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风雅】韦宏芳|可爱的贝特西姨婆----《大卫·科波菲尔》读书沙龙

品质  语文  生活

可爱的贝特西姨婆

01

“无论在什么事情上,绝不可自私,绝不可虚假,绝不可残忍。”
——贝特西姨婆
读完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品《大卫·科波菲尔》已有两周左右的时间,偶尔回味起这部半自传性质的作品,脑海里会立即出现贝特西姨婆可爱的身影。
贝特西姨婆是谁呢?
贝特西·特洛伍德是“我”(小说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父亲的姨母。本来“我”父亲深受她的宠爱,但父亲因婚事得罪了姨婆,所以直到“我”将要出生的那天下午,“我”的母亲才亲眼看到这位突然而降后又愤然而去的姨婆。此时“我”父亲已离世六个月了。

02

威严、怪癖,不近人情的姨婆。
贝特西姨婆出场是这样的:“她径直朝屋门走来,这种凌厉笔挺的姿势和从容不迫的精神,别的人是不可能有的。”她的自我介绍也很特别:“有一个特洛伍德小姐,我想你听说过她吧?你现在见到的就是她。”“我”还没出生,姨婆就断言一定是女孩,并主动提出愿做这个女孩的教母,女孩的名字也想好了,叫贝特西·特洛伍德·科波菲尔,并说“这个贝特西,可一辈子都不应该犯错了,她的感情也不应该再滥用啦,可怜的孩子。她应该好好地受到教育,好好地受到保护,不让她愚蠢地去信赖那些不应该受到信赖的人,我一定要把这当做我自己的责任。”(当然,后来了解贝特西姨婆不幸婚姻经历后才明白,此时她说的话里面包含多深的个人宿怨)。
几乎所有初次见到贝特西姨婆的人都被她的威严、怪癖吓着了,比如为“我”接生的齐利普医生,被姨婆对他的严厉、粗暴无礼搞得“精神崩溃”,以致宁愿坐在楼梯上,坐在黑暗和暴风中,也不愿到客厅里的暖炉旁与姨婆对面坐着。当齐利普医生告诉姨婆生下的是男孩时,姨婆“听了一言不发,而是抓住帽带,提起帽子,把它当作投石器似的,朝齐利普先生的头打了一下,然后带上打瘪的帽子走出去了”。从此这位乖张、重女轻男的姨婆再也没有来过此地。当时十九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标准是举止高雅,有淑女风度,我们试想一下,这样行为举止的姨婆怎么能不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呢?
当然,忽然而至而又决然而去的贝特西姨婆这次来访给人留下的印象也不全是这么怪癖、不尽人情。母亲说,在“我”出生前,当母亲因失去丈夫孤独无助和临产前紧张而伤心难过时,贝特西姨婆曾用她并不是不温柔的手抚摸母亲的头发,这个软心肠的动作,虽然短暂得使人怀疑是否发生过,但是一直刻在母亲记忆里,以致后来母亲重温“我”出生故事时,常常提及。

