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迹】垂杨观礼处:印证丧礼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被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因为那时周王室已经衰微,周礼也渐渐不被人尊崇,诸侯之间相互征战,社会秩序混乱。面对此况,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念,他所要复之礼指的就是周礼。

孔子为什么不推崇比周礼更早的商礼或者夏礼呢?这乃是因为周礼与前两代的礼比起来,更为完善。当年周朝灭掉商朝后,周公在殷礼的基础之上创造出了周礼,钱穆在《周公与中国文化》中说:“今论周公在史上之主要活动,及其对传统文化之主要贡献,则厥为其制礼作乐之一端。”《礼记》中有《乐记》,故乐乃礼之一部分,周公制定和推行的礼乐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所以钱穆认为:“若论人物个性之在历史活动中,明显居于主动地位,而此等历史,又确可视为信史者,就中国古史言,其人其事,皆当自周公始。”

驶入垂杨村

这段话讲述的是周公在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周公制定的周礼为什么那么有价值呢?李泽厚在《寻求中国现代性之路》中写道:“其特征确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宗法制的习惯统治法规(‘仪制’)。”

因此,周礼乃是孔子所能看到的最为完备的礼仪,并且他十分了解周礼是如何衍化而成者。《论语·为政》中载: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窄窄的小巷

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制能够提前预知吗?孔子说:商代承袭夏代的礼制,夏礼中废除和增加的内容通过商礼可以了解到,周代继承的是商代的礼制,同样商礼中废除和增加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周礼了解到。以此类推,今后若继承周代的礼制,即使过一百代,也同样能够预知当时的状况。

在孔子看来,夏商周三代的礼制是在继承和修订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的,因此说,在他那个时代,周礼是最为完备的。孔子是鲁国人,而鲁国乃是周朝的属国,当年周公旦长子伯禽初次封到鲁国时,就开始推行周礼。故而鲁国乃是传承周礼最完备的国家,《太平御览》载:“晋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为此,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著名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猜测这里是垂杨书院旧址

孔子在幼年之时,就对周礼十分感兴趣,《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他渐渐长大之后,对于社会秩序的混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使得他更加强调礼的重要性。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诸侯、卿大夫中很多人僭越礼制,周天子式微,无法制止诸侯们的僭越行为。而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当时的社会已是君不君臣不臣的状况。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

没有找到季札长子墓

孔子感慨道: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是由天子来作决定;天下无道时,这两件重要的事情则下移到由诸侯来作决定了。但是由诸侯来作这样的决定,过不了十代就会垮台的,如果由大夫来作决定,很少有经过五代不垮台的,由陪臣来掌握国家政权,很少有三代不垮台的。如果天下有道的话,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而老百姓也就不会整天讨论国家大事。

在孔子看来,如果要使社会安定祥和,就不因发生这种僭越礼制的行为。应该把最重要事情的决定权归还于天子,只有这样才是有道的社会。如果能达到这个理想,那首先要恢复周代的礼制,而这正是他强调复周礼的原因所在。

村名

虽然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少有人坚持周礼,但那时并没有完全断绝,为此,孔子特别在意重要人物按照周礼来做事。鲁昭公二十七年,因为一件事,得以让孔子观看到了周礼中的丧礼。

这一年,季札从齐国返回吴地时,他的长子去世了,季札决定就在去世地安葬其子。孔子早就听闻过季札的大名,于是他就带着弟子们前去观礼。此事记载于《礼记·檀弓下》:

延陵季子适齐,于其反也,其长子死,葬于嬴博之间。孔子曰:“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往而观其葬焉。其坎深不至于泉,其敛以时服。既葬而封,广轮掩坎,其高可隐也。既封,左袒,右还其封且号者三,曰:“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而遂行。孔子曰:“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

布告栏

延陵季子就是季札,他是吴王的第四子,因其是诸子中最具才干的一位,吴王想让他继承王位,三个兄长也同意这一点,但季札坚决不接受。后来又发生了一系列问题,在此过程中,季札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为了避免父子、兄弟残杀,他“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公羊传》)为此,他被称为延陵季子。

孔子听说季札的长子要葬在嬴、博之间,他跟弟子说,季札乃是吴国讲求周礼的人,我们应当前去观看他如何按照周礼的规定来葬其子。

孔子观察得很仔细,他看到季札葬子时所挖的地穴并不深,因为穴内没有泉水涌上来。季札长子入葬时身上也没有穿着华丽的服装,其仅穿当时时节的衣服,当埋葬时,仅是把地穴边上的土填了回来,其所填之土刚刚把墓穴掩盖起来,而其高度可以用手来凭靠。墓穴封好之后,季札袒露着左肩,围着墓转了三圈,哀嚎三声,他说人的肉体终究有一天会回归大地,这就是人的命,但人的灵魂并不会因此而消失。仪式举行完毕后,季札又继续着他的行程。孔子看完后感慨说:延陵季子的做法,完全符合周礼的规定啊。

