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异物

[概述]
    概念  外来之物误入耳窍称为外耳异物,又称异物入耳,由于进入之异物种类不同
而有不同的名称.如“百虫入耳”、“飞蛾入耳”、蚰蜒入耳”等。在《肘后备急方。卷
之六》中称“耳为百虫杂物所入”。《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称“诸物之误入耳也”。
指出了各种外来之物,昆虫类或非虫类等,均可误入耳窍,而致本病的发生。
    本病多见于儿童,当嬉戏时将玩物或异物塞入耳窍内,成人则由于不慎,亦有因野
外露宿昆虫侵入耳窍。
    历史源流  外耳异物一病,在《肘后备急方.卷六》载有“治耳为百虫杂物所八方。。
其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如百虫入耳,“以好酒灌之,起行自出。。蜒蚰入耳,“以麻油作
煎饼,枕卧须臾,蚰蜒自出而差”。可见,当时对异物入耳的治疗已有了一定的经验,有
些治法沿用至今,仍有较好的疗效。
    唐代《外台秘要》及《备急千金要方》对耳内异物种类,及其治疗方法又有进一步
的认识。如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有“治百虫入耳,以葱涕灌耳中。治蜈蚣入耳.
炙猪肉令香掩耳即出”等八种治疗方法。另在《外台秘要。卷第二十二》中亦有治虫入
耳方及杂物入耳方共28首,如“甲虫入耳者,以火照之。等治疗方法。
    到宋代,《圣济总录.第一百一十五》中进一步总结了宋以前各医家治疗外耳异物的
经验,如蚰蜒入耳用立验散方等共16方;治蜈蚣入耳之桑叶掩耳方;治百虫入耳用雄
黄灌耳方等11首。另在《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六》载有治蚰蜒入耳,滴耳麖香膏方等
29首。
    至金元时代,《卫生宝鉴》、《世医得效方》等,对外耳异物的认识,多在前人的基础
上加以论述。
    到明清时代,各医家对本病的论述也比较多,如《证治准绳.杂病.第八朋》中指
出“治百虫入耳蓝汁、葱汁、韭汁,莴苣汁.鸡冠血,酸醋、香油,稻杆灰汁,俱灌耳

中”。在《医学心悟.卷六}中有“百虫入耳,以猫尿滴入奇效。”另在《医宗金鉴.卷七
十五》中百虫入耳有,“虫偶入耳勿惊慌;烧肉香气近耳旁,独坐夜灯引虫出,麻油滴
耳使虫殃”等治法。
    [病因病理]
    耳窍内可进入各种异物,常见的有昆虫类、植物类、以及金石类,后二类多见于儿
童。
    1。昆虫类异物如蚊、蝇、飞虫、蚂蚁等。偶然误入耳窍。多见于野外工作者,夏季
露宿,熟睡时,虫类爬入耳窍。
    2.植物类异物如豆类、果核、稻谷等,则因儿童无知,当嬉戏时塞入耳内。或劳动
时飞溅入耳。
    3.金石类异物如砂石、小珠子等。其次是弹片飞入耳道内,但较少见。
    [临床诊断]
    症状:,有异物进入外耳道的病史,小而无刺激的异物,可长久停留于外耳道内,而
无任何症状。若进入之异物较大,可有阻塞感,耳内发胀和听力减退;异物压迫耳膜可
有耳鸣,眩晕,疼痛;昆虫类入耳,在耳内爬行,骚动使患者惊慌不安,耳痛耳痒,甚
者耳膜被抓破穿孔;外耳道肌肤可有红肿、糜烂。
    检查:耳道内可发现异物存留。
    [辨证施治]
    一、辨证
    证候:根据外耳道异物的形态、性质。大小和所在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症状。
    1.小而无刺激性的异物,可留存曰久而不引起任何症状。
    2.异物较大阻塞耳窍,可致听力下降,耳鸣、眩晕、耳痛,反射性咳嗽等。
    3.植物性异物,如豆类、稻谷等,遇水膨胀,可压迫外耳道,致使外耳道肌肤红肿,
糜烂,疼痛。
    4.若为昆虫类异物,进入耳窍后,在耳内爬行,骚动,使患者躁扰不安,引起难以
忍受之痛痒,或刺激鼓膜产生擂鼓样响鸣。甚者导致鼓膜穿孔,出血。
    5。若异物嵌顿于外耳道峡部,则耳疼痛较甚。
    病机分析:耳为清窍,心为耳窍之客,异物阻塞耳道,压迫耳膜,令耳窍不通,清
窍不利,则听力障碍,耳鸣,眩晕。若异物嵌顿于耳道峡部,则耳窍脉络瘀滞,不通则
痛,故疼痛较剧。耳与咽喉、鼻窍经脉相联,咽喉、鼻窍为通气之道,若异物压迫耳道.
