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袁隆平!追悼会时间确定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据悉,袁隆平追悼会

将于24日上午举行

殡仪馆今天不安排接待群众悼念

记者22日晚上从袁隆平院士家属处获悉,

根据袁隆平院士丧事从简的遗愿

和当前疫情防控形势,

23日长沙明阳山殡仪馆

不安排接待群众前来悼念。

5月22日下午,长沙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布置现场

5月22日下午6时许,袁隆平的太太邓女士离开明阳山殡仪馆。

“非常感谢大家对袁隆平院士的哀悼

和对家属的慰问。”

袁隆平院士家属说。

5月22日中午13时7分,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的消息传到家乡江西九江德安县,家乡人民悲痛万分,自发前往袁隆平院士雕像前敬献鲜花,沉痛哀悼。

在隆平大道稻田广场隆平塑像前,市民自发献花悼念

在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隆平科普馆,当地党员干部和参观者在隆平铜像前献花悼念

袁隆平祖籍江西

他曾回到家乡九江德安

受到百姓们的热烈欢迎

袁隆平是江西九江德安县人,抗日战争爆发前曾在德安故居生活,祖父袁盛鉴就葬在德安城郊万家山。2004年9月,应家乡县委县政府邀请,阔别故乡多年的隆平院士回到德安,全县人民夹道欢迎,场面热烈空前。2015年和2016年,袁隆平接连两次来到家乡,为省级隆平科普教育基地揭牌,为新建的隆平学校颁发奖学金,为超级稻基地测产。

德安县处处体现着隆平元素

袁隆平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把德安列为高产杂交水稻种植推广示范基地,把Y两优2号、超优1000等新研制的超级稻品种放在德安试种,每年都要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德安实地指导。经过十多年的尝试和探索,德安的超级稻亩产已经接近1000公斤。袁隆平在德安设立了隆平教育奖学金,并亲笔为德安一中、二中、三中、隆平学校等多所学校题写校名。隆平广场、隆平公园、稻田广场、隆平大道,德安县处处体现着隆平元素。

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

因粮食短缺开始水稻育种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

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

袁隆平最初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

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

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青年袁隆平

1961年7月的一天

袁隆平发现一株稻株籽粒多达230粒

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

水稻亩产会上千斤

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

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

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

然而袁隆平经过在试验田不断选种

在1964年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此后,他耗时9年

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

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从1976年到1987年

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

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

“谁来养活中国”

他给出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上世纪90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

“谁来养活中国” 的疑问

在此背景下

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

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

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

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

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相继完成

袁隆平团队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

对这一世纪问题

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袁隆平院士将毕生精力

用在了水稻育种事业上

“大家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

当记者问他

会不会害怕那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他坚定回答,“不可能了”!

在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

他说

“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

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

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

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曾经历过粮食短缺的痛苦

袁隆平这一代人

对于粮食格外珍爱

2013年,袁隆平接受采访时说的一番话

给无数人敲响了警钟

“我们辛辛苦苦地钻研来提高水稻产量

每亩提高10斤、5斤都是很难的

提高了单产之后呢,又浪费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浪费不但可耻,更是犯罪”

珍惜粮食

也是袁隆平对学生的要求

他曾表示

自己挑研究生有一个条件

不下田就不带

只有亲身下过田

体会过“锄禾日当午”艰辛的人

才会对“粒粒皆辛苦”有深刻体会

袁隆平的梦想

“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

临近90岁时

袁隆平仍每天去试验田“打卡”

他说要再完成两个目标

才能放心退休

第一要做到杂交水稻大面积示范亩产1200公斤

第二是耐盐碱的海水稻培育

将沧海变为桑田

他一直在朝着这两个目标不断努力

袁隆平曾多次畅谈他的两个梦想

除了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之外

还有另外一个“禾下乘凉梦”

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

长得比高粱还高

穗子有扫帚那么大

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

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年轻人去奋斗去贡献

会有回报”

袁隆平曾寄语

正在追求梦想的年轻人

他表示

年轻人要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

不要被不好的现象所影响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

而是实现你的理想去奋斗

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

会有回报的”

他是一个属于土地的人

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

他的逝世

让无数热爱他的人万分悲痛

但他的精神、他的事业、他的遗志

有无数拼搏的中国人

去继承、去发扬、去光大

从泥土里来

到白云中去

国士无双

袁老走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