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雅和俗

提起茶文化就要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说这是开门七件事,说这是茶文化俗的一部分,因为茶和日用的“柴米油盐酱醋”并列起来了,而且提到的是“开门七件事”。

然而,果真如此?

和“柴米油盐酱醋”相并列的是“琴棋书画诗酒”,这是茶“雅”的一方面。因此茶兼具了雅和俗的两个特质。

实际上真的如此吗?且不说“琴棋书画诗酒茶”还有另外的两种说法“琴棋书画诗酒花” 和“琴棋书画诗剑花”。虽然本着宣传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的目的,适当地做一些艺术夸张是有必要的,但是我觉得作为专业的茶文化研究者来说,必须要清楚这里边的细微区别。

在我看来,和大多数的专家的认知恰好相反,我认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排在最后一位的,恰好代表的是雅的那部分

为什么这么说呢?

雅,通常都和精神享受相关,不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俗则恰好相反,一般来说都具有普适性。基于这一个原则,我们来看看“柴米油盐酱醋茶”。

假设一个生活场景:

居家过日子,一旦经济出现了问题,在开门七件事里首先要去掉的是哪一件事呢?好像还是很明显的,大多数的人会把茶叶首先从必需品的清单中划掉。当然,这个“大多数”应该是对于茶还没有形成强烈依赖的人群。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进行过一些调查,调查的人群是在当今的内陆都市人群。在这样的一个群体里,茶其实更是“雅”的代表,表达的是人们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一旦出现了生计问题,人们会不自觉把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去掉。

如果这个调查放在边疆地区,比如蒙古、甘肃、新疆、宁夏,其结果可能就完全不同了。对于边疆老百姓来说,开门七件事还真是少不了茶。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茶是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

这里不可不知道的就是,作为边销茶,它们的原料一边都比较粗老,而且是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发酵。这些茶对于在日常生活中缺少绿叶蔬菜的百姓来说,可以很好的解决因为酒多、肉多、奶多而带来的便秘、三高等问题。

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同样是茶,在不同的地域所代表的和所呈现的就完全不同。

故而,世上之万物,如若脱离背景,任何结论都有可能是错的。

我们再来看看“琴棋书画诗酒茶”。

在我们认为的“雅”的七件事中,茶和其他的六件事相搭配都不唐突。所以,茶具有更大的普适性。依据之前的判断,普适性越强的也就是越靠近俗。所以茶在这里就是属于“俗”的代表了。

正是因为茶具有这样的特质,也就造成了今天谁都不能准确地给茶一个定位。你说它雅,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没有不推崇的。然而,喜欢亦或深爱,当时的条件不允许,也就导致了几千年下来没有出现一个真正的泡茶大家。你说它俗,好像也没有问题,因为贩夫走卒也都需要。并且贩夫走卒对于茶的喜欢并不亚于文人墨客,事实上他们对于茶的需求更甚。只是他们的生活并不被当时的主流文化关注而已。

茶目前的状况其实和它的出身相关。

我们单单从茶的起源来看吧。祭祀说、药用说、食用说,这三种理论里,也就祭祀说和精神和信仰有些关系,无论药用和食用都是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就注定了茶必然是以俗的面目现世。而且,我们可以通过各类茶的传说中验证,无论是云南的少数民族还是内陆的名茶传说,基本都和瘟疫、疾病相关,而茶就是那个解除了瘟疫的英雄。

我们再来看看古琴的出身:“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溪山琴况·和》。这就是琴,华丽丽地来到了人世间,天生不带烟火气。它“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这是琴,天生脱俗、高雅,无声无息睥睨天下。

琴,算是天之骄子,从一开始,就很清晰自己的地位。而茶,算是一个草根者的逆袭。

从一堆各种各样的叶子中间走来,从瓶瓶罐罐中一路走来,从围裙裹身到霓裳华服,茶的蜕变确实不易。正因为如此,身份认同也是这个行业最大的问题。究竟是雅的还是俗的?究竟是有用之用还是无用之用

我们可以从一片叶子的蜕变来看看人类文明的蜕变或者发展。

无论是药用和食用也好,这时候茶之用是真实的有用之用。因为它切实地解决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疗饥、疗疾。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正是因为来源于生活,故而几乎所有的艺术都有一个土不拉几的亲妈。所以,站在今天,我们也许可以展现或者呈现茶文化种种高雅、文雅,也还是需要记得茶本来的样子,这是本,也是根。就像我们即使在外面再光鲜,还得思念守在故乡的围着围裙的妈。

