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汉简医方(全)甘肃

​武威汉简医方()甘肃

1五淋散
治诸癃,石癃出石,血癃出血,膏癃出膏,泔淋出泔,湿热下注,日久不愈之石淋,血淋,膏淋,泔淋各种湿热淋症

古方
白术6分  干姜6分  瞿麦 6分  菟丝子7分
滑石7分 桂枝半分

为末 食方寸匕,日六七次 酒送服 病立愈 石即出

淋症论多为小便不利,有刺疼感  此方以利水为主,从伤寒论里面看,五苓散 猪苓散 里面的术 是白术  此方应该也是白术才对,姜当为干姜

2白水候方

治男子五劳七伤,

一曰阴寒 二曰 阴萎 三曰阴衰  四曰 囊下湿痒 黄汁出 辛涌 五曰小便有余 六曰茎痛如淋状  七曰精自出 空居独举 临事不起 起死与玉户中 意常欲得妇女,更甚者 时腹中痛 下溺膀胱 此病名曰内伤

桔梗 十分    牛膝     续断  防风 
远志  杜仲     赤石脂  山茱萸 
柏子仁 各四份   肉苁蓉 附子
山药  蛇床子  共十五为末

缺三味

3建威将军散

治婚后常年不育

栝楼根十分 附子五分  牛膝四份  续断四份 
远志 五分 石菖蒲 二分 为末

饭后服 久病者三十日平复,百日无疾苦 。

4鸣喉丸
治久咳上气喉中百虫鸣状三岁以上方

柴胡 桔梗 川椒  各两份 桂枝
乌头 生姜  各一份 和丸以白蜜 大如樱桃 昼夜含三丸消咽其汁液

跟伤寒论里面喉中如水鸡声的射干汤治同

射干麻黄汤主要由

射干9克(三两); 麻黄9克(四两); 生姜9克(四两); 细辛3克(三两)等构成,

主治痰饮郁结,气逆喘咳证,症见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或胸膈满闷,或吐痰涎,苔白或腻,脉弦紧或沉紧。

