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康熙五彩遇见柿右卫门

它们,源自火与土,制造于一座仿佛在燃烧的城市。它们,堪称一件件全球化商品,掠过沙漠与海洋,掠过马六甲,掠过喜马拉雅。它们,被视为财富的象征,激发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神话。它们,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也是中国的代名词。它们就是——中国外销瓷。

我国制造陶器的历史颇为悠久,但高温瓷直到唐代才真正诞生。源于唐帝国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也使得瓷器在唐代正式成为一种价格高昂的外销商品。晚唐、五代一直到宋朝初期也成为了中国瓷器外销的第一个高峰期。

直到唐末以前的中国瓷器一直是由陆路也就路上丝绸之路运往国外的,但因为唐末藩镇割据,路上丝绸之路动荡不安,而掌握东南沿海大部分优良港口的东南各节度使名义上还拥立中央,所以为了减少内陆运输的风险和成本,瓷器的外销开始转为依靠海路运输。

中国陶瓷运往世界各地后,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中国瓷器外销自唐代以来,各国陶瓷工匠竞相仿制,并生产出各具民族风格的陶瓷制品,从而推动了世界陶瓷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康熙五彩

明清时期,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瓷器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永乐、宣德时期,郑和七下西洋,进一步促进了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外销瓷不但大量输出到亚洲、非洲各国,而且自明代晚期开始倾销欧洲诸国。

中国古代瓷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瓷器到成熟的青瓷,又由青瓷发展到北朝白瓷,而后再由白瓷发展到彩瓷将近二千年的历程。其中白瓷到彩瓷的转变,是明清时期实现的。明清时期彩瓷的发展和盛行,使中国古代陶瓷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五彩瓷器源于宋、金、元时期的釉上红、绿、黄彩瓷,明洪武朝景德镇已烧制青白釉红绿彩瓷;到宣德朝时官窑已有成熟五彩瓷出现并成为朝廷赏赉品,惟釉上蓝彩尚未配烧成功,以釉下青花代之;明成化时出现斗彩,取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争奇斗艳之意;明弘治、正德时,民窑五彩瓷中有以低温孔雀蓝釉代替青花表现蓝色,终因色泽不正,高档产品中蓝色仍用釉下青花。

入清以后,顺治一朝至康熙早期,五彩器中蓝色仍以釉下青花表现,这一特征也是判断五彩器时代的重要根据。中国彩瓷的许多辉煌,大都是在康熙朝取得,或在康熙时期奠定了基础。大约进入康熙朝中期后,釉上低温蓝彩才创烧出来,使五彩器成为完全的低温彩品种。相对于后来的粉彩、珐琅彩、浅绛彩及民国新粉彩等品种,五彩曾被坊间称作“古彩”。又因为五彩彩料在烧烤后色彩较为浓重且玻璃质感强,故又被称为“硬彩”。

康熙五彩冠绝天下,可谓正逢其时,康熙帝为维护政权的长治久安,注重学习和采纳汉文化;在此基础上,明末繁荣发展的版画深刻影响了康熙瓷的装饰选题。当时十分有名的版画中心有金陵,杭州、徽州和苏州等地,而景德镇正处于与徽州交界处,近邻金陵、苏杭,绝好的地理位置为版画与陶瓷的结合提供了便利。

五彩的色彩明净晶莹,色调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线条刚劲有力,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风格。五彩所描绘的对象甚多常见的有人物、山水、龙凤、鸳鸯、松柏、灵芝、花草等。古彩瓷在历次世界性的博览会上,受到广泛的称赞。

五彩瓷,由于原料提纯度高,色彩鲜艳,光泽及透明度高于前朝,加上康熙时期锐意进取,不断有创新,遂把五彩瓷的辉煌推向极致,故终清代一朝,未有超越者。

瓷器显示国力民力并非耸人听闻,世界就是通过瓷器认识中国的。因为这泥做火烧的瓷器,在窑火中不能差一口气,能烧造出质如白玉般的瓷器,靠的是科学,反映的是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段辉煌的历史,自元代至清乾隆,整整有500年。嘉庆之后,别具一格的瓷器很少再现。

追逐和痴迷

按照中国史料记载,宋朝时,曾有少量瓷器通过阿拉伯商人辗转抵达欧洲。不过,按照欧洲人的传说,欧洲大陆第一件瓷器,是旅行家马可·波罗13世纪末泛海跋涉从中国带回欧洲。

