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奇病论》

清代张琦注:“食肥则气滞而不达,故内热。食甘则中气缓而善留,故中满.”即过食油腻之物,可使人阳气内郁而生内热;过食甜味之物,则易使中气滞缓而不行,导致脘腹胀满。《内经》认为,多食肥甘导致脾胃蘊热可以引起“脾瘅”病(一种以口甜为主要表现的病)。长期过食肥甘,损伤脾胃,酿成内热,消谷耗液,津液不足,脏腑失其濡养,还可能转变成消渴病(相当于今之糖尿病)。
因此,节制饮食,勿贪甘甜厚味,历来被视为养生要诀。《吕氏春秋.本生篇》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枚乘《七发》亦曰:“甘脆肥浓,命曰腐肠之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主张饮食清淡,未饱先止,有利于脾胃消化,这也是他寿臻百岁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许多有关健康谚语都谈到饮食当少食肥甘。如:“少肉多菜,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食多嚼”,“素食为主,狂食为禁,淡食为宜,杂食为优,慢食为佳,粗食为好。”
现在,人们常常谈到酸性体质对人体的危害。认为人体的酸性化是“百病之源”。健康人的血液本来应该是呈弱碱性的,PH值在7.35到7.45之间,但随着不正常生活及饮食习惯,使人的体质逐渐转为酸性。根据统计,我国70%的人具有酸性体质。“酸性体质”者常会感觉身体疲乏、记忆力减退、腰酸腿痛、四肢无力、头昏、耳鸣、睡眠不实、失眠、腹泻、便秘等,但又检查不出什么疾病,从而形成一种亚健康状态,如不注意改善,继续发展就会形成疾病,据调查,85%的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脂血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
酸性体质是人体大量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结果,如肉类、油脂、酒类、白糖等。这些食物属于酸性物质,其中多为肥甘厚味之品。当进食酸性物质过多,超过了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或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受到影响时,就产生了酸性体质。因此,我们应当少食这些酸性食物,而多食含钾、钠、钙、镁等元素多的食品,如水果、蔬菜、豆制品、碱性饮料等。这些饮食一般为碱性食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