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美学:共情 —— 审美的终极能力

共情,一个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心理学概念,如今已被各个领域熟悉与使用。
其实关于共情,我们更熟悉的说法还有同感、移情、同理心、投射、通感,它们涉及文化艺术、教育交流、经济金融等。
它被拿来作为提升效率的教育手段,也被用来促进商业营销的成功率,当然更多的还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一件艺术品能否让你产生共情,成为了衡量其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
而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却是站在一个审美呈现者与体验者的角度来考量“共情”的意义与价值,—— 是否具备共情的能力,决定了你能否体验到审美的最高境界;而一个不能共情于审美对象的人,也一定无法将审美对象呈现到极致。
前者是基于体验者而言的,后者则是基于呈现者来说的。
换做茶,前者就是针对品饮者而言,而后者则是对领品师的忠告。
其实古人对于共情的理解与应用已经非常充分,比如诗词歌赋、戏剧文学作品中的寄情山水、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拟人通感、物我合一、物我两忘,都属共情的范畴,但显然已经超越了“我对你的境遇感同身受”这种狭隘的心理学解释。
这些位大家首先要具备的就是优秀的共情能力,—— 他体验得到,才能创作得出。但要意识到,他所体验的对象是具体的事物与感受,而呈现的则是语言文字这类被抽象化后的符号,显然它更易于理解与传播,但同时也降低了理解与传播的“表面深度”,—— 初见之时,很多人都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了,倘若有幸深入,他会发现远非如此。
深入的理解,其最终的境界就是共情。庖丁不也是在深入理解之后才实现了目无全牛,以神遇之,物我合一的境界么,—— 这便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共情。
当然,庖丁是呈现者,梁惠王才是体验者。而你作为一个品饮者,更多的会是梁惠王这个角色。
我们再看梁惠王,他能感受到“奏刀騞然”之间那种“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的美,—— 这本身还是一种共情,而且是以《桑林》、《经首》之美通感于“解牛”之为的共情。
一个王,能够欣赏这宰牛之美,也算是不同凡响了吧。而这一切倘若呈现于现实中,而非文字,那真正能够欣赏的人可就要少之又少了,因为大部分人尚无法于真实世界中建立共情,—— 这种能力需要培养。
回来说我们的茶。作为呈现者,领品师首先要意识到你最终呈现的那口茶汤是一个具体的现实存在,而非抽象的语言文字。所以你一定要先成为那道茶,才可能做到充分呈现。唯一的方法就是对那款茶进行深入的理解,并实现最终的共情,达到物我合一之境。
这款茶是怎样的性格,怎样的一个人,带给人一种怎样的意境之感,这都是你要去深入体会与发掘的。
而通过反复努力你将这些确定下来并能够充分呈现之时,—— 便是品饮者的节日!!
你不再是对那些语言文字的抽象符号建立共情,而是对这一口当下真实具体的茶汤共情。
如果你具备这个能力,入口的瞬间,这一口之下,万千气象、如画江山、佳人朱颜在;那落口之后,依稀昨日,恍如隔世,神游九天外。
如果你不具备这个能力,—— 好吧,就当我什么都没说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