这件瓷器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瓶,掩埋在绸缎、香料等东方奇珍异宝之中。马可·波罗把这个瓷瓶称作“波切拉纳”,它在意大利语中与一种白色贝壳发音相近,原因是两者同样光洁、白皙。这个词还可以夸赞女人美白的肤色,用来给瓷瓶命名,可见欧洲人对瓷器的欣赏与渴求。

这种痴迷不只源于“物以稀为贵”的心理,欧洲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国瓷器的通透质感,在工艺上难以仿制。另外,瓷器在进入欧洲之前,欧洲人使用的陶器渗水率较高,储存食物容易变质,而瓷器渗水率大大降低,食物水分不会渗入容器中,更加卫生洁净。

当海上丝绸之路与西方大航海线路巧妙接驳后,瓷器的环球商路形成了。中国瓷器从漳州、泉州、广州等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出发,源源不断地输往威尼斯、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哥德堡、汉堡等欧洲港口。

西班牙、葡萄牙是中国瓷器“批发商”的欧洲先驱。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等西葡航海家探索出新航线,绕过了阿拉伯人,开启大航海时代。凭借航海优势,两国率先开启从中国大批量购买瓷器。1522年,葡萄牙王室不惜以行政手段插手市场,规定从东印度归来的商船,货物的三分之一必须是瓷器。

日本伊万里窑

日本与中国沿海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交往频繁,从日本陶瓷的发展历史上看,几乎每一步的发展都受到中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7世纪末,中国朝代更替,国内不稳,景德镇产量锐减,再加上康熙海禁的政令颁布,瓷器无法出口,无法满足出口需要,日本之前一直依赖进口中国瓷器,荷兰人也需要倒卖中国瓷器去欧洲,日本就趁机研究自己烧制,从朝鲜抓工匠,跟中国学技术。终于在17纪在有田地区烧出了自己的瓷器,此后就大量仿制中国瓷器,效仿景德镇的瓷器出口,然后也生产一部分供给日本国内。因为都是从伊万里港出口,所以被叫做伊万里瓷器。

伊万里瓷器作为日本最著名的外销瓷器,与“中国伊万里”瓷在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相互借鉴、相互竞争,是大航海时代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

柿右卫门

17世纪晚期,荷兰东印度公司首先把柿右卫门瓷引入欧洲,它以五彩缤纷的视觉优势,很快广受欢迎,日本外销瓷进入了辉煌的时代。

五彩瓷器,是我国明代彩瓷中的名品,五彩瓷器开始于明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得到了大发展。五彩瓷器可分“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其中“青花五彩”是运用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相结合的一种技法。这种技法在十七世纪,可谓世界级的“尖端技术”,那么这种技术是如何传到日本的呢?

产生于十三世纪中国的赤绘技术,传至日本大约经历了四百年的岁月。而日本人为了学习兴盛于明代的彩绘技术,也用了数十年的时光。以出自柿右卫门之手样式的彩绘瓷器之优美出类拔萃。毫无疑问,酒井田一门是重要的人物。

父子俩借鉴中国五彩瓷技法,通过贸易商从中国进口彩绘原料,付出两代人近三十年心血,终于在喜三右卫门48岁时成功烧制出绚丽多彩的赤绘瓷。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喜三右卫门用自己烧制的上等瓷器,盛放柿子献给藩王,藩王赐给他“柿右卫门”这个名字。

传说酒井田喜三右卫门20岁时,看到自家门前柿树在落日下呈现的色调非常激动,遂开始苦心研发,历三十年终于正保年间(1644~47)成功在瓷器上烧出了成熟柿子的深红色,成为发明”赤绘”的名人,这也是被天皇赐名为“柿右卫门”的来历。

柿右卫门也成为日本赤绘瓷的代名词。柿右卫门瓷被视为国宝,至今已有15代了。柿右卫门瓷以奶白色为地,用红绿黄蓝等色彩描绘花鸟、人物、山水等,同日本画界狩猎派--日本著名宗族画派,雄踞日本画坛两百余年--的屏风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日本伊万里瓷器同样模仿中国的五彩,但由于瓷土本身质量不够洁白,所以日本的五彩瓷的底子发黄,而这也成了日本瓷器的“乳白”特色。其中以“柿右卫门样式”为代表。渐渐地在仿制景德镇风格的同时,慢慢有了自己的风格,就是那种红蓝金彩,金彩的大量运用于中国风格迥异,叫做“金襕手”。

