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3.27

活血化瘀药中,具有特殊应用部位的药有:郁金活心脏之瘀血;泽兰散肝脏瘀血;川芎治身体上部血瘀;牛膝治身体下部血瘀。

小儿泄泻久治不愈,证属脾肾两虚,阴液已亏,小便不利者,江西名医李国馨用五苓散加熟地、肉桂疗效佳。

凉膈散可治胆结石绞痛,大剂量顿服可排石,平时少量服可化石。

核桃可解膈内之痰饮,连皮膈捣碎入药能收肺经耗散之气,通命门之火,补肾养脑,祛风活血。

岳美中先生认为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有增强生理功能,使气血充盈,恢复身体自身调节的作用。对血压忽高忽低者有良效,对发作性头痛食后嗜睡之低血压有效。

面瘫常见诱因是受冷风吹拂或着凉后发生,有人认为,可能是局部神经血管因受风寒而致神经缺血性水肿受压迫而发病。耳后乳突疼痛,口歪之兆也。

大黄大苦大寒,性沉而降,走而不守,有良好的推陈出新的作用,可荡涤体内一切污浊,能将停积之瘀血痰饮等病邪铲除干净。

四川德阳县中医院王万祖治崩漏经验,用当归炒炭,剂量用至50g,其止血之功尤著。如属血热可配生地、白茅根、小蓟等凉血止血;气虚配党参、黄芪、升麻补中益气;血瘀配丹参、三七等活血化瘀。

(0)

相关推荐

  • 调经止痛方进行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

    组成:当归,炒白芍,川芎,元胡,生蒲黄(包煎),坤草,乌药,五灵脂,小茴香,肉桂,干姜,吴茱萸,炒白术,香附,甘草.   加减:色黯有块,小腹刺痛,瘀血明显者,生蒲黄换成炒蒲黄(包煎).加三七粉(分冲 ...

  • 【一消加一补,这2味相配,全身都能化瘀】...

    [一消加一补,这2味相配,全身都能化瘀] 中医怎么判断体内有瘀血?首先要知道血液在血脉中应该是一气周流的,如果某一处被打断了,血液就会堵在那里过不去.   <黄帝内经>里说:"有 ...

  • 气滞血瘀造成身体多种疑难杂症,血府逐瘀汤,清除瘀血第一方

    气滞血瘀造成身体多种疑难杂症,血府逐瘀汤,清除瘀血第一方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2.27

    一. 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胃寒呕吐,生姜半夏相伍效佳. 湿热呕吐,苏叶黄连为必选之品. 胃虚,水药俱不能受之呕吐,伏龙肝有立竿见影之效.伏龙肝质重性降,气香性温,暖脾温胃镇吐. 治呕吐偏方:苏叶1~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1.27

    一. 临证凡遇哮喘反复发作者,可在应证方药中加入钩藤.地龙二药搜风通络,镇咳平喘,常收良效.钩藤性味甘寒,有镇静止咳作用,既可祛外风,又可祛内风:地龙甘寒,清解肺热,平喘通络.现代临床证实地龙有显著的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5.27

    一. 桔梗开提肺气,载药上行:牛膝可引血引药引气下行. 二. 胃强脾健,则饮食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何痰饮之有? 三. 佩兰味辛性寒,主开结利窍,解热止渴,能使肥甘不化之气,荡涤无余,其性峻利,善除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5.8

    一. 秦艽苦而不燥,为风中润剂,祛风胜湿,和血止痛.善治游走性疼痛,肢节肿疼发热,其效甚佳. 二. 紫草.紫参.茜草三药凉血.解毒.活血,治肝炎有效.三药加石菖蒲(重用)可医肝硬化腹水. 三. 生地祛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3.28

    一. 白术性能燥湿,其多脂,多脂则燥中有润.陈修园曰:"白术主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而除湿之功则更大焉." 二. 江西抚州中医学校陈忠章认为大黄利小便之功不可废.临床酌情用少量大黄(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5.7

    一. 川军久煎则泻下通腑之功不著,而清热解毒活血破瘀之效尚存. 二. 冠心病胸闷,其本在虚,故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等香窜破气之药,宜暂用而不宜久用. 三. 慢性肾炎,尿蛋白日久不消属脾虚者,可用参苓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5.6

    一. 胃的病理特点突出一个滞字,寒则凝而不通,热则壅而失降,伤阳者滞而不运,伤阴者涩而不行. 二. 朱丹溪认为:眩晕嘈杂乃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栀子.黄芩.黄连之类. 三. <本草经百种录>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4.29

    林佩琴<类证治裁>:"夫膀胱仅主藏尿,主出尿者,三焦之气化耳." 先贤谓:"攻伐之剂,中病而止,勿使过之,伤其正也." 学不好中药就学不好中医,重医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4.17

    一. "阳明寒(胃)不能食,阳明(胃)热善消谷." 二. "离经之血就是瘀","瘀不去则血不归经","祛瘀生新",&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