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一零六: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泻青丸治愈反复头晕2个月,加重1个月案

关键词: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头晕;泻青丸证

杜某,女,64岁。初诊日期:2015年12月4日。

主诉:反复头晕2个月,加重1个月。

现病史:患者2个月前出现头晕、面红,两太阳穴隐隐作痛,着急时诱发,患者甚为苦恼,遂就诊于我处。

刻下症:头晕,每天均有,严重时头晕1天达2个小时,睁不开双眼,两太阳穴隐隐作痛,耳鸣,晨起口苦,右胁下胀痛,脾气急,头怕热,全身又怕冷又怕热,活动后容易累,后背脊柱中间时有疼痛,喜热,双足足掌发凉,大便1日1次,成形,夜尿2-3次。

查体:面红,舌暗红,苔薄黄,脉弦。血压160/100mmHg。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说:“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是:口苦,口干,心烦,胁痛,便溏,腹胀。主要方证是口苦,便溏。本案患者症见晨起口苦,右胁下胀痛,脾气急,又怕冷又怕热,活动后容易累,脉弦。符合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说:“泻青丸 治肝热搐搦,脉洪实。”笔者临床体会到泻青丸的方证是:头晕、头痛、口苦,面红,便秘。本案中患者头晕,两太阳穴隐隐作痛,耳鸣,口苦,右胁下胀痛,脾气急,面红,脉弦,符合泻青丸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泻青丸证。

诊断:头晕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泻青丸证。

治疗: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泻青丸。

柴  胡18g,黄  芩9g,桂  枝9g, 干  姜6g,

天花粉12g,煅牡蛎6g,炙甘草6g, 龙胆草18g,

栀  子18g,生大黄6g,羌  活18g,淡竹叶18g,

防  风18g,当 归18g,川  芎18g。

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

二诊(2015年12月11日):患者诉服用3剂药后,口苦、脾气急即愈,感觉有精神。原来不想干活(如在家里搞卫生拖擦地等)或干完家务活之后特别累,现在无这种情况发生,干完活后仍全身有力气。

服用4剂药后,患者诉“管大用”,头晕已愈,两太阳穴作痛、睁不开双眼已愈,耳鸣好转70%,余诸症亦大减,复测BP150/90mmHg。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中载:“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瓜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清·吴谦《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 伤寒论注》说:“少阳表里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剂而主之,即小柴胡汤之变法也。去人参者,因其正气不虚;减半夏者,以其不呕,恐助燥也。加栝蒌根,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阳之表;加牡蛎,以软少阳之结。干姜佐桂枝,以散往来之寒;黄芩佐柴胡,以除往来之热,且可制干姜不益心烦也。诸药寒温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初服微烦,药力未及;复服汗出即愈者,可知此证非汗出不解也。”吴氏认为此方系柴胡桂枝汤变方,为少阳表里未解而设。清·王泰林《退思集类方歌注》说:“邪在三阳阳气结,从枢转出易通阳……用柴胡和少阳之阳,即用黄芩和里;用桂枝和太阳之阳,即用牡蛎和里;用干姜和阳明之阳,即用花粉和里;使以甘草,调和阴阳,和之得其当,故一剂便效。”王氏之言指出柴胡桂枝干姜汤是邪在三阳阳气结,道出此方真义。近代经方大家胡希恕认为本方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刘渡舟则归纳为胆热脾寒,胆热于上则可见口苦、口干,心烦、胁胀,但头汗出,怕热畏寒,脾寒于下则可见便溏、腹胀,动则易乏。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明确指出,本方“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证。”笔者结合临床及诸家论述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可总结为:口苦,口干,心烦,胁痛,便溏,腹胀。主要方证是口苦,便溏。本案患者症见口苦,右胁下胀痛,脾气急,又怕冷又怕热,活动后容易累,脉弦。符合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故投之以清胆热、温脾寒。

泻青丸首见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原文说“治肝热搐搦,脉洪实。当归 去芦头,切,焙,秤 龙脑 焙,秤 川芎 山栀子仁 川大黄 湿纸裹煨 羌活 防风 去芦头,切,焙,秤 上件等分为末,炼蜜和丸,鸡头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煎竹叶汤同沙糖温水化下。”《删补名医方论·卷四》又言:“治肝火风热,不能安卧,多惊多怒,目赤肿痛,及小儿急惊抽搐。”明·吴昆《医方考·卷之一》言泻青丸:“中风,发热,不能安卧者,此方主之。肝主风,少阳胆则其腑也。少阳之经行乎两胁,风热相干,故不能安卧。此方名曰泻青,泻肝胆也。龙胆草味苦而厚,故入厥阴而泻肝。少阳火实者,头角必痛,故佐以川芎。少阳火郁者,必生烦躁,故佐以栀子。肝者将军之官,风淫火炽,势不容易以治,故又夺以大黄。用当归者,培养乎血,而不使其为风热所燥也。复用乎羌活、防风者,二物皆升散之品,此火郁发之,木郁达之之意。乃上下分消其风热,皆所以泻之也。”吴氏认为此方即是清泻肝胆,龙胆、栀子、大黄以直泻,栀子、竹叶以导热,川芎、当归以润养,羌活、防风以升散。总言之,即下消上散,给邪以出路,滋润之品佐以扶正求本。妙哉,泻青丸,中医之法存焉。清·汪昂《医方集解·卷三》言:“此足厥阴、少阳药也。肝者,将军之官,风淫火炽,不易平也,龙胆、大黄苦寒味厚,沉阴下行,直入厥阴而散泻之,所以抑其怒而折之使下也;羌活气雄,防风善散,故能搜肝风而散肝火,所以从其性而升之于上也;少阳火郁多烦躁,栀子能散三焦郁火,而使邪热从小便下行;少阳火实多头痛目赤,川芎能上行头目而逐风邪,且川芎、当归乃血分之药,能养肝血而润肝燥(血虚故肝燥,肝燥故多怒多惊),又皆血中气药,辛能散而温能和,兼以培之也。一泻、一散、一补,同为平肝之剂,故曰泻青。五脏之中,惟肝常有余,散之即所以补之,以木喜条达故也。然必壮实之人,方可施用。”汪昂亦言此方乃消补兼施之剂。笔者临床体会到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是:头晕、头痛、口苦,面红,便秘。本案中患者头晕,两太阳穴隐隐作痛,耳鸣,口苦,右胁下胀痛,脾气急,面红,脉弦,符合泻青丸的方证,故用之以清泻肝胆之火。

泻青丸的方证是:头晕、头痛、口苦,面红,便秘。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是:口苦,口干,心烦,胁痛,便溏,腹胀。主要方证是口苦,便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