康熙22年开放海禁,中国渐渐稳定,荷兰东印度公司又开始从中国进口瓷器了,欧洲人有喜欢日本风格的,就拿着图样让中国景德镇加工。结果中国景德镇照着伊万里风格做出来的瓷器,无论是胎质,釉色,画工……样样都超过日本本土的伊万里瓷器,欧洲的订单就又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而且此后中国又发明了粉彩等新品种,样式翻新,质量上乘,欧洲对中国瓷器的需求量更大了,也就不要日本样式的了,日本的伊万里瓷器从此没落了……

它们,源自火与土,制造于一座仿佛在燃烧的城市。它们,堪称一件件全球化商品,掠过沙漠与海洋,掠过马六甲,掠过喜马拉雅。它们,被视为财富的象征,激发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神话。它们,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也是中国的代名词。它们就是——中国外销瓷。

我国制造陶器的历史颇为悠久,但高温瓷直到唐代才真正诞生。源于唐帝国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也使得瓷器在唐代正式成为一种价格高昂的外销商品。晚唐、五代一直到宋朝初期也成为了中国瓷器外销的第一个高峰期。

直到唐末以前的中国瓷器一直是由陆路也就路上丝绸之路运往国外的,但因为唐末藩镇割据,路上丝绸之路动荡不安,而掌握东南沿海大部分优良港口的东南各节度使名义上还拥立中央,所以为了减少内陆运输的风险和成本,瓷器的外销开始转为依靠海路运输。

中国陶瓷运往世界各地后,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中国瓷器外销自唐代以来,各国陶瓷工匠竞相仿制,并生产出各具民族风格的陶瓷制品,从而推动了世界陶瓷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康熙五彩

明清时期,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瓷器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永乐、宣德时期,郑和七下西洋,进一步促进了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外销瓷不但大量输出到亚洲、非洲各国,而且自明代晚期开始倾销欧洲诸国。

中国古代瓷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瓷器到成熟的青瓷,又由青瓷发展到北朝白瓷,而后再由白瓷发展到彩瓷将近二千年的历程。其中白瓷到彩瓷的转变,是明清时期实现的。明清时期彩瓷的发展和盛行,使中国古代陶瓷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五彩瓷器源于宋、金、元时期的釉上红、绿、黄彩瓷,明洪武朝景德镇已烧制青白釉红绿彩瓷;到宣德朝时官窑已有成熟五彩瓷出现并成为朝廷赏赉品,惟釉上蓝彩尚未配烧成功,以釉下青花代之;明成化时出现斗彩,取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争奇斗艳之意;明弘治、正德时,民窑五彩瓷中有以低温孔雀蓝釉代替青花表现蓝色,终因色泽不正,高档产品中蓝色仍用釉下青花。

入清以后,顺治一朝至康熙早期,五彩器中蓝色仍以釉下青花表现,这一特征也是判断五彩器时代的重要根据。中国彩瓷的许多辉煌,大都是在康熙朝取得,或在康熙时期奠定了基础。大约进入康熙朝中期后,釉上低温蓝彩才创烧出来,使五彩器成为完全的低温彩品种。相对于后来的粉彩、珐琅彩、浅绛彩及民国新粉彩等品种,五彩曾被坊间称作“古彩”。又因为五彩彩料在烧烤后色彩较为浓重且玻璃质感强,故又被称为“硬彩”。

康熙五彩冠绝天下,可谓正逢其时,康熙帝为维护政权的长治久安,注重学习和采纳汉文化;在此基础上,明末繁荣发展的版画深刻影响了康熙瓷的装饰选题。当时十分有名的版画中心有金陵,杭州、徽州和苏州等地,而景德镇正处于与徽州交界处,近邻金陵、苏杭,绝好的地理位置为版画与陶瓷的结合提供了便利。

五彩的色彩明净晶莹,色调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线条刚劲有力,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风格。五彩所描绘的对象甚多常见的有人物、山水、龙凤、鸳鸯、松柏、灵芝、花草等。古彩瓷在历次世界性的博览会上,受到广泛的称赞。

五彩瓷,由于原料提纯度高,色彩鲜艳,光泽及透明度高于前朝,加上康熙时期锐意进取,不断有创新,遂把五彩瓷的辉煌推向极致,故终清代一朝,未有超越者。

瓷器显示国力民力并非耸人听闻,世界就是通过瓷器认识中国的。因为这泥做火烧的瓷器,在窑火中不能差一口气,能烧造出质如白玉般的瓷器,靠的是科学,反映的是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段辉煌的历史,自元代至清乾隆,整整有500年。嘉庆之后,别具一格的瓷器很少再现。