茶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然而,物质承载着精神。没有坚实的物质承载,我们的精神又会在何处落脚呢?茶是雅俗一体的,同时又是各有所用。当我们看清了这一切,才真正体会到“茶如人生”的真谛。否则,只能从肤浅的沉沉浮浮、先苦后甘中假装深邃的思考。

先物质,后精神。先柴米油盐酱醋,酒足饭饱之后,一杯清茶,不再是解渴,而是让人的精神从执着于物欲中解脱出来,才实现了人之为人意义。

茶之为用,总是有不同的场景。这些场景的不同,那么茶之用也不同。

比如日常,只是习惯了的陪伴,就像我在写作的时候需要一杯茶,只是简单的冲泡,累了就拿起来喝一口,解渴,解乏,提神。

然而当我开始关于茶的艺术创作时,我就会用专用茶具,好的泡茶用水,让个人的状态完全进入到创作当中。

模糊的使用场景导致了一个毫无疆界的文化现象。没有疆界,就导致了每一个进入这个领域的人无法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于是也不知道自己的本分该是什么,从而导致更多的爱茶人把自己的注意力和定位转移到茶具鉴赏家、收藏家、养生专家。对于泡茶,或者是泡茶艺术的概念基本是一片空白。

雅的诞生从来都是艰难,正是因其艰难而高贵,正是因其高贵而让更多人的生命多了一些色彩,因此丰富。这一过程一定是充满了误解和混乱,充满了冲突和期待。

这才是人生的真相,也许人生的初级阶段根本就不知道方向,走着走着就有了自己的喜好,就有了自己的坚持,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光彩。

雅,就是仪式感?

这个理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正确的。其实未必。茶文化的雅不是禅茶一味的那杯茶,也不是汉服包裹下的形式感、仪式感。而是当我们真正地投入到当下的那件事中,沉浸下来,经过了时间的打磨之后的沉静和纯粹。

行文至此,不由得想到《金刚经》中的一句话“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所见一切都是皮相,我们真正被感动和触动的是心。而雅,实际是心被触动和引发之后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体验。

而俗则是基于基本的物质需求而发生的一切现象和事件

当然,这中间也许各有解读。简单的认为有仪式感的就是雅,没有仪式感的就是俗,绝对是一个错误的看法。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雅是由内而外的。

雅也有不同的层次。俗也是如此。

在《溪山琴况》有“时”与“古”的讨论。说的是弹琴的风格,有的是走传统的“古雅”的风格,有的是走“流行”风格。然而,有些人弹的琴貌似“古雅”,实际是装出来的,或者是沉溺在所谓的“古雅”中不能自拔,那和那些追求“流行”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雅,是见识,是阅历,是心胸。如果不能体会到这一点,其实不是真雅。

就像有的人说“我在饭店不喝茶”,然而他自己却也没有拿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自身就带的有茶叶、乃至于茶具,为所有的人沏一壶茶。

雅,不是总是显得自己很高,而是看到他人的不足,自己努力去帮助对方更好。雅,是当我来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因为我来了就更美好。

在当下的茶文化氛围中,真正的俗是对自己未知领域的轻慢,以及根本就不看不清楚自己该做什么,在做什么。

雅和俗有时候不在表面上,而是在于你内心的建设。

右下角您 点赞+再看 小编工资涨两毛

茶友正在阅读

《诗茶篇》

【幽潭花】望空了来路, 终于等来了你弯腰的顾盼

【凤凰单丛】我就是孤芳自赏—— 单丛之思
【如果你只是一杯茶】—— 叶羽晴川
白茶之悟】:人生需要留白
即使,心有万般纠结, 只是化成丝, 把过去和未来相连。
《习茶心得》
泡茶精修:让生命温馨绽放
泡茶精修:在茶香中感受幸福弥漫
只要你还在,然后就有了今天的成长
当自己的心安静了,整个世界也安静了!
你的每一秒钟都是自己的,经不起一点浪费。
《茶之迷误》
【茶之迷误 】4 ——  得色者论味
茶之迷误 】3 ——  寻味者得药
【茶之迷误 】2 ——  茶酒一家
【茶之迷悟 】1 ——  求味得色
泡好茶是一项专业技术,有清晰的方法和路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