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厉害的人都很冷静?因为愤怒是无能的代言人!

文/果其然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樊浩
有一天,季羡林和臧克家一起在小饭馆吃饭。
邻桌的孩子突然摔倒,哇哇大哭起来。季羡林发现孩子没人陪伴,便起身安慰,这时孩子的母亲赶到,大声责备季羡林:“你一个大人竟然欺负孩子?真不要脸!”
臧克家忍不住了,准备起身反驳,季羡林却一把拉住了他,并慢慢坐回原位。这时周围的群众纷纷指责母亲,并要求她给季羡林道歉,季羡林却微笑着摆了摆手,继续吃他的菜。
臧克家问季羡林:“你被人骂了,还被人冤枉,你为什么不争辩?你为什么不愤怒?”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愤怒源自无能
愤怒是一种情绪,每天都会出现。很多人早上一起床,就会有股无名邪火涌上胸口,总想和谁吵上一架,才能舒服一些。
俄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愤怒是无能者的安慰。”
例如最爱愤怒的婴儿,他们没有任何行为能力,只能通过哭泣表达情绪,通过愤怒达到目的。
心理学把愤怒归为“移情”:愤怒可以迅速转移对“自我失败”的关注,俗称“发泄”。但这种发泄只会使“无能”根深蒂固,久而久之,脾气会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越无能的人,越习惯于发怒;而越有能力的,总是笑对人生。
2
愤怒源自无知
愤怒是一种无知,也是人生最大的憾事。
——南怀瑾
无知是无能的具体表现,体现在对其他人、对外在世界的不了解。
但最大的无知是不自知,不自知的人,更倾向于用愤怒表达意见,所谓“无知者无畏”,就是这个道理。
纣王,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也是最不自知的人。在周文王迁都之时,他自大,没有发现国都朝歌已经深受威胁;在周武王“孟津观兵”的时候,他自负,认为此举根本掀不起风浪;面对牧野之战,他自傲,不顾主力部队远在东夷鞭长莫及,贸然全面进攻;最终只能兵败自焚,遗臭万年。
所有不自知的人,都和纣王类似,他们瞧不起别人,因为过分高估自己。他们只会通过愤怒表达不满,永远不明白当前的形势,永远定不了自己的位置。
3
愤怒源自无序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规矩代表着有序,没有规矩就是无序,无序的世界,一切都是混乱的,暴怒的。
一个国家,如果无序,就是一盘散沙;一个集体,如果无序,就会分崩离析。而一个人,如果无序,就只能惶惶不可终日,用愤慨博得失去的关注,用愤怒宣泄自己的不满。
最为重要的是,无序意味着失去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只能剩下愤怒和黑暗,是不值得一过的。
我们渴望“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境界,更渴望“不怒自威”的气度。
但“不怒”的前提是有序,有序让我们看得更高,走得更远,才不会被“无故加之”的情况困扰,更不会在愤怒的情绪里自怨自艾。
启迪多元思维
我们如何不愤怒?
岳飞将自己的满腔愤怒,化成《满江红》,成就千古诗篇;拿破仑却任由愤怒横行,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兵败滑铁卢。
做到认识愤怒、管理愤怒、引导愤怒的人,能将愤怒化作前进的动力,因为愤怒并非致命的毒药,而是有力的推手。
◆开阔眼界
无论是学习,还是旅游、聚会,都是开阔眼界的方法。
我们接触了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才会发现自己的渺小、错误和无知。
所谓“心远地自偏”就是这个道理,虽然我们不能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山林,但开阔眼界可以让心胸更加宽广,情绪趋于平和,最终获得内心的宁静,不再用愤怒来表达自己。

◆引导情绪
笨人总是愤怒,聪明人管理愤怒。
管理的方法,就是引导情绪,而不是一味地阻挡情绪。
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原本也是个爱愤怒的人,尤其是在缺乏灵感的时候。他选择的方法是跑步,因为“跑步让我更加专注,不知不觉中排除了干扰,灵感也呼之欲出”。
清代作家李渔,通过练字引导发怒时的情绪:“予无他癖,唯有著书。忧籍以消,怒籍以释。”
◆严于律己
毕淑敏说过:“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管理他人是简单的,管理自己是最难的,我们常常会放松对于自己的要求,甚至不做要求,肆意倾泻愤怒,美其名曰:那才是真正的我!
真正的自我究竟是什么?
是自律,实现了自我管理,严于律己,才是自我的真正主人,成为真正的自我。
严于律己的过程,也是宽以待人的过程,能够牢牢掌控愤怒的人,才会心存温柔,常驻芳华。
正心正举
回到开头的故事,季羡林为何不愤怒?
季羡林回答道:“公道自在人心,我无须反驳,更无须愤怒。”
事件的结果证明,“公道自在人心”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愤怒”仅是诸多方法中的一种,而且是效率最低的一种。
季羡林正是得益于人生经历的丰富、个人修养高深,才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洞见问题的关键所在,一举命中问题的核心。
他的“不怒”,实际上是最为高明的办法:既快速解决了问题,又没有付出任何代价,还获得了舆论的广泛好评,简直是“一箭三雕”。
反观那位母亲,却是本末倒置:在孩子大哭时,不去关心孩子是否受伤、是否可以最大程度弥补,而是通过发怒寻找借口,通过情绪推脱责任。
她“发怒”的实质,是对自己无能的宣泄,是无力解决问题时的盲从。这种“发怒”最终引发了群众更为强烈的指责,既对事件本身于事无补,又使自己深受道德的谴责,实在是下下策。
拨迷见智
所以季羡林并非不愤怒,而是用微笑和沉默代替了愤怒,微笑和沉默代表着智慧和境界,它们比愤怒更加高明,比愤怒更加有力。
开启自在之门
《道德经》有云:“宠辱若惊,大患有身;逍遥无恃,其物天真。”
意思是说:情绪常常影响我们的判断,我们必须专注于事件本身,才能体会纯粹的世界,达到更高的境界。
对于愤怒来说,也是一样,而且愤怒也有好坏之分,高低之别。“发愤图强”是好的、“嫉愤成疾”就是坏的;“义愤填膺”是好的、“恼羞成怒”就是坏的。
因为“发愤图强”是为了更进一步,“嫉愤成疾”只是自怨自艾;“义愤填膺”是正义的伸张,“恼羞成怒”仅是情绪的宣泄。
所以当你想要愤怒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
这样的愤怒,究竟是好的,还是坏的?
这样的愤怒,对于自己、对于问题,究竟有何帮助?
只要这样做了,相信你就不会继续愤怒了;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开启“逍遥无恃,其物天真”的自在之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