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人拙著:《一盏智慧的灯》第八章*第二节1
相关推荐
-
佛教:八个佛句,告诉你人生皆苦
佛教是佛陀当初在印度创立的.流传到中国后,在中国就落地生根,千多年来,一直都兴盛不衰.由于佛教中讲到了人生来皆苦,让人们要离苦得乐,人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对佛经一直都抱着一种虔诚的态度,希望终有一天, ...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首先,达文要提醒下题主,诗和词是有别的.这是词句,并不是诗.再来看题,想知道这词句所表达的意思,就要结合晏殊的<浣溪沙 ...
-
金刚经手记1(第376篇)
金刚经手记1(第376篇)
-
泰国森林法音·每日分享 《身至念》 ( 精选6、7、8)
<身至念>( 精选6) 真实本性将是心清凉.舒适地歇息的净地.仅仅身至念这阶段,在遵循佛陀教法的原则修行时足够获得禅悦和舒适,对沙门只会更高,沙门有责任圆满修行. 觉受.记忆.行蕴.六识, ...
-
论茶者之“心无挂碍”
一直坚信,人生如茶. 茶者的一生,一旦入境,自然"心无挂碍"! 茶者的"心无挂碍"如山涧之水,清澈见底.有个野境茶友,因为有感于我分享的六步溪莲台清晨漫步的图片 ...
-
《六祖坛经》【哲学】:读千卷书之第63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六祖坛经>[哲学]:读千卷书之第63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今天分享第十一本关于"轴心时代"的哲学著作:<六祖坛经>. "人生最大幸福事,夜半挑 ...
-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序言
释芳振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经问佛法大意于鸟巢禅师,禅师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者即是. 唐太宗在其所作<圣教序>中则用"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 ...
-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 前言
前 言 本书初拟名为<一盏智慧的灯>,与十多年前印行的<一盏智慧的灯>同名,但没有"佛教诞生前及诞生以来概述"副标题,内容上也没有第一章,为什么呢?原委先 ...
-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 第一章*第五节 7
八.厌世思想/学科发达 古印度自<夜柔吠陀>后,在一部分思想家中开始萌发厌世思想,然而出现隐遁者.至<梵书>时期,此厌世思想比较普遍,在对人作出"四期"生活 ...
-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 第二章*第一节2
不久,释迦佛便派遣他们到各地弘法传教,自己带着"五比丘"去摩揭陀国弘法度化.经过一个阶段的弘法,在当地颇具影响力的三位外道迦叶兄弟,老大叫优楼频螺迦叶.老二叫伽耶迦叶.老三叫那提迦 ...
-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节 关于四次佛典结集 释迦佛入灭后,众弟子为了避免佛陀遗教日久遗忘,造成各行其是.各执己说,便着手结集.据说史上有过四次结集. 第一次结集.于佛灭后第一个雨季,由佛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率领500 ...
-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二章*第三节1
第三节 原始佛教经典教义 前面说过,在佛教未出现西方系"上座部"和东方系"大众部"分裂之前,一般称之为"原始佛教".现就原始佛教经典教义作 ...
-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二章*第三节2
第二小节 原始佛教经典教义 教义思想核心四个字,即"苦""集""灭""道",佛教称"四圣谛".&q ...
-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二章#第三节5
四.关于"道"谛--原始佛教确立的通向涅槃的解脱之道,概括为"贤圣八道",也称"八正道".即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
-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八章*第九节3
(三)"法性中阴"--<中有成就秘笈>中说,人死了三四天后,凡未获解脱的,就会进入法性时期.这时,即约第五天,识神将从身体里出来.在这身心分离之际,会从清净本性中显现微 ...
-
草人拙著:《一盏智慧的灯》/图材/样书
草人拙著:《一盏智慧的灯》/图材/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