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巨德:绘画专业博士的培养需要继承和发扬

来源:《中国美术报》第107期 新闻时评

【编者按】今年两会上,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提案中提出,美术实践类博士学位的设置,违反了艺术本体的发展规律,影响了美术专业自身的发展。从2000年开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正式招收美术实践类博士,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也开始招收美术实践类博士,十几年过去了,美术实践类博士数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博士”一词古已有之,但其意义与今天大不相同,在古代主要指博学之士,今天的“博士”更多是形式系统较为完备的学科学位,更重视的是专攻能力和研究深度。所授予博士学位者,是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研究能力、建立成果的科研知识分子。虽然中国的现代教育体制主要是参考西方经验,但在西方的学科建设中,美术实践类专业是不设博士学位的。美术实践类博士在设立之初,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既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供参考,也没有在制度和学理的基础上有较为成熟的考量。因此,从设立之初到今天,质疑之声一直不断。那么,美术实践类博士到底应该培养什么人才呢?是像目前学科设置中的博士学位一样,在学术上有较深的钻研能力,还是仅仅在实践的绘画中取得一定的成就?而现实的情况是,美术实践类博士基本是以画画为主,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论文写作和研究上注定难以顾及周全。同时,在当下,以美术博士为招牌的各种展览也屡见不鲜,这也是美术实践类博士屡遭非议的一个方面,以此为噱头的各种活动,不仅不会让人对美术实践类博士形成良好的印象,反而会令人对当下的高校教育失去信任。本期时评特以“美术实践类博士:为何屡遭非议?”为主题,邀请数名学者、批评家共同探讨。

展开剩余68%

近十年来,在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培养绘画专业有创见的高端人才——美术学博士,还是新生事物,无论理论型、实践型,或者理论与实践并重型,其培养方式、人才选拔及最后成果,确实都需要长期地实践、总结和探讨。从艺术史的角度看,艺术人才特别是绘画的高才和天才,很多时候不完全是学校所能哺育的,但作为高等艺术院校有责任给那些有艺术天分和甘愿奉献于艺术的年轻人,提供从事艺术研究的良好环境。

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合并后,张仃、吴冠中这两位老一辈艺术家被清华大学格外重视,每次清华大学全校教师大会都请老先生上主席台就座。作为我们学院的艺术灵魂,他们的艺术思想和教育思想如何继承,清华大学非常关心。经过研究生院和清华美院领导们的几次讨论,最终决定为两位先生招收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的美术学博士生,还有袁运甫先生以及引进人才陈丹青先生也被加入,共四位先生分别招生。当时吴冠中先生与陈丹青先生一个也没有招到,张仃先生招了两名:丘挺和胡应康;袁运甫先生招了三名:刘斌、刘旭光和林兰。同时配备了导师组,张仃先生请了王鲁湘、姜宝林、王玉良三人协助指导;袁运甫先生请了李宝林、李少文、杜大恺三人协助指导。

实践证明,这五位博士生都没有辜负大家的希望,他们现在分别在中央美院、广州美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国家画院任职,都是各单位的学术带头人。艺术史证明绘画研究既需要纯理论研究,也需要实践性研究,能实现理论与实践互动与互补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美术界很缺乏像石涛那样既有理论又有力作甚至是传世之作的大家,所以招收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美术学博士是十分重要的,是符合艺术人才长足成长规律的,也是社会需要的。

当时清华美院的博士生教学,由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直接管辖,设有严格的教学章程,公共课、选修课、必修课、自修课都有明确的比例和要求,博士生很多课程学分是在清华人文学院修得。后续其他导师招生和培养方案也一样由清华研究生院直接指导,尤其是学位论文从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直到最终学术报告,都很严格。博士生毕业有十万多字的论文和一个小型个展。不少时候个别博士生论文隐名评审通不过,都会修改半年甚至一年时间才能毕业,包括博士生毕业答辩也很严格。记得刘斌、刘旭光、林兰三个人的答辩从下午2点开始,延长至深夜2点才结束,在学术面前大家严肃而又认真,为后来我院的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作出了示范。

