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世间之事无需尽尝,居安思危便是智慧

一、

善谋事者规划生活,不善谋事者应对生活,一个好的思维方式,一定是以提前谋划作为前提,通过当下所处的环境以及条件预知事件,以此来避免将要发生的问题,而不是在事件突发事件出现之后,才像马后炮一样进行补救。

靠吃亏长见识的人虽然不愚蠢,但是至少可悲,因为世间之事未必完全尽尝才能知晓,能居安思危者才是智慧。

东晋时期的名将陶侃,出身贫微,最初只是一个县吏,后来出任郡守。

陶侃生性俭朴,勤于政事,在荆州任刺史时,经常下达一些看似无用的命令,让属下摸不着头脑。

比如说他命令下属,要收集锯掉的木屑,不管数量多少,很多人都特别不解,不知道他要这些东西究竟何用。

后来到了冬天的时候,正逢寒冬腊月之时,积雪很厚,府衙门前积雪除掉之后还有一层薄薄的冰,于是陶侃就命令人把之前收集的木屑撒在冰上,防止冰面打滑,这样才可以通行无阻。

再后来,工人在使用竹子的时候,陶侃命令手下把锯下来的竹子头留下来,后来这些竹子头堆的像山一样在院子里面。

没过几年,桓温便来攻打蜀国,陶侃就下令,将这些收集的竹子头都用来当做造船的竹钉。

在问题未出现时提前积累条件,在问题出现之时你所积累的条件都是自己的优势,这体现的不仅仅是陶侃的生性节俭,更包含了未雨绸缪的智慧。

《菜根谭》中说:

病而后思强之为宝,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先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先知其为死之困,其卓见乎。

一个人生病之后才知道健康是人生的财富,身逢乱世的时候才知道平安和顺的生活本身就是福气,这并非先见之明。如果身在福中就知道这是祸患的根源,贪恋生命却明白这是死亡的缘由,这才是真正的远见卓识。

通过吃亏来增长见识是人生必须经历过程,但是人生不能永远通过吃亏来增添自己的经验,因为人生苦短,都用来走弯路,又该用什么去享受生活。

所以具备一份未雨绸缪的意识,在问题出现之前多一份预知和规划,才能在很大层面上预防问题的发生,这是人生极其重要的一个状态。

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却极度缺乏这种必要的意识,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自己本身就缺失未雨绸缪的思维习惯,第二,是自己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因为自身的惰性以及意识的迷惑,麻木了理智的神经,以至于纠缠在错误的状态之中。

二、

当自己身处于第一种状态时,就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习惯,如果身处第二种状态,就要具备跳出当下环境的觉悟和意识,察觉事物之间的利害关系。

若是身在富贵之中,也要知道富贵所存在的危险。

比如那些因为经受不住诱惑而腐败的人,他们并不是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而是明明知道这是一件错误的事情,但是当诱惑摆在面前的时候,自己就已经失去了抵抗错误的能力。

当我们面对这种状态的时候,一定要谨记《道德经》之中的一句话,叫:“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间万事都是福祸相依的,如果身处富贵之中不懂得收敛,一定会因为主观的放纵而引起背后隐藏的祸患,这是事物的必然规则,所以越是身处富贵之中,越要知道富贵之中的负面因素。

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公父文伯,年轻的时候就做了大官,别人都对他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他自己非常得意,有一些飘飘然。

有一天,他回到自己家里,看到自己的母亲还在纺织麻线,他看到母亲这个样子,非常生气,就赶紧让母亲停下来,对母亲说:“我们已经做官了,如果你还在纺线,别人知道了会笑话的,还会说我不孝顺。”

他的母亲是一个通明大义,很有见识的妇女,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懂呢?如果你这样,鲁国就会有灭亡的危险。”

公父文伯听了不知何意,他母亲接着说:“圣明的君王安置百姓,都会选择贫瘠的地方让他们居住,就是让大家知道为了生活而去工作,为了生活就要创造,为了创造就要思考,思考才能产生智慧。如果太过于安逸就会使人放荡,放荡就会失去德行了,这就必然产生坏心。”

公父文伯听了才似有所悟。

在《素书》之中,有一句话叫: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意思就是说:害怕发生危机,常常能得到安全;害怕遭到灭亡,反而能够生存。

能够使未来更加平顺的方法,都是在现在准备足够多的条件,养成谨小慎微的思维习惯,多一份准备,才能避开一份危险,少走一些弯路,就是人生最好的捷径。

(0)

相关推荐

  • 鼎然文集2020-11-27

    禅定修炼是一种喜悦的世界,没有任何宗教的禁锢.它是全然的放空,纯粹的感受,彻底而究竟的真如状态. 获得禅定喜悦,将是你的心性彻底改变.任何抱怨所有郁闷乃至一切胆怯终将不复再生.随之呈现的将是放空后的超 ...

  • 《素书》:善策者才无恶事,无远虑则有近忧

    一. 一个真正称职的人,应该是在问题出现之前就远远地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在没有形成具体威胁之前预先化解,甚至能够将此转换到自己可以利用的发展机会之中,而迟钝.盲目自大都是人生最应该忌讳的东西,谁犯规, ...

  • 《素书》:善策者才无恶事,无远虑则有近忧 转载

    <素书>:善策者才无恶事,无远虑则有近忧 一. 一个真正称职的人,应该是在问题出现之前就远远地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在没有形成具体威胁之前预先化解,甚至能够将此转换到自己可以利用的发展机会之 ...

  • 循道而为百事遂——《素书》悟读之【4】

    寻道而为,百事顺遂. <原始章第一>悟读[4] [原典]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悟读]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素书>强调的道 ...

  • 素书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 ...

  • 《素书》:人生有3条天规,一旦触犯,前途暗淡,越早明白越好!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痛惜的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是一个忠贞正直之士,他积极的帮助李世民改过迁善,君臣同心同德,共同开创了大唐盛 ...

  • 第1162期 || 罗志英:《赵丛苍:书法本余事 把笔写胸臆》

    妥说  |  文史  |  艺术  |  诗词  |  文苑  |  经典  |  诗经 如果把书法当做一项专门的技艺,一味讲究点画结构.墨色纸张等必然沦为写字匠,远离了书法艺术的本质,作品只有市场流 ...

  • 千古奇作《素书》30句,懂点谋略,人生顺达,收藏,细细品读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 ...

  • 道家智慧《素书》豁然洞达,天下第一奇文

    <素书> 道家必读之经典 被世人视之为天书 奉之为瑰宝 古称之为<钤经> 又名<玉钤经> 道家隐士黄石公所著 乃远古先贤圣人鬼谷子一脉相承 黄石公授予张良才传之于世 ...

  • 《素书》:张良成事心法,明白这5个字,你会更容易成大事

    人一旦陷入低谷,最好的方式就是远离是非,寄情山水,或者读一本好书. 如果有机会来到北京,游览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你会发现位于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有一条700余米的长廊.长廊廊间的枋梁上,共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