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穿越百年回到一个人的龙场,你发现我们的苦难并不算什么(滚滚红尘,谁能守着吾性自足的灵光,拒绝...

一个人的龙场驿站,空气仿佛都凝固了。蓦然回首,执著圣贤事的王阳明此时却孤居深山,曾经拥有的全部失去,甚至从头来的机会都可能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报国路线,可是在这深山里何以报国?人生意义何在?价值几何?心灵呐喊在谷地里回响。

作者 | 李桂平

来源 | 璞瑅智库(ID:bodhiazlab)

王阳明在挨过板子之后,颇费周折,穿越大半个中国,遁入一个叫龙场的驿站。我不清楚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我只知道它在贵州山区,我甚至很难想象五百年前的那个空间应该很偏僻。
在这条驿道上,来往的客商和官宦或许不会多,很多天都不会听到信使的马蹄声,只有鸟的啼叫唤醒寂静的早晨,只有溪流的声音唱和白昼,只有动物的长啸惊扰夜梦。
从时间上推算,王阳明到达龙场的时间应该是冬天。南方大山里湿冷,寒风吹过,脸上像是被刀子划过一般刺痛。前任驿丞已是风烛残年,他在龙场干了很长时间,脸上爬满孤独的皱纹,刀刻一般深沉。送别老驿丞,大山里独剩自己。心凉一身冷。
一个人的驿站,空气仿佛都凝固了。蓦然回首,执著圣贤事的王阳明此时却孤居深山,曾经拥有的全部失去,甚至从头来的机会都可能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报国路线,可是在这深山里何以报国?人生意义何在?价值几何?心灵呐喊在谷地里回响。
王阳明毕竟是圣人坯子,很快完成了编内六品主事到编外无品驿丞的角色转变。王阳明有足够强大的心灵,这一路走来并非顺风顺水。1493年(明弘治六年)第一次会试落榜,1496年(明弘治九年)第二次会试落榜,别人沮丧,可他却不以为然,“世人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不被物夺,不为境转,不与俗世同流,斯人风骨,独与天地相通。
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第三次会试终于进士及第,此时王阳明二十八岁,距龙场悟道还有不到十年。
冬天大山里的阳光太软,风一吹就散了,弥漫着灰蒙的阴郁。可王阳明内心亮堂,独向山巅,高声吟唱:“客行日日万锋头,山水南来亦胜游。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蛮烟喜过青扬瘴,乡思愁经芳杜洲。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王阳明具备圣人的素质,内心淡定,永远是心灵的主宰。那就屏住鼻息,静坐心灵,凝聚迷茫的精气神。
耐得住寂寞的人,往往有着常人不同的喜好。王阳明喜欢去寺庙道观,这个喜好一生不曾改变。1488年(明弘治元年),王阳明遵父命,到南昌与未婚妻完婚,洞房花烛夜,他把新娘晾在一边,独自走出家门,像是一头迷鹿,撞进了铁柱宫道观。这一夜,他倾听一个九十六岁的老道谈养生修道之法,竟然忘我,不知今夕何年,不知今夜何为。岳父吩咐下人到处找人,谁也想不到他能去道观,哪里找得着人?
圣人的世界其实简单,但对常人却是不可思议。1502年(明弘治十五年),王阳明向皇帝告假回乡养病,实际上养病是假修道是真,无论真假,在皇帝眼里区区六品主事并无存在感,所以报告很快得到批准。只是这一次又惊着了他那状元老爹,这小子刚入仕放着官不做,跑回家来干什么?
宋亡之后,中国士大夫阶层普遍养成了一种“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陋习,王阳明厌恶这种官场风气,更加惦念做圣人的理想。回到家乡,他立马跑到会稽山阳明洞,搭个窝棚潜心修道,享受远离尘嚣,弃世独立的定境之乐。
我曾对王阳明的行为甚为不解,一个有着儒家信仰的知识分子,怎么可能立身于儒释道三者之间?现在我明白了,佛老于他,不过是代步的马车,渡河的舟楫。他像一只风筝,可以亲近蓝天和白云,却永远不能拥抱蓝天,亲吻白云。因为总有一只手牵着这只风筝。这只手便是儒家伦理。王阳明这个名字,就是在这次阳明洞修为之后叫响的。
官名王守仁,守仁二字源自《论语?卫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王守仁还真不是常人,五岁才开口说话,一说话就是子曰之乎者也。人们惊诧,王守仁说,这有什么?我不会说话时,听你们说话就记下了。睁着眼睛睡觉,闭着嘴巴说话,这样的人世所罕见。
王阳明少时顽劣,却早早宣示做圣贤的梦想。“唯为圣贤,方是第一。”对儿子的理想,状元父亲不以为然,“孺子之志,何其奢也!”在父亲眼里,儿子虽然天赋不错,但终究是平常孩子,做圣贤的理想未免太奢侈。可在儿子心里,圣贤并非遥不可及,冥冥中他似乎可以握住圣人的手,触摸圣人的心。
十岁作《蔽月山房》,诗云:“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一首打油诗,思想却已然有了哲学的高度。一个具备辩证思维天赋的人,注定他会站在思想的山巅俯视天下。
然而,现在还是全然归零的状态。荷锄农耕,看着蔬菜的叶子慢慢繁盛,看着禾苗转青封行扬花结穗,看着太阳升起又落下,然而内心的痛苦就像蜘蛛结网越来越大。问世间道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格物穷理,生命有限,人世间真是这样的理吗?早年格竹子的体验,让他对“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全然失去信心。
遥想当年,鹅湖之会,朱熹纵横捭阖天理与人欲,陆九渊简约心即理,喊出了“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两大学派两个学霸互相掐架,朱熹教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指责陆九渊方法简约,流于空疏。陆九渊教人先发明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发生在公元1175年的这场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针锋相对,本无共识。但是到了明朝终于得出了结论。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被朱元璋捧为至贤,而陆九渊则被视为异端,沉寂在历史的尘寰。
三百多年后,王阳明横空出世,他漫游在朱陆提供的思想逻辑中。他需要选择,并作出判断。滚滚红尘,谁能守着吾性自足的灵光,拒绝沉沦昂首向天
(0)

