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二)”欣赏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词人,她是我国词坛上集唐五代以来的“婉约”派之大成者。她的词都以细腻、委婉见长,无论是歌咏爱情还是吟叹愁肠的佳阕,更是广泛流传,映照千古。本文拟以李清照的“如梦令”词为例,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望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緑肥红瘦。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从字面上来看,只有短短三十几个字,意思並不难懂,但是我们要透过字面,真正领悟其意外之象,景外之景,必须用审美角度来分析。

这首“如梦令”于自然中求意境,寄形象于神韵,可谓别出心裁,神情毕肖。这首词淡浓相宜,玲珑剔透,给读者的是一种优美、抒情、清丽中略带愁味的感受。首先我们来看起句,“昨夜雨疏风聚”,读起来似乎平平,再一辨味,则是穿针引线,导出全篇的要语。“雨疏风骤””这本是一般的自然现象,但是风雨无情,听者有意,不禁牵动了女主人的情怀。当女主人带有酒气的余味,“浓睡”后刚刚醒来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问”。问谁?问“卷帘人”。问的是什么内容?词中没有体现。但是从答语“海棠依旧”四个字中,可倒过来推想出问的内容,应该是“院子里的花怎样了?”文字简练、朴素,轻描淡写中却勾出了主仆两人你问我答的情态和动作。女主人是酣睡方醒,慵懒织纤,小丫环是探首一望,随意作答。多么明净,又多么生动,不需浓黑重彩,不需刻意修饰而用意明白。“海棠依旧”寻常字眼,却显示出侍女和主人的情绪的迥异,对亊物所持的态度也就大相径庭。侍女不如女主人那么富有情趣,那么雅,而侍女的“粗”中又自然而然地衬托出女主人的敏感和她的“细”。更妙的是女主人的反问:“你知道吗?你知道吗?一夜风雨后,花儿该是绿肥红瘦了。了” “应是”两个字是尚未去看的猜测,是想当然,但是合乎常理和逻辑,因而也具有说服力,

李清照作词善于推敲,刻意求工,考究音律。她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文学素养和功底极深,所以才能见景即情,信手拈来,达到所谓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地。在这首词中,李清照严格按律而填,平仄入体,无一丝拗迹,但字字平常,又没半点艰涩。脚韵“骤”,“酒”,“旧”,“瘦”,几个字都押仄声,读起来迭宕有致,却又都是口语中常见的普通的词汇。尤其是一个“瘦”字,李清照的词中曾经多次出现,如“点绛唇”中的“露浓花瘦”、“醉花阴”中的“人比黄花瘦”等等。然多次重复,不觉其俗,每着一处,皆成名句。而且词中就凭这一字,便生动传神地倾诉出作者彼时彼地的情况,思绪和境遇。真可谓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遇,巧夺天工,自然入化。

下面谈谈这首词是如何抓住人与事物的个性进行艺术刻划的。首先,词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句子,却令人感到主仆两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犹在眼前。“浓睡不消残酒”六个字,初看时并不新奇,一经出现,便画活了一个养尊处优而又娇媚逼真的贵妇人的形象。“卷帘人”,则是借物示人,一语道出了小丫环的身份,其中还夹带着天真、烂漫的动态。主人醒了,自然该把帘子卷起,这在“不消残酒”的女主人的醒后,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最普、最一般性的动作,因而也是一个最典型、最有特点的动作,因为只有侍女才会做这个动作,才该做这个动作。下文的“海棠依旧”和“知否?知否?”那一答一反问,不仅对于她们各自的身份来说十分贴切,而且也渲染了主仆之间亲切、自然、融洽的气氛。“海棠还是这样子,开得好好的吗”,侍女的答话又是一句日常的习惯性口语,但说明她的粗心,她的不知情。“知否?知否?”女主人在加以否定,仿佛是句戏话,然而否定中却流露出了自己的伤感。词的最后一句,只一个“绿肥红瘦”就曲折地表达出作者惜花的心情,透出一缕淡淡的忧伤。词中用语甚新,不言“叶”,“花”,而说“绿”,“红”,不言“多”,“少”,而说“肥”,“瘦”,抓住特征,匠心独运,令人读罢犹如摘尝时鲜水果,别有一番滋味润心头。

为什么短短一首词能使人忘情出神、浮想联翩,乃至完全溶化在词的意境中呢?“文心雕龙”中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是由于词人把握住了艺术的神似,通过有限的、一般的形,体现了无限的特殊的神,使个性更具体仕么化,更本质化,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产生了意象欲出,造化已奇的奇妙功效。作者用她那支生花妙笔,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反映在词中的这个个别,比生命还要活中的客观事物更真,更善,也更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