难以正面拍摄文保牌

可见孔子对周礼中的丧礼十分稔熟,他此次前来的目的,就是要看看周礼中的丧礼是如何具体操作的。通过这样的观摩,以此来印证历史资料所载。

因为这件事记载在《礼记》中,故后世对孔子观礼处最为重视,此观礼处处在季札长子墓旁,对于此墓的位置,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

奉高县,汉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泰山之祀。泰山郡治也。县北有吴季札子墓,在汶水南曲中。季札之聘上国也,丧子于赢、博之问,即此外也。《从征记》曰:赢县西六十里,有季札儿冢,冢圆,其高可隐也。前有石铭一所,汉末奉高令所立。无所述叙,标志而已。自昔恒蠲民户洒扫之,今不能。然碑石糜碎,靡有遗矣,惟故趺存焉。

一块窄长之地

但是,此墓在明代中期被水所淹,嘉靖版《莱芜县志》载:“延陵季子长子墓,在县北三十里。吴季札使齐,其子死,葬于赢、博之间,即此。前有碑可考,近年间为水所没。”

当时的莱芜县令陈甘雨经过调查考证,得以确认季札长子墓处在口镇垂杨村,他找到之后在此立了“使齐伤感碑”。

对面街景

明代隆庆年间,知县傅国璧在垂杨村建立了垂杨书院,他于此立有孔子观礼碑和孔子观礼处碑。而今这些原碑不知去了哪里,但傅国璧所撰观礼碑原文见载于《莱芜县志》中。傅国璧在此碑文中首先写道:“天下不可一日无礼,犹不可一日无孔子,夫孔子者,礼之宗也。口何有于观入太庙,每事问,观礼问札皆礼也。季札,吴之文人而习礼者。”

石敢当的位置这么高

傅国璧认为孔子是礼之宗主,而吴国的季札乃是习礼之人,正因这个原因,孔子前来此地观礼。接下来,该文中引用了《礼记·檀弓》中的那段话,之后又写道他是如何找到和建设观礼处的:“仿古礼者记之,断碑古迹填没水涯,年纪无考。余近搜莱志,访耆硕,得兹地隶邑西北三十里许集名吐子口,则知为延陵季子葬子之地。吾孔子于斯焉观之,叹曰:延陵季子之于礼,其合矣乎!孟止有亭,安仙有寺,贤哲芳迹,犹托以不朽。矧吾孔子于昭之神,配天参地,灵泽畅溢,实系后思。乃即其所观之地,捐俸旁易,接旧申明亭址新构堂三间,东西房各三间,厨、井、磨各一。其所门匾‘垂杨书院’四字,外树‘孔子观礼处’五字石碑,周围垣以砖甓。”

外有护栏

因为季札长子墓没于水中,相应的刻石也难以觅得,傅国璧先是从《莱芜县志》上搜集史料,之后又找当地的饱学之士进行印证,终于找到了季札长子葬地,由此也就确定出了孔子观礼之处。在傅国璧看来,这处遗迹太重要了,于是他就捐出一笔钱把处在观礼处的寺观移走,而后新建了三间房及其他设施,院内就是垂杨书院,院外立有孔子观礼处碑。落成之日,上千人前来观摩,傅国璧十分高兴,于是他特地写下此文来记录这件盛事。

后有影壁

对于该墓后来的情况,宋继荣在《孔子观礼处遗址》一文中写道:“6季札子长子墓位于村西南的高台地上,西临莱明路,西南隔路为港里村,南临港里河,黄沙土地。原此地北、西两面有乌江泉水,形成大池塘(百姓叫乌江),南汇入港里河。塘北是春秋时齐国至鲁国之间的大道,村中和塘两岸生长着较多的杨柳树,风景十分秀丽。墓封土原高约6米,下方上圆,周有大柏树林。1967年,村民将封土运到南边的港里河岸边造子地。在距地表几米深的地方,挖到了墓道。据目击者回忆,墓呈甲字形,南为墓室,北为墓道。墓有前后两室,每间东西长约3.5米,宽约2.5米,深约4米。墓壁用砖砌成,顶发碹,底铺大方砖。墓室地板上存着较厚的淤泥,没有发现任何随葬品。墓道高约2.8米,宽约0.6米,长约10米。墓道和墓室保存基本完好,后用土掩埋。墓砖有四出头纹,应该是汉代重修墓。”

唯一一块古碑

不知道此文撰于何时,亦不知该墓是否还有痕迹在,但我却查得垂杨村确实有孔子观礼处碑,于是在2020年12月14日在刘玉林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前往此处探看该遗址。此程由李洪武开车,我们先驶入山区,探看了青羊关,而后转到山的另一侧一路下行,驶入一片平原地带时看到了垂杨村。

刚驶入该村的一条小街,在街边就看到了这处遗址。没费任何周折找到目的地,出门在外节约了不少时间,令我心中颇为惊喜,只是文保牌前仅贴着一辆车,我们三个试了试也没推动此车,只能侧着拍摄文保牌。刘玉林则到后方去探看,他转了一圈,回来告诉我说垂杨书院没有复建,也没有找到季札长子之墓。

