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读论语译论 | 宪问十四·君子道者三
相关推荐
-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标准和君子理想人格,也是儒家待人处世的重要思想方法,论大即大,说小即小,它隐藏在平时.日常的细微之中,又尽显博大的精深智慧,"广大"而"精微&qu ...
-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3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我 ...
-
君子道者三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道者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对于这三者的阐述,国学大师梁启超在演讲中曾做过深刻的讲述,这篇文章曾收录于中学语文课本.梁启超先生认为,一个人真正做到 ...
-
《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之道——仁
孔子论君子之道--仁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这虽然是极而言之,但也说明他把学"道"和实现"道"看得比生 ...
-
筱读论语译论 | 宪问十四·古之学者为己
[原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竹注] 一.为己:为了自己内心的兴趣而学习. 二.为人:为了外在的人事而学习. [筱译] 孔子说:"以前的人是为了修身 ...
-
筱读论语译论 | 宪问篇·莫我知也夫
(作者: 竹筱帆,人学研究网|人类文明通识智库)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 ...
-
筱读论语译论 | 原宪请教孔子什么是可耻的行为?
[原文]宪问十四·宪问耻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q ...
-
筱读论语译论 | 好古敏求,审慎地思考中华传统文化是孔子持有的态度
[原文]述而第七·我非生而知之者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竹注] 一.生而知之者:天生就知道的智者. 二.好古:喜欢历史文化. 三.敏:敏捷而聪慧. 四. ...
-
筱读论语译论 | 德性自足的人生无处不快乐
[原文]述而第七·饭疏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竹注] 一.饭:吃. 二.疏食:粗粮. 三.饮水:喝冷水. 四.曲肱而枕之: ...
-
筱读论语译论 | 不利于做官时,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原文]述而第七·富而可求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竹注] 一.富:财富,从政拿俸禄. 二.而:如果. 三.可求:可以求得. 四.执鞭 ...
-
筱读论语译论 | 孔子自述15至73岁的人生体验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竹注] 一.志于学:立志于修身治国的大学之道. 二.三十四十五十六十 ...
-
筱读论语译论 | 不在那个职位上,就别思谋那里的事情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竹注] 一.位:职位. 二.政:政务. 三.思:思考. [筱译] 孔子说:"不处在那个位 ...
-
【读论语】学而第十四章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学而>的第十四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是儒家对符合一定标准的一类人的统称,就是指有地位有身份有德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