则可影响咽喉、鼻窍而致气道脉络不畅,令咳嗽频作。足少阳胆经行人身之侧,上循于耳,
当异物压迫耳窍,损伤肌肤,则热毒之邪乘机外袭,引动肝胆火热循经搏结于耳窍,蒸
灼肌肤致红肿糜烂。若昆虫类异物在耳窍内爬行.扰于清窍,则心神不宁,烦躁不安,
痛痒难忍,耳鸣如鼓,甚则损伤肌肤、鼓膜,而致出血。
    二、治疗  外耳异物的治疗,总的治疗原则是以取出异物为要。若因异物而致耳道
肌肤红肿、溃烂,则应配合内治法.
    (一)外治法  根据进入外耳道异物的形态、性质、大小和所在位置的深浅,选择适
当的方法取出异物。
    1,昆虫类  先用酒,植物油或乙醚、地卡因等滴入耳内,使虫体失去活动能力,然

后用镊子取出,或行外耳道冲洗。使用此法时应注意,在虫体未失去活动能力之前.不
宜贸然取出,以免引起骚动更甚.损伤耳道肌肤或耳膜。也可试用在暗室中以亮光贴近
耳部将虫诱出。    .
    2。植物类及非生物类  应根据具体情况用耳钩或耳镊取出,耳钩应顺耳道壁与异物
的空隙或从外耳道前下方进入,将异物钩出。对已膨胀,体积过大的异物,可挟碎成小
块,分块取出,或先用纯蜂蜜滴入,再行取出。注意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手法要熟练。
    3.圆球形异物  可用刮匙或耳钩,顺耳道壁与异物间的空隙越过异物后方.然后轻
轻地将异物向前拨出。切勿用镊子或钳子挟取,以防异物滑入耳道深部。
    4.质轻而细小异物  可用凡士林或胶粘物质涂于棉签头上,将其粘出。或者用带负
压的吸管将其吸出。   
    5.细小而能移动的异物,可用冲洗法将其冲出.冲洗时应注意:不要正对异物冲洗,
以免将异物越冲越深.遇水膨胀、易起化学反应或锐利的异物,以及有鼓膜穿孔者,忌
用此法。
    6。对于躁动不安,不合作的儿童,可考虑在全身麻醉下取出异物。    .
    取出异物后,若外耳道肌肤红肿,疼痛、糜烂者,可用黄连膏涂搽,或黄连滴耳液
滴耳,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二)内治法
    治则: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选用五味消毒饮乙方中银花、野菊花、青天葵清热解毒,蒲公英,紫花地丁
清热消肿止痛。亦可选用银翘散加减运用。
    (三)民间疗法  昆虫类异物入耳.可用酸醋、酒,麻油,蒜汁、葱汁等滴入耳内.
待虫死后取出。   
    [转归及预后]
    本病治疗合理,预后良好。若取出方法不当,可损伤外耳道肌肤,并发耳疮或将异
物推向深部,损伤鼓膜引起鼓膜穿孔,并发脓耳。
    [预防及护理]
    1。异物入耳后,一般应到医院取出,不要自行乱取,,以免损伤外耳道肌肤及耳膜,
或将异物越推越深,异物取出后,应保持外耳道清洁.以防染毒。若虫类异物偶入耳窍,
切勿惊慌喊叫.以防将虫逼向深部。
    2.戒除挖耳习惯,以免断棉签、火柴棒等物遗留耳内,或损伤耳道肌肤。    .
    3。治疗耳疾时,对放入外耳道的纱条、绵条等,要细心清理。.