流芳百代

侧观

而今的观礼处大概占地一百余平米,沿着小街辟出了一块窄长条,正中立着孔子像,像的右侧则是那块孔子观礼处碑。然我感觉碑额为后配,碑座的赑屃是新刻之物。

补配的赑屃略显粗糙

残存赑屃

石碑和孔子像背后的墙上有两幅壁画和一幅书法,其中右侧一幅像是孔子周游列国图,但那幅图上仅画着孔子坐在牛车中,有一位童子在赶牛,没有一个弟子陪伴左右,他仅是在一片旷野中,这份执着令人感慨。画的前方已经有了几间房屋,想来那就是春秋时的垂杨村。

孤独之旅

垂杨一株

孔子背后的墙上书写着上千字的文章,其落款是“孔子经典名句,丁酉年秋月,垂杨居士周广涛书”。这些名句虽然朗朗上口,但我觉得如果能摘录一些孔子对于礼的论述,或者摘录《周礼》或《礼记》上的原文,似乎比摘录这些名句更与此地相伏贴。

孔子讲学

像是在讲版本

这段文字左侧还有一幅壁画,上书“孔子讲学”。其绘制的图案是孔子坐在松树下,拿着一卷竹简,正跟弟子们比划,看来他是在讲书对文化的传承重要作用,应该讲的是形式而非内容。如果是这样的话,孔子应当算是版本学家的鼻祖,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应该打开竹简,给弟子们讲内容。

芳名碑

在这块空地上还有一块“重立孔子观礼碑记”,上面刻有多个捐款芳名,这说明本村人至今仍以孔子在此观礼为荣。

(0)

相关推荐

  • 儒家思想其实就是丧葬祭祀死人文化——看完减少50年弯路

    儒家思想其实就是丧葬祭祀死人的文化,所谓的仁,孝悌,爱敬亲亲等都是指的针对死人.这都是儒家的原本的主题精神,并不是今天你理解的所谓的仁义孝悌,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看下面详细论述,有点长,但是耐心看.或 ...

  • 重新认识书法2(提要)

    继承与发展 研究历史是为了未来,未来是过去现在的延续,否则一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中国人很重视历史,古代书论都会从祖述伏羲画卦.仓颉造字开始,无古不成今,笔墨当随时代,中华民族5000年来 ...

  • 是可忍,孰不可忍

    ‍ ‍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 译文 (季氏)在庭院中,用八行列乐队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能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呢? 赏析 "八佾舞于庭"的"佾",是 ...

  • 【孔迹】闻韶处:三月不知肉味

    题目一句已是流传甚广的成语,其本自<论语·述而>第十四章:"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按照惯常的解释,此乃是称也孔子在齐 ...

  • 孔迹·闻韶处:三月不知肉味,韦力撰

    题目一句已是流传甚广的成语,其本自<论语·述而>第十四章:"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按照惯常的解释,此乃是称也孔子在齐 ...

  • 【孔迹】子路问津处:滔滔天下,丘不与易(下)韦力撰

    虽然孔子最终没能得到公正的施展机会,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孔子还是努力地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思想贡献于社会.这显然是一种有责任心的表现,这样的人应该大力表彰,而不是来嘲讽讥笑,甚至批判他. 对于< ...

  • 【孔迹】子路问津处:滔滔天下,丘不与易(上)

    <论语>中重要的话比比皆是,但今人喜好者,大多是隽永的短句,<论语>中较长的段落除了<侍坐>一篇,就属<微子>中的如下一段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 ...

  • 探访卧龙山风景区内的孔明泉,这处三国遗迹承载着千年的历史

    探访卧龙山风景区内的孔明泉,这处三国遗迹承载着千年的历史 行走在绵阳市梓潼县的卧龙山风景区内,有一处三国遗迹,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要说诸葛寨遗址无人问津,张飞拴马树罕有人去,但是这处遗迹几乎每天都有人不 ...

  • 【孔迹】洙泗书院:先师讲学删《诗》《书》之所

    洙泗书院乃是曲阜四大书院之一,然而它的地位却比较特殊,相传这里是孔子周游列国后回到曲阜讲学及删<诗><书>之处.此事见载于宋孔传在<东家杂记>中的所言: 庙北五里曰 ...

  • 【孔迹】周公庙:圣人的偶像(上)

    <淮南子·要略>中称:"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这段话讲述的是周公旦对孔子思想的 ...

  • 孔迹·卫灵公冢:南子的艳闻(上)韦力撰

    卫灵公生年不详,他去世于灵公四十二年,关于他的出生及名字,<史记·卫康叔世家>中有如下一段描绘: 初,襄公有贱妾,幸之,有身,梦有人谓曰:"我康叔也,令若子必有卫,名而子曰'元' ...

  • 【孔迹】宁阳郕城遗址:三都三堕,唯此得存

    鲁定公十二年,鲁国发生了堕三都事件,这是孔子在鲁国摄政后办的最大的一件事,也是他一生中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所谓堕,就是拆除之意,三都乃是鲁国三位大夫的城堡,分别是叔孙氏的郈邑.季孙氏的鄪邑和孟孙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