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笔记】25║我们和童谣一起成长

《童谣笔记》第25期

我们和童谣一起成长

王达永

《童子童谣》给了我们一个编写童谣的平台,虽然“永乐之声”的童谣写得不算好,但作为边远山区的学校,我们已经很有成就感了。

首先,童谣的刊出让孩子们得到了极大的鼓励。他们拿着自己的童谣读了又读,觉得幸福满满。加上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转发投票、其他孩子羡慕的眼光,他们更是信心百倍,不仅继续创编童谣,还在自己寻找创编童谣的方法。

当第2期“永乐之声”刊出之后,我在班上评讲童谣时,冯倪晗同学站起来说:“老师,写童谣除了您讲的要押韵和有突出的主题,我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内容写好后再去考虑押什么韵,这样就简单多了。”看看我们的学生吧,一旦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也就跟着发挥出来了。不管我走在操场上还是在上下学的路上,孩子们随时都可以塞一张写着童谣的纸条给我,尽管有的孩子写的什么都不算,但起码他用心了,也值得表扬不是?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行动起来写童谣,我还把童谣做成了走廊文化,这个办法真不错,吸引了全校孩子的眼球,每节课一下课,我们班的教室外面都站满了学生,接下来就有学生到我们班“取经”来了。徐飞老师说:“王老师,我们班又来了一堆童谣。”何玉老师也说:“王老师,这是我们班的童谣,这些娃娃上瘾了哈。”

童谣,不光能激励学生,还可以传递情感!我们班冯倪晗同学写了一首童谣《亲亲》(妈妈下班,累得腰弯。心疼妈妈,亲亲脸脸。妈妈开心,笑容满面。),直接打动了家长。冯倪晗同学的妈妈读了童谣就作了精彩的点评: 亲亲宝贝,离开你是妈妈的无奈,远方看到宝贝的这些文字,我能想到你是有多想念妈妈,妈妈也爱你,宝贝,辛苦你了!只要你健康快乐成长就好,但愿……

因为这首童谣,冯倪晗同学的妈妈立刻做出了不再打工的决定,卷铺盖从遥远的广东回家照顾孩子来了。

其次,童谣的教育意义是深远的。正如“永乐之声”第2期“清明节”主题童谣赵春荣老师的点评: 老师以这样的形式来教育孩子们学会感恩祖国,感谢党,感恩祖先,真是太棒了!寓教于乐会让孩子们一生都能受益匪浅!孩子们用自己的思想写出自己的心声!老师们辛苦了!同学们也很棒!已投票支持!希望大家越写越好!

我们每月给《童子童谣》组稿的童谣,都会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让学生亲自去做,做了再写,做到让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写出来的童谣就不会是空口白话了。比如,四月正值清明节,学校就组织孩子们到永乐镇飞云庵烈士墓去扫墓:讲红军故事、致辞、默哀、献花圈,那种亲临其境的庄重严肃,不仅让孩子们写“清明”主题的童谣内容充实,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实践创作的过程中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实实在在的。还有第3期“劳动”主题童谣,我要求孩子们做什么事就写什么事,并且要传照片来证明是不是确实做了。黄雨婷同学弯腰舀米的照片《煮饭》(一碗米,放盆里,小小手儿洗一洗。洗净放到锅里煮一煮,米饭香香真好吃。)冯琳怡同学拿起扫把扫地的照片《扫地》(放学回到家,地上很腌臜。拿起小扫把,刷刷扫几下。垃圾不见了,地板笑哈哈。)你看,这些童谣是不是有点接地气了,同时,孩子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热爱劳动的教育哟。

我们学校近期开展了:“童心向党,我向党旗敬个礼”主题队日活动、“童心向党,唱支红歌给党听” 主题队日活动、“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我的未来不是梦”“红色传承,艺塑成长”活动,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孩子们通过写红色童谣来表达对祖国、对共产党的热爱,从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第三,童谣让我们进步。在组稿第一期“永乐之声”的时候,王宗伦老师问我:“每个月都组织10首哦,有难度吗?其他老师也发动起来哦。”我说:“好的,没问题,只是写得不好。”王老师鼓励我:按圣野老师的说法:“尊重孩子们的创作性劳动,有半句好的,我就肯定他半句,有一句好的,我就肯定他一句,这样他的积极性就起来了。”也是秉持着这一个理念,我们学校的老师都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写的每一首童谣。每期童谣刊出后,我们都会坐在一起研读专家和读者的点评,交流心得体会,改进教学方法。我们读了第3期王宗伦老师的点评,大家都表示受益匪浅,尤其是在孩子们的童谣“硬往主题上靠”这一点上非常有同感,我觉得不光是孩子们是这样,我写的时候也是这样,真脱不了俗,以后一定改正,千万别再把孩子们往“阴沟”里带了。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会和童谣一起成长,带着孩子们在童谣创作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永乐小学教研记录剪影

《童子童谣》编辑组的回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