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西蜀神韵—四川省博物院佛造像艺术

(0)

相关推荐

  • 四川省博物院之一笑千年

    四川省博物院内有<万佛寺石刻馆>展厅.万佛寺原在成都西门的通锦桥一带,相传建于东汉延熹年间,毁于明末兵火.光绪八年,遗址的第一批石刻出土.万佛寺造像大多为四川省博物院收藏. 博物馆是个好地 ...

  • Gallery Marking国家博物馆|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

    GM再次更新了,国家博物馆的展览也给大家介绍三期了.从梵高艺术展,到珠宝奢侈品展,以及上期的中国古代瓷器展,精彩的内容真的是应接不暇,顺便透露下,这些好看的展览大王都是在一天之内看完的哟!那么,本期又 ...

  • 国博:唐石雕天王立像

    在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佛造像展,看唐石雕天王立像. 天王佩戴高领护颈,身穿铠甲,双肩帔帛,帛带系于胸前.天王造型丰腴挺秀,神情敦厚,犹如武将的化身. 万佛寺是四川成都著名古刹,创始于东汉延熹间,梁武帝时 ...

  • 佛风遗韵:愚藏分享山西博物院佛造像系列

    编者按: 一般而言,每人每次都无法在国际级大博物馆一次看完所有展品,每个人对展品的侧重都不相同,每人对同一件展品的理解与聚焦点也各自不同,此次我们选取大家提供的博物馆分享展品图,就是一个个人立场,个人 ...

  • 佛造像艺术:受克什米尔与帕拉艺术双重影响的12-14世纪藏西青铜合金造像

    在地域上,藏西处在克什米尔与东北印度的帕拉王朝之间,宗教,艺术等方面,自然会受到双重文化的影响.比如佛造像的面容,服饰特征,镶嵌工艺等方面,藏西12至4世纪青铜合金造像既有早期克什米尔造像艺术的痕迹, ...

  • 佛造像艺术:受尼泊尔艺术影响的‘夏鲁’风格

    西藏各地的艺术风格从十三世纪后半叶到整个十四世纪,深受尼泊尔艺术的影响,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结合当地审美,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夏鲁风格及丹萨替风格. 夏鲁寺位于日喀则市驻地 ...

  • 佛造像艺术:11-12世纪晚期帕拉风格铜质造像。

    晚期帕拉风格铜质造像以密教的菩萨,度母,本尊像最有特征:   通常头顶圆柱状发髻冠,边沿饰三花冠,耳际处横出典型的帕拉式扇形冠结,有的宝缯垂至肩部,有的呈U形自然上扬.脖上挂项圈,左肩斜披圣带,两臂有 ...

  • 佛造像艺术:11-13世纪的大尺寸帕拉风格造像

    对于西藏来说,佛教是一种"外来宗教",它的输入与西藏的赞普松赞干布相关.当时松赞干布为求政权稳定,积极与邻国联姻,在迎娶文成公主之前,已经与尼泊尔尺尊公主联姻.文成公主与尺尊公主各 ...

  • 佛造像艺术:12至13世纪的藏西青铜合金造像(早期)。

    在众多的青铜佛造像中,藏西风格佛造像以其独特青铜材质和别具一格的制作工艺在喜马拉雅佛造像发展历史中风格独特,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藏西包括历史上的拉达克王朝及古格王朝,位于印度控制的喀什米尔东部及西藏阿 ...

  • 佛造像艺术:13至14世纪的藏西青铜合金造像(后期)

    帕拉王朝在12世纪消失后,帕拉艺术对西藏的文化影响减弱,13至14世纪藏西青铜合金造像艺术处于独立发展的状态,造像风格上保持了早期的藏西青铜合金造像艺术的风格及工艺特征,但比对早期造像,还是区别明显: ...

  • 佛造像艺术:尼泊尔13-14世纪的马拉王朝早期坐像。

    13/14世纪的马拉王朝早期,佛像出现了以坐姿形式为主的造像形式.艺术特征表现为:造像头大肩宽,面庞丰满,下巴圆润,大耳垂肩,眉眼细长,五官小巧生动,表情含蓄沉静,体态丰满,造型浑圆,比例匀称,肩宽腰 ...

  • 佛造像艺术简介39:13至14世纪的丹萨替造像

    丹萨替造像以丹萨替寺而得名,丹萨替寺位于山南桑日县江乡日岗村北的一个腰上,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由噶举派僧人多吉杰布兴建.多吉杰布为帕竹噶举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帕木竹巴.多吉杰布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