追逐和痴迷

按照中国史料记载,宋朝时,曾有少量瓷器通过阿拉伯商人辗转抵达欧洲。不过,按照欧洲人的传说,欧洲大陆第一件瓷器,是旅行家马可·波罗13世纪末泛海跋涉从中国带回欧洲。

这件瓷器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瓶,掩埋在绸缎、香料等东方奇珍异宝之中。马可·波罗把这个瓷瓶称作“波切拉纳”,它在意大利语中与一种白色贝壳发音相近,原因是两者同样光洁、白皙。这个词还可以夸赞女人美白的肤色,用来给瓷瓶命名,可见欧洲人对瓷器的欣赏与渴求。

这种痴迷不只源于“物以稀为贵”的心理,欧洲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国瓷器的通透质感,在工艺上难以仿制。另外,瓷器在进入欧洲之前,欧洲人使用的陶器渗水率较高,储存食物容易变质,而瓷器渗水率大大降低,食物水分不会渗入容器中,更加卫生洁净。

当海上丝绸之路与西方大航海线路巧妙接驳后,瓷器的环球商路形成了。中国瓷器从漳州、泉州、广州等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出发,源源不断地输往威尼斯、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哥德堡、汉堡等欧洲港口。

西班牙、葡萄牙是中国瓷器“批发商”的欧洲先驱。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等西葡航海家探索出新航线,绕过了阿拉伯人,开启大航海时代。凭借航海优势,两国率先开启从中国大批量购买瓷器。1522年,葡萄牙王室不惜以行政手段插手市场,规定从东印度归来的商船,货物的三分之一必须是瓷器。

日本伊万里窑

日本与中国沿海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交往频繁,从日本陶瓷的发展历史上看,几乎每一步的发展都受到中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7世纪末,中国朝代更替,国内不稳,景德镇产量锐减,再加上康熙海禁的政令颁布,瓷器无法出口,无法满足出口需要,日本之前一直依赖进口中国瓷器,荷兰人也需要倒卖中国瓷器去欧洲,日本就趁机研究自己烧制,从朝鲜抓工匠,跟中国学技术。终于在17纪在有田地区烧出了自己的瓷器,此后就大量仿制中国瓷器,效仿景德镇的瓷器出口,然后也生产一部分供给日本国内。因为都是从伊万里港出口,所以被叫做伊万里瓷器。

伊万里瓷器作为日本最著名的外销瓷器,与“中国伊万里”瓷在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相互借鉴、相互竞争,是大航海时代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

柿右卫门

17世纪晚期,荷兰东印度公司首先把柿右卫门瓷引入欧洲,它以五彩缤纷的视觉优势,很快广受欢迎,日本外销瓷进入了辉煌的时代。

五彩瓷器,是我国明代彩瓷中的名品,五彩瓷器开始于明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得到了大发展。五彩瓷器可分“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其中“青花五彩”是运用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相结合的一种技法。这种技法在十七世纪,可谓世界级的“尖端技术”,那么这种技术是如何传到日本的呢?

产生于十三世纪中国的赤绘技术,传至日本大约经历了四百年的岁月。而日本人为了学习兴盛于明代的彩绘技术,也用了数十年的时光。以出自柿右卫门之手样式的彩绘瓷器之优美出类拔萃。毫无疑问,酒井田一门是重要的人物。

父子俩借鉴中国五彩瓷技法,通过贸易商从中国进口彩绘原料,付出两代人近三十年心血,终于在喜三右卫门48岁时成功烧制出绚丽多彩的赤绘瓷。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喜三右卫门用自己烧制的上等瓷器,盛放柿子献给藩王,藩王赐给他“柿右卫门”这个名字。

传说酒井田喜三右卫门20岁时,看到自家门前柿树在落日下呈现的色调非常激动,遂开始苦心研发,历三十年终于正保年间(1644~47)成功在瓷器上烧出了成熟柿子的深红色,成为发明”赤绘”的名人,这也是被天皇赐名为“柿右卫门”的来历。

柿右卫门也成为日本赤绘瓷的代名词。柿右卫门瓷被视为国宝,至今已有15代了。柿右卫门瓷以奶白色为地,用红绿黄蓝等色彩描绘花鸟、人物、山水等,同日本画界狩猎派--日本著名宗族画派,雄踞日本画坛两百余年--的屏风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日本伊万里瓷器同样模仿中国的五彩,但由于瓷土本身质量不够洁白,所以日本的五彩瓷的底子发黄,而这也成了日本瓷器的“乳白”特色。其中以“柿右卫门样式”为代表。渐渐地在仿制景德镇风格的同时,慢慢有了自己的风格,就是那种红蓝金彩,金彩的大量运用于中国风格迥异,叫做“金襕手”。

