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厢光启路及周边民宅

(0)

相关推荐

  • 上海十大精选|最值得Dang的马路们

    上海--这座时尚大都市,成为无数人追求的梦想.你可曾放慢脚步,细细品味上海各大特色街道? 这些色彩斑斓的街道,有的充满浓厚的历史韵味,有的洋溢着文艺气息.下面跟着小雨来看看这些独具特色的街道吧~ 多伦 ...

  • 别了,我的老城厢旧居

    每个人心中,对故里都会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会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都会有割舍不断的牵挂. --题记 上海黄浦区,一面是高楼林立的黄浦江沿岸,一面是破旧的老城厢低矮旧里.老城 ...

  • 旧城故事 | 庙会

    作者:雷保东 初五十五二十五,每月逢此农历即是孝义旧城亦称古城的赶会日子.这次回到孝义恰好赶上集会便饶有兴致的上街了.心中欲把这座小城的庙会探个究竟,过往的记忆串个明白,街巷的故事尽量收在浑身的衣襟口 ...

  • 再见!老南市!老上海700年烟火!

    上海名副其实的地理心脏 上海"0环"核心 地图上的老城厢"中华"."人民"环绕,居于上海"0环"核心. 昔日,向东远眺一 ...

  • (35)建国西路212弄亚尔培坊

    建国西路212弄亚尔培坊 (2016-06-12 15:38:46) 标签: 文化 历史 建筑 图片 杂谈 分类: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亚尔培坊位于建国西路212弄和陕西南路582弄, 陕西 ...

  • (35)襄阳南路254号襄阳公寓

    襄阳南路254号襄阳公寓 (2016-08-17 15:57:46)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杂谈图片分类: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襄阳公寓位于复兴中路永康路之间的襄阳南路254号,赉安洋行设计,现代派 ...

  • 西仓桥街

    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之初十 按原<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公布名录中的前后顺序,今天我们依次来讲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故事之十:西仓桥街. 西仓桥街: 庄家街至梭子弄(河南南 ...

  • 先棉祠街

    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之十一 按原<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公布名录中的前后顺序,今天我们依次来讲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故事之十一:先棉祠街. 先棉祠街: 西起迎勋北路,东至河 ...

  • 老城厢乔家路历史民宅

    乔家栅是驰名中外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创始于清宣统元年 (1909 年 ),其前身是永茂昌汤团店,最初的店主姓李,安徽人.由于他经营的汤团选用糯米.赤豆.鲜肉等都比较讲究,拌豆沙的玫瑰也是亲自用糖腌制的, ...

  • 老城厢望云路凝和路上民宅

    望云路北起复兴东路,南至蓬莱路.长305公尺,宽5.9-8.8公尺,片弹街路面.以原望云桥命名.属居民区. 望云路北承接三牌楼路,过复兴东路南下,过蓬莱路再接凝和路. 望云路39号 望云路艾家弄 艾家 ...

  • 老城厢丹凤路民居

    丹凤路(DanfengLu) 位于前南市区北部.北起人民路,南至方浜中路.长423米,宽2.7-9.1米,车行道宽2.2-5.5米.清宣统三年(1911年)筑南段(福佑路至方浜中路),名天官坊街.天官 ...

  • 老城厢尚文路133弄龙门邨

    尚文路133弄龙门邨位于老南市的老西门东侧,北通先棉祠街.原来是清代著名士绅李筠嘉的吾园,李为母亲请得"诰命",建一石牌坊.同治四年(1865年)道台丁日昌购地建龙门书院.民国24 ...

  • 老城厢尚文路133弄龙门邨(续)

    离开先棉祠北弄40号, 从先棉祠街进入龙门邨北门 走进弄堂,主弄有三四米宽,每排房屋之间的间距都挺大,布局整齐,显得开阔疏朗.当年,大小老板蜂拥而至,先买土地,再各自请建筑师设计.建造.因此,和其他上 ...

  • 老城厢乔家路113号梓园

    乔家路113号梓园,原名宜园,由周金然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时代为乔光烈居处,当时人称此地一带为"乔家浜"(现名"乔家路").后园归郁氏,易名为借园.富商郁氏家藏 ...

  • 老城厢乔家路133弄勤慎坊

    勤慎坊位于老城厢乔家路133弄,建于1937年,新式里弄式样,砖木二层结构,共23幢,建筑面积2755平方米.西式假三层,机红砖清水墙,洋松花式门窗,全套大卫生,大门仍保持石库门式样. 乔家路133弄 ...

  • 采风豫缘 | 老城厢路名趣考之“大境路”

    大 境 路 路 名 趣 考 昨夜天公剪鹅毛, 北风吹散遍江皋. 垆头买得双蒸酒, 同上楼头劈蟹螯. 这便是著名上海籍文人李行南笔下"沪上八景"之一的"江皋霁雪" ...

  • 老城厢孔家弄历史民宅

    老城厢孔家弄由红栏杆街至翁家弄.长268公尺,沥青混凝土路面.属居民区.开埠后,商业发展,陆路交通逐渐频繁.而河浜则渐趋淤塞,已不通舟楫,也无潮汐,进而成为发展交通的障碍.光绪末年,开始填塞浜道支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