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聊生则民不畏畏《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相关推荐
-
道德经自我理解(正式版1.1)
第一章: 道,可道,非恒(常)道;名,可名,非恒(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恒(常)无欲,以观其妙(眇);恒(常)有欲,以观其徼(噭).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
《道德经》“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如何理解?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道德经>"民不畏 ...
-
尊重客观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多为别人想一想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陈昌文解读<论语>: 这是四种坏心态,孔子是绝对没有的,我们普通人是经常出现的,哪四种呢? 1. 毋意. 主观臆断,对于事情 ...
-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原文] 子绝四:毋意①,毋必②,毋固③,毋我④. [注解] ①意:通"臆",主观地揣测. ②必:绝对. ③固:固执. ④我:自以为是. [译文] 孔子杜绝 ...
-
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曹操,临死前终于想起,他还是负了一个人
曹操说过一句话,叫做:"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在小说当中变成"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不过等到曹操临终之前,他还是想起来,自己有负于一个人.这个人是谁 ...
-
有话慢慢说
读<韩诗外传>第四卷·三十三 (峻岫) (原文) 客有见周公者,应之于门曰:"何以道旦也?"客曰:"在外即言外,在内即言内,入乎?将毋?"周公曰:& ...
-
庄子直言:“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噱头还是真实想法,何解?
前言: 人们对于庄子的了解大多来源于语文课本中,尤其是他和友人关于知不知道鱼快乐的问题进行的一番争论.其实在道家学说来讲,庄子是可以开山立派的一位贤人.在继承老子的思想的基础上,庄子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 ...
-
《道德经》七十二章《自爱不贵》悟读述杂【72】
《道德经》七十二章《自爱不贵》悟读述杂【72】
-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
这一章,老子告诫统治者们要自知自爱,不要压迫老百姓. 先贴下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人民不畏惧的时候,则大 ...
-
《道德经》七十二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这是老子申命篇之一.老子 ...
-
日常练字 | 小楷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而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
《道德经》七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这是老子的申命篇之三.申 ...
-
《道德经》七十九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是天道五篇之三.此章经 ...
-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二章:以道为舟天地遨游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二章(长生篇第九章) 以道为舟 天地遨游 (原第20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 ...
-
道德经详注第七十二章
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王弼注:清静无为谓之居,谦后不盈谓之生.离其清静,行其躁欲,弃其谦后,任其威权,则物扰而民僻,威不能复制民.民不能堪其威,则上下大溃矣,天诛将至.故 ...
-
道德经讲义-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惟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所谓威者,纲常名教之大,天理所最难犯者.使知慎独于衾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