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读论语译论 | 好古敏求,审慎地思考中华传统文化是孔子持有的态度
相关推荐
-
论语的历史地位
解读.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四书五经的关系:四书是粮食.五经是饭,人要先吃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通过搜集整理孔子言行的记录.大约1万五千字,体现了孔子的精神思想.政治理念.教育思想等. ...
-
论语:学如不及,犹恐失之(8-17)
孔子治学态度严谨,自己对学习的愿望和要求十分强烈,对弟子也是如此要求."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正是"学而不厌"的具体体现.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
《经典赏析》学而不厌:孔子的人生写照
学而不厌:孔子的人生写照 孔子,这位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其实并不神秘.他是一位有血有肉.有苦有乐.有爱有恨.有成功有失败的普通人,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照亮了人生的道路,给予中 ...
-
揆诸历史话传承——《论语》悟读【53】
传承历史遗韵, 开创时代新风. <论语>第三篇第十四章: [原文] 子曰:"周监(同鉴,借鉴)于二代(夏商二代),郁郁(文采盛貌)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 孔子说: ...
-
论语:郁郁乎文哉(3-14)
孔子特别尊崇礼制,对夏.商.周三朝礼仪制度有着深入细致的研究.孔子认为,朝代的更迭不应该也不会影响礼制的传承,周礼就是继承夏.商礼制并革新而形成的.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
知之为知是知也——《论语》悟读【33】
知之为知是知也,实事求是贵如金--题记 <论语>第二篇第十七章: [原文]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 ...
-
素说论语:八佾篇(15)
一原文八佾第三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试解]孔老师年少之时便爱好礼,年轻时已颇有名声, ...
-
《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课文梳理] 1.孔子的人生态度:无可无不可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 ...
-
筱读论语译论 | 德性自足的人生无处不快乐
[原文]述而第七·饭疏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竹注] 一.饭:吃. 二.疏食:粗粮. 三.饮水:喝冷水. 四.曲肱而枕之: ...
-
筱读论语译论 | 不利于做官时,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原文]述而第七·富而可求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竹注] 一.富:财富,从政拿俸禄. 二.而:如果. 三.可求:可以求得. 四.执鞭 ...
-
筱读论语译论 | 孔子自述15至73岁的人生体验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竹注] 一.志于学:立志于修身治国的大学之道. 二.三十四十五十六十 ...
-
筱读论语译论 | 原宪请教孔子什么是可耻的行为?
[原文]宪问十四·宪问耻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q ...
-
筱读论语译论 | 不在那个职位上,就别思谋那里的事情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竹注] 一.位:职位. 二.政:政务. 三.思:思考. [筱译] 孔子说:"不处在那个位 ...
-
筱读论语译论 | 宪问十四·古之学者为己
[原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竹注] 一.为己:为了自己内心的兴趣而学习. 二.为人:为了外在的人事而学习. [筱译] 孔子说:"以前的人是为了修身 ...
-
筱读论语译论 | 宪问十四·君子道者三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竹注] 一.君子:士大夫心中理想的人格形象. 二.道者三:君 ...
-
筱读论语译论 | 宪问篇·莫我知也夫
(作者: 竹筱帆,人学研究网|人类文明通识智库)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 ...
-
译研动态|“《本草纲目》中医药传统文化对话会”暨“李时珍中医药传统文化大讲堂”开坛仪式在京举行
李时珍是我国明代卓越的"医药双圣",他的巨著<本草纲目>代表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最高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弘传以李时珍精神为代表的中医药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