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六章
相关推荐
-
吕锡琛:论明太祖朱元璋对《道德经》的诠释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有成百上千的学者对儒释道各家经典倾注大量心血进行注释,但由于史料的缺乏,今人很难将众多诠释者的经典注解与诠释学所说的"实践智慧"联系起来.有意思的是,作为帝王的唐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六章 知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之心得. ...
-
《道德经》里的逻辑思维
五千言的<道德经>,竟然扯了两千多年的皮,而且还要一直"扯"下去,这在世界文学史上可能也是罕见的. 扯皮的一般情况都是双方不讲理,各执一端互不相让无休无止,如果只有一方 ...
-
读《老子》王弼注|第46章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有道,知足知止,無求於外,各修其內而已,故卻走馬以治田糞也.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貪欲無厭,不修其內,各求於外,故戎馬生於郊也.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 ...
-
何为知足?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却,表示转折,即使,反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生命在于柔弱,生活也要柔弱.柔弱,不是弱,而是韧,韧比刚还要强.柔弱的要点在于灵活,不僵死,不硬化.人在婴儿时期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知是对道的知,道不可道,所以不言.这里并非什么忘言,而是不可言.由此也可知,言者必非道,所以说言者不知.玄同,是把人与道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常心,固定于一种看法的心,固定于一种看法,往往不适应事物的具体变化,这就成了僵化的意识.如果用这种僵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学行大成之人也好,道德大成之君也好,在此大成之时,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静的头脑.虽已大成,但还要在心理上认为有如玷缺,更加谨慎,这才是保持大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本来就是一,怎么又生一?道生的一,是冲气,冲气之时,混而为一,不分彼此,故仍统称为一.但冲和之气,已不是道,而是道的产物,所以说道生一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者,常有一大不自觉的弱点,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忘了学习的目的,而以学习本身为目的了.一切的学习,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认识真理,但真理不是具体可见的,需要通过众多具体入微的知识来做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世人求名与利,是迫不得已,不求名与利,就不能生存得比别人好.既生存于人世间,名与利就能给人带来物质方面的许多好处.所以人们求之不已.但为了求名与利,不惜搭上自家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身是人的身,欲也是人的欲,二者为何非要如此对立不可呢?仔细分析起来,问题的关键是一个限度的问题,而不是二者必选其一的问题.人生不能无欲,但不能过分纵欲.适当的欲望是人生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 明太祖注:治国务欲民实,无得重敛而厚科,若重敛而厚科,则民乏用矣.民既乏用,则盗贼之心萌.盗贼之心既萌,将必持戈矛而互相斫,是谓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