03

善良、豪气,凛然不可侵犯的姨婆。
当年轻貌美、心地善良但性格过于温顺的母亲被凶残贪婪的商人谋得斯通(即“我”的继父)折磨而死后,年龄还不到十岁的“我”被迫当童工谋生。因不堪忍受这种生活,“我”决计出逃,寻找唯一的亲人——贝特西姨婆,寻求姨婆的庇护。这个决定的动力就来自母亲曾描述过的画面:贝特西姨婆曾对可怜的母亲心肠变软地爱抚的动作,这个细微的动作,让“我”觉得威严的姨婆有着并不外露的慈爱的一面。当“我”历经坎坷,经过六天的长途跋涉,头发蓬乱,衣衫褴褛,满身尘污地出现在贝特西姨婆面前,并向她哭诉自己的悲惨经历后,姨婆急忙“揪住”“我”的衣领,把“我”带进客厅,往“我”嘴里倒进许多补精益神的东西,并把“我”放躺在沙发上。这些行为是否透露出姨婆对“我”的同情和怜悯,和她本性善良的一面?姨婆善良的一面还可以从她毫无怨言地收留、照顾远房亲戚狄克先生并一直保护着他的尊严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
相信读过《大卫·科波菲尔》的读者一定记得贝特西姨婆驱赶驴子的场面,她严禁驴子踏入自己屋前的那块草地,而且战斗起来毫不含糊。
“她一生认为最无法无天的行为,要不断给予惩罚的,就是驴子践踏这片圣洁的草地。不管她正在做着什么事,也不管她正在跟别人兴勃勃地读着什么,只要一出现驴子,她的思路马上就会改变,她就会立刻朝它扑过去。她把水罐、喷壶都装满水,藏在秘密的地方,准备随时用来浇淋前来侵犯的孩子。门后还藏有棍子,随时准备出击,战事不断发生……我只知道,在洗澡水烧好之前,就有过三次警报,以最后一次最危急。我看见我姨婆单枪匹马地跟一个十五六岁的浅棕色头发男孩交起手来……”是否画面感很强呢?
贝特西姨婆替“我”做主,痛斥谋得斯通兄妹的语言更能看出她正直、明察与豪气的一面,我们一起来欣赏部分片段:“那个可怜、不幸、一步走错的娃娃,你给她过的是什么日子啊?你以为我不知道……那个可怜、无知和天真的娃娃,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男人。他简直是个糖人儿。他崇拜她,他疼爱她的孩子——非常疼他。他要当他的第二个父亲。他们要一起住在玫瑰园里,不是吗?呸,你给我滚!你给我滚出去!滚!”
“谋得斯通先生,对那个单纯的娃娃来说,你是个暴君,你把她的心都砸碎了……你利用了她大部分的弱点,伤害她,要了她的命,我可不管你爱不爱听,反正这是真情实况,说了让你舒服舒服,也好让你跟你的狗腿子好好受用一番。”“再见了,先生,再见!跟你也再见了,小姐,要是再让我看到你骑着驴子走过我的草地,我就要敲下你的帽子,用脚把它踩扁!这就像你的肩膀上长有一颗脑袋一样,毫不含糊!”
这些犀利、简练、爱憎分明的语言把阴险狡诈的谋得斯通兄妹丑恶嘴脸揭露得入木三分,如对恶人审判一般读来大快人心,言语的背后,贝特西姨婆是非分明、豪气正直的一面一览无余,让读者渐生敬仰之情。

04

理性、聪慧,深谋远虑的姨婆。
贝特西姨婆在“我”逃奔向她并寻求庇护时,她毫不迟疑地接纳了“我”,并因“我”平时的表现而对“我”宠爱无比,但她并不因此忽略对“我”的教育培养,努力让“我”受到真正良好的教育和良好的待遇。为此,她亲自送“我”去当地最好的学校就读,并安排“我”寄宿在威克菲尔律师家,威克菲尔先生询问她这样做的动机,她说:“还不是要让孩子过上好日子,成个有用的人呗!”
解决好“我”的寄宿问题后,姨婆要回去了,临别时她叮嘱“我”:“无论在什么事情上,绝不可自私,绝不可虚假,绝不可残忍,你要是能免除这三种恶习,特洛,那我就能对你永远抱有希望了。”当“我”遵从姨婆的教导,非常勤奋地学习,从学校名声出众地毕业后,姨婆决计让“我”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让“我”见见世面,了解自己将来的意向,对事情学会做出比较冷静的判断,并嘱咐“我”:“我要你成为一个坚强的人,特洛——我不是说在体格方面,而是说在性格方面;你在体格方面已经很壮实了——我说的是,一个高尚、坚强的人,有自已的意志,处事果断。有决心,有品格,特洛。要有坚强的品格,除了真理,不受任人、任何事的驱使。我要你成为的,就是这样的人。”
贝特西姨婆身上有很多了不起的品格,其中之一就是为“我”“计长远”地深谋远虑。为了锻炼“我”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姨婆在破产时故意隐瞒了两千英镑财产的存在。而“我”经历短暂的沮丧后,决定“我现在要做的是,向我的姨婆表明,她过去对我的恩德,并没有白白地给了一个麻木不仁、忘恩负义的人。我现在要做的是,把我小时候所受的痛苦磨炼变成本钱,下定决心、一心一意地做好工作。”“我”在姨婆等人的支持与鼓励下,力排万难,最终迎来人生的春天。
诸多事实证明,在“我”最终成长为一名知名作家的路上,姨婆一直是“我”的精神导师。
其实,《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人物形象有很多,有名有姓的约有九十余人,他们几乎都是在大卫成长的道路上出现过甚至很长时间相伴过,但我个人觉得,贝特西·特洛伍德姨婆人物形象最全面、最深刻,对大卫成长的影响也最大。而我们也正是追随着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逐渐用从孩童到成人的眼光端详着贝特西姨婆,走近贝特西姨婆。而且,这个人物形象在故事越往纵深发展就越显得真实丰满,立体。
贝特西姨婆就如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一文中提到的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多面,但更显真实,如现实中的你我,因而更显得亲切,可爱。并且她对大卫·科波菲尔的叮咛也将引领着我们读者成长:无论在什么事情上,绝不可自私,绝不可虚假,绝不可残忍。

栏目编辑:王宏兰     文字校对:蔡兆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