5治久咳逆上气汤

紫苑 七束    麦门冬 一升   款冬花 一升 石膏半升    白芷一束     五味子 一升 桂一尺        密糖 半升
枣 三十枚 半夏 十枚

煮汁服用 日三次

6伤寒逐风汤
附子  三分  川椒 三分  泽泻五分  乌头 三分
细辛五分 白术五分

为末酒送服日三饮

主治 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畏寒怕冷,症属于风寒湿阻者。

7治痹手足臃肿方

秦艽 五分 附子一份 为散

饭后服 日三 以愈为度 治疗

风寒湿痹 骨节疼痛及手足臃肿等症

8解腹方
麻黄 三十分   大黄十五分 厚朴 石膏
苦参 各六分   乌头附子个二分
愈伤寒逐风

主治 风寒湿邪外侵渐次化热 出现肢节红肿热痛 ,或发热不解 可用风湿类风湿关节炎 痛风 结节性红斑等风湿热痹者

9风寒失音方

白术 防风 细辛  生姜 
桂枝 附子  川椒 桔梗 各二两

感受风寒出现的声音嘶哑久治不愈者

10怯淤方

当归 二分 川穹 二分 牡丹二分  漏芦 二分
桂枝二分  川椒 一分虻虫一分 加工为散
酒送服 日三服

治疗 血淤闭经 积聚 跌打淤痛各种淤血症

11治久泄肠辟脓血 医不能治者

黄连四份 黄芩 赤石脂  龙骨 
人参  干姜  桂枝 各一份

为丸 用米汤送服

肠中痛加甘草二分,多血加桂枝二分,
多脓加赤石脂二分,多热利加黄芩一份。

12治疗肠胃湿热   所致的腹泻 痢疾 便血 久治不愈,包括西医学的细菌性痢疾久治不愈者及溃疡性结肠炎等

公孙君方

矾石二分半  牡蛎 三分  禹余粮 四份  黄芩 七分 谷芽 三分 厚朴三分

为丸用密为丸  旦吞七个 哺吞七个 暮吞十一个 服药十日 知小便数多 廿日愈

以药而论跟上方治病同的,
都是肠子痢疾拉脓那类毛病
这个方子就兼备有腹胀症状 。

13治伏梁 裹脓在胃肠外

大黄  黄芩 芍药各一两 芒硝 二两
桂一尺 桑螵蛸 十四枚 蟅虫三枚 
又叫土鳖虫

渍以酒 煮之

主治 腹内痈肿 裹大脓血 居肠胃外

(0)

相关推荐

  • 中医张寿昌儿科三十六方

    张小医说,说医解案. 有意切磋,欢迎来稿. 中医张寿昌儿科三十六方 作者/张寿昌 一.三拗汤 麻黄.杏仁.甘草 二.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三.麻杏石甘汤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四.射干麻黄 ...

  • 李应存运用敦煌疗风虚瘦弱方治疗产后发热经验

    杨佳楠 李鑫浩 陆航 周翌翔 刘玲 摘要:李应存教授长期致力于敦煌医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和应用研究,尤擅长运用敦煌医方治疗多种常见病.疑难病.针对产后发热,李教授认为,该病与产后亡血伤津和易感邪气的特殊 ...

  • 第五节 其他方 方二十九   针灸30   武威汉简

    29[方名] 治千金膏药方 [组成] 蜀椒四升,川芎一升,白芷一升,附子卅果. [用法] 上药经加工炮制后,放置在铜器中,用浓醋三升浸泡一昼夜后.再加入骟猪油三斤煎煮.再取鸡蛋黄放在杯中,搅三百次,取 ...

  • 五节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武威汉简

    第五节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如简牍中对外感和内伤进行了区别,并且分别运用不同的治法.再比如同是久咳上气病,简牍中也列出不同的治法,处方用药亦互异.一简以蜀椒.桂.乌喙.姜温散寒邪,柴胡消痰下气,桔梗祛 ...

  • 第三节 药物服用方法 武威汉简

    第三节 药物服用方法 正确合理的服药方法,对于药物的充分利用.减少毒性.防止引起胃肠刺激.提高治疗效果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武威汉代医简中记载,内服法包括服药方式送药饮料.服药时间.服药禁忌.服药 ...

  • 第二节 方剂剂型 武威汉简

    第二节 方剂剂型 药物用于临床防治疾病,必须制成特定剂型.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因此中药剂型创用甚早.历代文献中有关中药药剂(制剂和调剂)的知识和理论均有很多记述,这是先辈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并 ...

  • 武威汉代医简方剂学30个 武威汉简

    第三章 武威汉代医简的方剂学成就 第一节 方剂种类 武威汉代医简共载内.外.妇.针灸等科方剂三十多首,分别是: 一.内科方 治久咳上气喉中如百虫鸣状卅岁以上方(两则) 治伤寒逐风方 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 ...

  • 明代名医方全秘方集

    明代名医方全秘方集

  • 隶书《武威汉简》 修正本欣赏!

     武威汉简,中国甘肃省武威市汉墓中出土的简牍.统称武威汉简.包括<仪礼>简.王杖诏令简和医药简牍等. <仪礼>简 1959年出土于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计有<仪礼>简 ...

  • 武威汉简高清字帖、博物馆原简

    中国凉州西汉墓中出土的简牍,凉州汉简统称武威汉简,时间是西汉到新朝王莽时期.包括<仪礼>简.凉州王杖诏令简和凉州医药简牍等.<仪礼>简 1959年出土于甘肃凉州磨嘴子6号汉墓. ...

  • 史册记载,汉简直到南北朝后期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有学者把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号称中国“四大汉简”

    历代的书法艺术,其中大部分是一些工匠和从事劳动的人们留下来的.如汉代书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简牍墨迹,它们都是在纸未发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书籍文献.简牍书法,正是当时参与书写活动人数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