人身上。

童年缺爱,人会穷其一生去想办法弥补心灵空洞。

成年人缺爱的表现在哪里?他们会对幼儿索取。

生活中常有一个现象,见到两三岁的幼儿,很多长辈总是第一时间会问:“想奶奶吗?想妈妈吗?”

当孩子回答”想“,他们会感到极大的满足。以至于很多人忘记了对孩子表达爱意和思念。

因为对爱的渴望,让人会向一个心智不全的小孩子索求。

溺爱和缺爱异曲同工,孩子都会承受着巨大而痛苦,本质是都不能够被父母看见,都没有被真正的爱。

溺爱的情况有两种。

一种是孩子长时间被过度的母爱吞噬。

父母从小到大包办一切,甚至每天的衣服,早餐都由父母决定。

任何个人意愿都会被父母忽视,坚持用自己的方式“爱”他。

这会令子女很痛苦,对父母充满了莫名的愤怒。

可现实的教育又告诉他这是父母在爱他,他不应该这样“恨”父母。

因此更加自责,充满内疚感。继而对自己的评价很低,认为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没有能力,不孝,道德不好……

这是溺爱造成的伤害之一,其后果必然导致孩子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无能的。

另外一种偷懒的溺爱。

有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小时候我是最受宠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即使成绩一路下降。父母也没说过我什么,依然要什么就满足什么,犯了错误也从没骂过我。

可是感觉父母也没多爱自己,心里总是有失落。每看到别人在教育孩子,和孩子聊天打趣,总会很羡慕。

这是因为父母在“宠”孩子的时候,只回应了表面需求,没有看到孩子的内心;

过度放任是另一种忽视。比如,当孩子说想要一个洋娃娃,其实他可能只是想要陪伴。

当然,简单粗暴的实现孩子表面的要求,是如此轻松。

而要去体会一个人的心里感受,却需要用心,还需要爱的能力。

父母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开脱,物质上已经尽力满足了,即使懒得看孩子的内心,也没有证据,所以自己作为父母无可指摘。

当培养出了满是创伤,情绪暴烈的孩子,很少有父母会承认是自己教育方式的缺失,都是强调自己的付出和辛苦。

毕竟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对为人父母是极其宽容的。

实在逼急了就会反问,你有孩子吗?

你没有孩子就没有资格来纠正我,你只需要听我对孩子的抱怨就可以了。

实际上,有经验未必有智识,否则学习就没有存在的意义,社会上也不会有那么多人穷其一生都过的那么糟糕。

不要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鬼话。

你可以把他打的服服帖帖,没有反叛精神,对你俯首帖耳,那你是驯化出来一个奴隶,一个顺民。

他可以孝顺你,是出于被驯化好的奴性,人与人之间的爱意早就被打没了。

最后还是要回到文题。

一切他人,在中国人的眼里,是关系、身份、地位、年龄、辈分,唯独不是“人”

无论哪种关系,中国人的眼里,都没有“人”。

谁都看不见谁。

是的,在中国,任何事情都没有维护自己的面子重要,即使自己心里隐隐觉得不对,也要坚决维护自己的错误。

在父子人伦这样最基础的权力关系面前,父母的面子要比和谐的亲子关系,子女的心灵幸福更加重要。

他们宁愿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痛苦中,也不愿意反省自己,因为放下面子,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内心,因为会撼动他们内心的秩序。

所以他们在亲子关系中,更多看到的是互相之间的传统社会角色和权力,却看不见对方的“人”。

很多人害怕揭露真相,他们宁愿活在假大空的正能量里,也不愿意看到真相,找到症结,从而将生活变得更好。

他们会认为揭露真相的人都是负能量,是抱怨。

但一个智慧理智的人,首先是一个勇士,不会沉溺于让人放松警惕的正能量,也不会因为看到真理的光而恐惧。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才有进一步改善的可能。

这才是积极正面的态度。

可是世间多懦夫,他们愿意在虚假的歌颂和安抚中日渐沉沦,不敢面对真相,也不敢面对自己。

本来是消极逃避,却以为自己是岁月静好。

一个真正爱子女的父母,必然是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积极纠正错误,持续不断的学习,不断改善。

真正认识到,这是两个真正的人之间的互相滋养,互相扶持,互相温暖,互相成全。

两代人之间,能够充分陪伴、学着去真正的爱,关注彼此的内心,一同成长;

才能让这段天伦之乐恢复它真正该有的样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