相关推荐

  • 看明代思想家“苦难史”,思现代青年人“成长路”!(四)

    点击蓝字关注灵哥哥 你关注的人,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 作者 l 灵哥哥 来源 l 灵哥哥 大家好,我是灵哥哥. 今天我们接着读"王阳明"传记.上回是讲到王守仁的求学之路,从12岁到 ...

  • 【王阳明经典名句】《教条示龙场诸生》

    原文: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译文:你们追随到这里,情真意切,很高兴.担心没有什么可以帮助的,用四条要求互相 ...

  • 心学大师王阳明,在那场决定人生的龙场顿悟中,究竟悟出了什么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明朝时期的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当时有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思想家.因其自号阳明子,所有人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的名字也便来源于此. 王阳明本是明朝弘治十二年的进士,曾担任 ...

  • 《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成圣之道,吾性自足

    王阳明是如何走向成圣之路的?这本书梳理了五个法则,同时也说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按照这几个法则来指导我们为人处事.现在分别来说一下这五个法则是什么. 01 种子法则     这个法则说的是志向的重要 ...

  • 王阳明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人到中年,才会渐渐领悟: 人情薄如纸,世事难预料. 能不求人,就别求人: 脚踏实地,靠自己. 01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人到中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别人难以体谅. 鲁迅说过:"楼下一个男 ...

  • 济南有册“欧文苏字” 流转数百年回到家乡

    一本由清代济南人题签.收藏,自莱芜人手中流出的宋代欧阳修文.苏东坡书的<醉翁亭记>明代碑刻拓片册页,因了一位莱芜小伙的研究和收藏爱好,在时隔数百年.辗转多地之后,又重回济南.其中的种种意外 ...

  • 1508年春天的深夜,王阳明在龙场驿站的...

    1508年春天的深夜,王阳明在龙场驿站的睡梦中突然惊醒,发疯一般喊叫起来. 两个仆人惊醒后看到他自言自语:"是了!是了!圣人之道从心中求取,完全满足不需外求." 仆人感到莫名其妙: ...

  • 寻根问祖:垭口的吴氏苗族,穿越百年的时空对话

    招聘 乡村振兴 图书 十佳苗歌 我从遥远的贵州东部,去到五百公里之外的贵州西部,目的只有一个--去看看那里的苗族同胞. 因为这支苗族同胞与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百五十多年前,他们的祖先受战争影响, ...

  • “龙场悟道”,王阳明到底悟出了什么?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王阳明 王守仁,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去世. 年少时随父从浙江余姚迁至越城,后在距离越城不远的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 ...

  • 王阳明为什么会在龙场悟道?

    大明正德三年的一个春夜,偏僻的贵州龙场驿传来了一阵大笑.这笑声出自一个三十六岁的中年大叔之口,它如同一声惊雷划破夜空,又如同一个婴儿的第一声啼哭,震撼了世人的心灵.伴随这阵大笑,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极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