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五)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如有必要复习故事背景,请把下列链接毛起点: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一)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二)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三)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四)

这次考试,轻松过关。然后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面试,回答有关政治的问题,最终以第三等被录取(制科考试分五等,第一等和第二等是虚设,不授予,因此第三等就是最优等)。

自宋以来,制策能够进入三等的,只有两个人。苏轼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据说叫吴育。而且苏轼是“第三等”,吴育是“第三次等”。

这次考试,让苏轼被提拔为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较之于之前的主簿职位,身份上升了不少。

大宋嘉佑六年(公元一千零六十一年),十二月。苏轼有汴京出发,到凤翔去上班。苏辙则留在帝都,照顾已经担任朝廷编修礼书的父亲。

这一次,是两兄弟这辈子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别离。别离之际,他在马上赋诗一首《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这一次,苏轼的官职是判官。这个判官和大家的直观理解有所不同,全称实际是“签书判官厅公事”,属于知府的副手。一般都是被知府用来吼着耍。但这位知府宋选同志很有人情味,因为苏轼是文化名人,所以对他特别照顾。苏轼对这个工作,也是很快上手。所以,二人配合十分愉快。

第二年,宋知府安排苏轼到地方上宣传贯彻朝廷因为水灾而特别颁发的针对囚犯的特赦令。苏轼在完成公务的同时,顺便游山玩水(体察民情)。留下了大批作品。

比如最有名气的《凤翔八观》,包含了《石鼓歌》、《诅楚文》、《王维吴道子画》、《维摩像》、《东湖》、《真兴寺阁》、《李氏园》、《秦穆公墓》等八处名胜古迹。为此,他专门写了个叙:

凤翔八观诗,记可观者八也。昔司马子长登会稽,探禹穴,不远千里;而李太白亦以七泽之观至荆州。二子盖悲世悼俗,自伤不见古人,而欲一观其遗迹,故其勤如此。凤翔当秦,蜀之交,士大夫之所朝夕往来此八观者,又皆跬步可至,而好事者有不能遍观焉,故作诗以告欲观而不知者。

大宋嘉佑八年(公元一千零六十三年),苏轼的老乡、青神县的陈公弼接替宋选,担任凤翔知府。照理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再加之他算是苏轼的长辈,应该倍加照顾才对。但这个老陈,却是十分的不友好。

以前同事们都尊称苏轼为“苏贤良”。这位老陈一到任,就不准大家再这样叫。敢叫?暴打一顿再说。苏轼找陈县长汇报工作,一般都要等个半天。最为老火的是,苏轼写的材料,这个陈县长都要修改好多处,逼得必须修改好几次才能交脱。还有一次,因为苏轼没有按时开会,还遭了一次罚款。

二十八岁的苏轼,表示各种不服。

这年,这位陈县长在自己的后花园搞基础设施建设,弄了一个凌虚台,要求苏轼作记。

这就是著名的《凌虚台记》(五百零七字)。

按照既往的常规写作套路,应该在文章中对领导各种歌功颂德。但苏轼没有这样弄,反而用了很多文字,写那些比凌虚台壮观坚固的宫殿,没有多少年就倒台那种。

感觉是在讽刺这位陈县长。但以苏轼的文采,咋可能如此肤浅呢?他由这个台子的地势高,写到了人生应该有所作为,要超越名利和虚无。正所谓: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很奇怪的是,这位陈县长不但竟然没有怪罪苏轼,反而安排人,一字不改,把这篇文章刻在了石头上。

苏轼才发现,这位老陈原来是担心名利太暴力而把握不住自己,故意的不给面子。这位老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

在凤翔工作了三年,苏轼尽心尽力,恪尽职守。针对实际情况,他向宰相韩琦等高级领导干部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比如改变摊派,减轻群众负担。比如讲官府垄断的物资交给群众市场交易。深受群众爱戴。

他在城东北修了一座亭子,竣工的时候,连续下了几天雨。苏轼就取名为《喜雨亭》,并写了一篇十分有名的《喜雨亭记》(四百六十三字)。第二段写道: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大宋治平元年(公元一千零六十四年),苏轼任满,回帝都述职。

当时的首席执行官是宋英宗赵曙。他老早就听过苏轼的名号,打算把他安排在翰林院工作。但宰相韩琦有点瞧不起苏轼,建议皇帝不能乱了规矩,应该按常规考试。

皇帝有点生气,说:“不晓得他的才能,才要考试。像苏轼这种,还需要考试?”

韩琦还是坚持不同意。皇帝鉴于他的老干部,也就依了。结果,苏轼在考场上写了两篇论文,都被评为三等。这下没人反对了,被录取到直史馆,负责管理登闻鼓院,大约相当于国家信访局长,负责接收干部群众提交的意见建议和军事情报以及信访件等。

这一年的五月二十八日,苏轼的妻子王弗,不幸病逝。年仅二十七岁。全家无不哀婉。

苏洵找苏轼谈话:“你妻子一辈子辛苦,照顾你母亲直到去世,料理了你母亲的后世,并长期服丧。她还陪你到他乡工作,照顾你,养育孩子,十分不易啊。你一定不要忘记她,要把他安葬在你母亲的身边。”

没想到,在妻子王弗病逝不到一年,大宋治平三年(公元一千零六十六年),四月二十五日,苏轼的父亲,苏洵也撒手人寰。享年仅五十八岁。苏家又一次陷入伤痛中。

皇帝亲自下诏,赐苏家许多财物。苏轼坚辞不受,请求皇帝赠与父亲一个名义上的官职。皇帝于是特赠光禄寺臣,并安排有关部门将苏洵灵柩送回眉山安葬。韩琦赠银三百两,欧阳修赠银二百了,苏轼都谢绝了。

朝中高级干部,为苏洵作哀辞的,就有一百多人。

苏轼辞去官职,和弟弟一起送父亲回乡,并将妻子王弗迁葬。父亲被安葬在了老翁泉边,墓志铭为欧阳修撰写。王弗被安葬在附近,墓志铭为苏轼撰写。

荒冢又添两新坟,好不凄凉……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去付出

写作,是我业余的唯一爱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