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河畔的京山分院——我们的大学梦起飞的地方

好美丽的梭罗河!河水清清幽幽,让人看着就爱,捧一手、喝一口,从嘴中一直甜到心里头。青山绿水,梭罗河蜿蜒流淌在湖北荆州地区的京山城畔,它是我们的大学梦起飞的地方。
“文化大革命”中,各大学都在地方建立了分院,美其名曰“开门办学”。“京山分院”也是华中师范学院多个分院中的一个。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77级文科类政治、中文、历史等三个系的数百名学子,就集中在这美丽的梭罗河畔,开始了人生大学之旅的头半年。
1978年的初春,当汽车把我们载到距离县城10多里的京山分院时,已是下午时分。在迎接我们的人群中,有3个年龄3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分别就是我们三个系的政治辅导员:陈首垠、邹祖健和张洪。
我们系的政治辅导员叫邹祖健,年龄比我大两岁,算起来是“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他个子不高,皮肤黑黑的,特别有精神,走起路来,上身向前抢,步速很快,风风火火的。但他对人非常热情,细致入微,就像一个知心知肺、知冷知暖的大哥哥一样。一有时间,他就与我们一个个促膝谈心,了解每一个人的思想和需求。仅仅两天功夫,他不仅能叫出我们224人的名字,而且还能说出每个人的特长、来自什么地方、家里有些什么人……这是我们到大学后接触的第一个老师,感到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可爱。
在京山,我们住的是大房间,睡的是高低床,每间房至少住几十号人。每天起床号响起之前,邹老师肯定会提前来到了我们的寝室,他催促我们每一个人按时起床、铺好被子、早锻炼、做早操……每天晚上熄灯之后,又是邹老师来到寝室,一个个帮我们掖好蚊帐,用芭蕉扇驱赶蚊子、关闭日光灯,拾起掉在地上的衣服……
刚入学时,由于水土不服,我们班谢圣明身上长满了红疙瘩,奇痒难耐,彻夜难眠,白天又精神恍惚,根本不能正常学习。在此情况下,谢圣明甚至萌生了退学的打算。难能可贵的是,邹老师到处帮他寻医问药、 排忧解难,终于帮他治好了这个毛病。此病说起来是件小事,但也是件大事:没有邹老师的细心关怀,恐怕也没有这以后的“红桃K老总”了。
华中师范学院对77级新生的关怀,就是通过像邹老师这样的一批优秀辅导员,让我们得到了刻骨铭心的亲身感受。
梭罗河畔的京山分院,空气中都有着泥土的芬芳。每天早上,我们结队沿着公路,向前跑步到县城边;或者,向相反的方向,我们跑步到“一线天”、“燕子谷”的地方。然后,再返回学校吃早餐、上课。

1978年3月在京山孙桥:华师分校上学的日子

我们三个系的同学亲密无间,还经常开展一些竞赛,充分展示着各自的聪明和才华:
 
——割麦子、插秧比赛。看谁割得多,插得快。那些在农村“广阔天地”锻炼过的同学,就可以大展身手了。
  
——早操、课间操比赛。我记得常常是历史系的同学们拔了头筹,他们人不多,但男女生齐心协力,确实不同凡响:既整齐划一,又干净利落,煞是好看。
  
——黑板报比赛。每个班一块黑板,同学们写稿、排版、画刊头、写毛笔字……各显神通。我们班的黑板报由于图文并茂,就获得过第一名。好长时间以后,大家都舍不得将黑板上的字擦掉,那上面可凝聚着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啊!
  
——游泳比赛、篮球比赛
  
……
梭罗河畔的生活是清贫的,每天就是稀饭、馒头、青菜,难得吃到鱼肉大餐;梭罗河畔的学习是艰苦的,多年不看书、不拿笔的我们,又开始了强记硬背……可是,梭罗河畔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一大批怀揣“振兴中华”雄心壮志的儿女们,在这里开始了“新的长征”,向着各自的美好梦想进发!

77级女大学生合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