康熙22年开放海禁,中国渐渐稳定,荷兰东印度公司又开始从中国进口瓷器了,欧洲人有喜欢日本风格的,就拿着图样让中国景德镇加工。结果中国景德镇照着伊万里风格做出来的瓷器,无论是胎质,釉色,画工……样样都超过日本本土的伊万里瓷器,欧洲的订单就又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而且此后中国又发明了粉彩等新品种,样式翻新,质量上乘,欧洲对中国瓷器的需求量更大了,也就不要日本样式的了,日本的伊万里瓷器从此没落了……

(0)

相关推荐

  • 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还在傻傻分不清?一文读懂

    中国的瓷器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彩瓷特别是官窑彩瓷价格上升较快,引来大批藏友的关注,但是随着收藏品的增多,疑惑也越来越多.很多的藏友可能都听说过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其实这些都属于彩瓷范畴,彩瓷是 ...

  • 明清时期的斗彩瓷器和青花五彩瓷有哪些区别

    明清斗彩器源于青花五彩,不少专家认为青花五彩是一种广义上的斗彩,但从严格意义上说斗彩不同于青花五彩.青花五彩中的青花是用作五彩中之蓝彩,和其他彩色的作用一样,而斗彩中的青花只是用来绘制纹饰的底纹或边线 ...

  • 有田烧 酒井田柿右卫门 底款介绍

    早期的底款 江户时期的器物基本看不到所以就不说了 明治时期禁止生产奢侈品 九代到十一代大部分出产的都是日用器 并且还有一部分使用"隐銘" 这个时期的器物少见不说 而且也没有什么购买 ...

  • 瓷器之洵美:有田烧(一)柿右卫门

    平民关白丰臣秀吉在晚年统一日本之后,其野心急剧膨胀,于1592年至1598年发动了文禄庆长之役(万历朝鲜战争),长达七年的战争,日本基本上没有取得什么战利品.要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将大批的朝鲜陶工作为战 ...

  • 大英博物馆:柿右卫门瓷象

    这两个瓷象非常精致,是日本瓷器的做工.形体设计是印度象,而且是白象.身上斑斓的花纹,很有印度装饰风格. 大英博物馆这件展品的解说中没有提这件瓷器的年代.据理解应该是1650年左右从日本出口到欧洲的货品 ...

  • 康熙五彩人物纹饰的特征

    五彩描绘始于宣德,盛于成化,嘉靖.万历以"大明五彩"独树一帜,而到了清代康熙时期,则发展成更为完美的釉上五彩,是景德镇划时代的瓷艺奇葩. 康熙早期的人物形象,主体突出,顶天立地,笔 ...

  • 康熙五彩瓷器真品图片及鉴定方法

    清代康熙时五彩瓷器的简称.当时五彩的发展有了重大突破,发明了釉上蓝彩以取代明代所用的釉下青花,并将黑彩也用在釉上装饰,成为一种纯粹用釉上彩料绘制的彩瓷.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参见& ...

  • 收藏大热门康熙五彩,鉴定看这四点!

    在瓷器的收藏过程中,康熙五彩鼎鼎大名,很多时候被仿造,甚至在清晚期就有人开始仿造康熙五彩.有些人甚至说康熙时期的五彩瓷器,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因为明代五彩,如不使用釉下青花,实际上就是釉上红彩.绿 ...

  • 瓷苑一枝古艳的奇葩:令人着迷的康熙五彩!

    景德镇釉上五彩是从元明的红绿彩和"大明五彩"发展而成的.清康熙年间五彩与青花成为两大主流品种.五彩题材广泛,构图新颖,形象概括,用笔洗炼,线条刚劲,色彩明艳,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风味 ...

  • 【品鉴-馆藏】北京故宫藏——清康熙五彩三多纹梅瓶

    高21.0cm,口径2.5cm,底径6.7cm 梅瓶唇口,短束颈,丰肩,鼓腹,腹以下渐敛,底外撇,为二层台阶式,无釉.底心出脐,脐内署青花楷书"嘉靖年制"四字仿款.瓶外壁分三层以五 ...

  • 一真一假说瓷器(76-清康熙五彩罐)

    真正的藏家是由眼力.藏品.知识三点作支撑! 关注<宋元瓷器>,为你打开收藏的天空:本平台向你提供如下内容: 发文1:看帖笔记,老窑瓷器系列知识普及. 发文2:一真一假说瓷器. 发文3: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