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果,吃或不吃是个问题

图:程秋一

文:叁子

《易经》里确实有一些让人讨厌的地方,就是分阶层论和宿命论。虽然说客观世界确实形成了万物的秩序,但是把这种秩序观放到人的社会里,便出现了违反它自己所主张的主观能动性。有一棍子打死的嫌疑,再结合《易经》出现的时候的社会背景,它采用的叙事手法来描述的方式,让人们更多地以会意的办法去体会深刻的道理。这就不免有局限性了。

比如这一句“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强调了在硕果面前,君子和小人应该采取不同的态度。古代有阶级和出身之分,现代社会人们是平等的,谁会承认自己是“小人”?那怎么“硕果”该不该吃?所以这样的判断是失因失果的叙述。孔子的解释就要容易让人接受一些“'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民所载也,终不可用也”,这就把因果放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制度或者是集体观念上了,是不是“民”所载,就是有没有群众基础,来判断“食”不可食。

换一个角度看,其实我们从认识自我的角度看问题,那就应该是自己提醒自己群众基础的重要性,任何时候在考虑得到与付出的关系的时候,都不要忘了大得益分。

#释美集#4.34

-END-
文 | 叁子

闲汲堂 · 妙物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