当然招收绘画专业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的美术学博士生(人们称绘画博士)毕竟是新生事物,不免也存在很多值得总结和探讨的问题。李政道先生曾说:本科生教学是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回答问题;硕士生教学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博士生教学是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回答问题。

目前我们的博士生论文多是艺术史现象的梳理,有独立思想的实践性理论探讨甚少。国外艺术院校的博士生培养,有些甚至不要求写论文,毕业时只要求有创见性的作品。这说明史论专业的理论研究不一定是艺术研究的全部,也不可能代替实践性研究,因为有些实践体验是宝贵的,是文字无法诉说的,所以文字和图像在艺术史上是同等重要的,是互补的。我相信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美术学博士生培养是有生命力的。只是在三年内完成论文和创作,时间十分紧张,学生压力很大,很多学生毕业的时候体重减了十几斤,他们对艺术研究的吃苦精神很感人,取得博士学位十分不容易。

博士,是给那些有创造性研究成果的人的一种奖励。社会期望很高,所以关注这方面教育及绘画专业博士生创作水平的人很多,这是好现象,说明这项工作很重要。

(0)

相关推荐

  • 博士毕业要求ssci或者sci吗

    博士毕业要求ssci或者sci吗 ✔ book 博士毕业要求ssci或者sci吗?有些院校.专业是有要求博士毕业要发表ssci或者sci论文的,也就是说,博士生是发表这类论文的主要人群.不管是申请博士 ...

  • 陈传席:唯有美 ·才能称为艺术

    刘乔乔|祖籍河南,长于陕西,200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2004年获得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硕士学位,2009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数字媒体学院副教授,陕西省 ...

  • 他是第一代书法博士,作品既有创意也有个性,更有艺术味道

    在中国现代书坛中,涌现出了不少的书法博士,赵爱民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作为第一代书法博士,可以说,无论是在书法理论创作上,还是在书法创作实践中,他都是一位很有实力的书法家,他1997年被评" ...

  • 刘巨德丨画贵思其一

    从艺术的观点看,世界上没有逼真的形体,只有或多或少可信的虚构的形体,万物都是各种抽象关系相互聚合的的结果.主导因素是虚存在."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一切处在混茫 ...

  • 中国当代艺术家系列:刘巨德

    向外拓展国际视野,向内挖掘优秀文化根脉:通过对东方和西方优秀艺术家及作品的比较研究,力求探索符合一条中国文化特质与根性的当代艺术道路是本公众号一贯坚持的艺术主张. 中国艺术现代化的探索之路起源于20世 ...

  • 刘巨德:大美术之梦——壁画艺术与袁运甫

    光华--袁运甫艺术之美 展览时间 2018年8月16日--2018年10月7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 总策划 冯远 策展人 袁加  苏丹  杨冬江 学术主持 杜大恺  刘巨德  张晓凌 ...

  • 名画记丨刘巨德《寻美的苦行者吴冠中》

      国际学术交流   本次学术会议为"吴冠中(1919-2010)"专题研究,与阿什莫尔美术馆正在举办的WU GUANZHONG (1919-2010)展览同步举行.来自牛津大学阿 ...

  • 刘巨德:寻美的苦行者吴冠中

    吴冠中 <树根> 彩墨纸本 香港艺术馆收藏 2021年5月17日至8月30日,吴冠中同名作品展<吴冠中>在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举办,展览位于苏利文中国绘画展厅的11号厅.阿什 ...

  • 刘巨德:我的创作没有草稿,没有腹稿,每一次创作都是“跳深渊”!

    020艺术观察 在这里,读懂艺术. 33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刘巨德,1946年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吴 ...

  • 刘巨德——画贵思其一

    刘巨德 1946年出生,蒙古族.1970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3年任云南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1978年考取庞薰琹教授研究生,研学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之比较,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清华 ...

  • 博斯EDU:马来西亚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体育类博士专项培养项目招生简章

    博斯EDU:马来西亚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体育类博士专项培养项目招生简章

  • 中文系,万金油专业,不培养作家,一招在手走天下

    上次聊了聊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是一个万金油专业.有朋友就问,有没有其他专业也是万金油专业呢? 有不少专业是万金油专业,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专业.人文社科类的专业跟理工类专业不太一样.理工类专业的学习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