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不是”攻坚战“

看到一篇文章,标题叫《城市管理是一场攻坚战》。这话说错了,城市管理不是攻坚战。把城市管理说成攻坚战,大概是想渲染这项工作的艰巨,让参与的人进入一种“战时状态”,但艰巨并不一定就要宣示成一场战役或战争。

抗击一场洪水、一个台风可以是攻坚战,筑一条大坝、平一个山头可以是攻坚战,但城市管理不是。城市管理从本质来说,是一项公共服务,服务工作与作战有着根本的区别。

战役和战争是什么样子,经历过的人知道,没亲历过的看电影电视也知道,国产的像《血战台儿庄》,进口的像《血战钢锯岭》。它首先要分清敌我,然后排兵布阵,决定用什么战略和战术,实现我赢你败、你死我活的目的。

城市管理是对人的活动的管理,管理与被管理者并不是敌我关系。因为人们各自的行为,造成了交通、市容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城市缺乏条理和秩序,需要通过科学管理变得有序、便捷和舒适。被管理者既是管理的对象,更是管理所依靠的人,有时管理者本身就是被管理者——城管队员开车的时候就是接受交警管理的司机。城市共建共管,所有的人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不能黑白分明地把谁定为敌手,谁是我方。

战役也好,战争也好,都很残酷,要流血、要牺牲,死伤狼籍,非常惨烈。用战役或战争的思维和逻辑去进行社会管理,采取不分青红皂白、打破坛坛罐罐的战争方式,固然可以激发所谓的斗志,但容易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带来工作作风的粗暴,造成与被管理者的情绪对立。在解决各种问题、消除各种乱象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复杂情况,不宜“一刀切”或“一风吹”,拆迁的要安置,失业了要救济,都需要周密考虑,分门别类,因事施策,先疏后堵,不能只讲效率,一味摧枯拉朽,兵临城下,命令多少天拿下,而要体现公平和对弱势者的照拂。“通不通,一阵风”,“毕其功于一役”,往往会留下后遗症。

城市管理需要群众广泛参与,但这也不是什么“人民战争”。战争总体来说是属于破坏性的,城市管理却是不折不扣的建设过程。不仅要改变面貌,治好“面子”,更要治好“里子”,消除造成各种问题的原因。要完善公共设施,提供更多公共服务,更要培养公共意识,改变人们随地倒垃圾、乱闯红灯、乱搭乱建等不好的行为习惯。仓廩实而知礼节,这些不良习惯往往与经济基础、与文化习俗有关,有特殊的顽固性,要通过耐心的教化来启发、引导,使其观念转变过来。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城市管理倡导人性化,精细化,它是推进城市文明的重要内容,归根到底靠的是人们内在的自觉性,而不是外在的强迫性。往更深里说,这是一项推进社会文明的工作,需要用文明的思维和方式。将一项立足于久久为功的日常工作,灌输进一种战役、战争的意识,导致人人绷紧神经、紧张兮兮的负效应,这本身就有悖于“文明”的理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