.  4.注意教育小孩不要将细小物体放入耳内。
    5。野外露宿时应加强防护.以防昆虫误入耳窍。
    H文献资料选述]
    中国历代文献对外耳异物一病有不少记载,且多以昆虫类异物入耳的记述较多。治
疗上以外治为主,如有灌耳法、灯照诱虫法、粘牢异物法、气味诱虫法.声音诱虫法等
等,这些治疗方法+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分述如下。    .
    液体灌耳法,如《肘后备急方.卷六》介绍百虫入耳不出,“以鸡冠血滴入耳内即
出”,“捣韭汁灌耳中差”,“秦椒末一钱醋半盏浸,良久少少灌耳,虫自出”,“以苦醋洼

之起行即出。。又如《外台秘要.卷二十二》介绍“苦酒渍椒灌之即出。,“捣蓝青汁以灌
之”,“以葱涕灌耳中即出”,“蚰蜒诸虫入耳,以酢灌之,或麻油,或人尿亦佳,或酢酪
更妙。”又如《外科正宗。卷之四》说:“百虫入耳,乃偶然误入之,如蝇、蚊细虫入耳.以麻
油数点滴入窍中.虫亦自死取出。”总之,液体灌耳法,所用的有香油、醋、酒、韭汁,葱
汁……等,其目的是使虫体死亡、取出。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
    灯照诱虫法,如《外台秘要.卷二十二》介绍:“若甲虫入耳者,以火照之.手打木
入,勿令损之,即向明出之。”又如《医宗金鉴。卷七十五》中有“独坐夜灯引虫出产这
种方法,是利用昆虫向光性的特点,以火光或灯光,诱虫外出,此法具有一定科学性,
亦为民间常用的方法之一。
    粘取异物法,这种方法在《肘后备急方.卷六》中已有提出:“治耳中有物不可出,
以麻绳剪令头散,搏好胶著耳中物上,粘之,令相著徐徐引之令出。”在《普济方.卷五
十五》介绍:“治耳内有物,及百节蚰蜒蚁虫入耳,或干耵聍不出.……以麻绳剪令头散,傅
奸胶着耳中,使其物粘之,徐徐引出效,用弓弦尤妙。”现代临床上用硫化橡胶或合成硅
橡胶粘取外耳异物,与其原理是一致的。
    气味诱虫法,如《肘后备急方。卷六》有:“蚰蜒入耳,熬胡麻以葛囊贮,枕之,虫闻香则
自出。”蚁入耳,炙猪脂香物安耳孔边即自出。”又如《普济方.卷五十五》介绍:“治蚰蜒
及百虫入耳,……仍以面和烧饼,乘热傅耳门,须臾即出。”《卫生宝鉴.卷十》有:。炙猪肉
掩两耳即出”这种方法,是以食物之香味置放耳边,诱虫外出。
    声音诱虫法,如《肘后备急方。卷六》有介绍:“击铜器于耳傍”,治疗飞蛾入耳。
《外台秘要.卷二十二》载有:“以两刀于耳前相敌作声,虫即走出.”这种以声音诱虫的方
法,  目前民间已较少运用。
    此外,亦有用药物塞耳、吹耳等方法,以治疗昆虫入耳。历代医家还提出,有虫入
耳.“切勿惊慌响叫,迫虫内攻”,这些经验都是极为宝贵的。
    现代学者通过临床实践,对治疗外耳异物,亦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报道耳道异物简
便取出法”,,应用浆糊的粘性特点,以粘取外耳道异物。亦有用毫针改制钩针,钩取外
耳道异物”。此外,有对昆虫类异物,采用滴1%地卡因后,再行外耳道冲洗法。
    从上述资料看来,古今医家对外耳道异物的治疗方法,其中有不少是简便易行,行
之有效,适于目前临床使用。   
   [小结]  
    外耳异物,其病因多为意外事故,外来之物偶然误入,或儿童无知嬉戏时将手中玩
物塞入外耳道内。临床上因异物种类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治疗上主要是取出异物。
若在取出异物前或取出后,耳道肌肤受损伤者,.可适当的配合内治法。
    历代医家对外耳异物的论述较多,在治疗方面,亦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对虫类 
异物的治法更为丰富,有的治法沿用至今。现代学者对本病的研究,也是根据进入异物
的种类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