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义||历尽苦难的母亲(11-13)

(图片来自网络)

十一、都是粮食惹的祸
我祖父母将深藏在地下石囤里的三石 (dan)麦子全部挖出,让她叔父老三灌走。按说,够他家六口人每人每天一斤吃三个月。那年月,马车是硬轮,不具备刹车功能,只可在平路上行驶。要从很远的高家河运到周家村,绝非易事。东路一条很深的杜康沟,肯定过不去;西路要走恒寨村,那里常有劫匪出没,一听都让人毛骨悚然。没办法,只得晚上用毛驴驮送。白天牵两头毛驴进村,子夜从后洼沟羊肠小路返程,高一脚低一脚——
视觉里:
一路并无行人,
两岸俱有险情,
三更月明星稀,
四野满目荒凉。
不怕遇见鬼,
就怕遇见人。
感觉里:
身边似有十面埋伏,霜寒露冷,沟深坡陡,眼前身后,草木皆匪。
听觉里:
总是四面楚歌,脚下一滑,惊飞鸟雀,又被鸟雀把人吓倒。所以,时刻把心噙在口里,把命提在手里,让驴给人壮胆。
五更时分到家,每次驮不到七斗麦,路上多次遇到风险,好在他有三个小伙子贴身保护。真不容易将三石粮食艰难驮回。
也不敢松一口气,白天关上大门,晚上端一杆土枪趴在墙梢,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冻得脸面乌青,脚手冰冷,浑身瑟瑟发抖,生怕招来横祸非灾。
也不知那里走漏了风声,亲戚朋友邻居熟人,接二连三牵五挂四找上门来。
白天怕亲戚,
晚上怕绑匪;
听见敲门声,
浑身打哆嗦。
因为村上就有一存粮大户,灾荒到来,穷人要借,富人要买,亲戚要分,朋友要送,土匪要抢。就怕被“五牛分尸”。
大概也是他命里没有这一囤粮食,就在那天早上,保长带着几条大汉,进得门来——
一声呼喊惊四邻,
两眼瞪圆显威慑,
三条壮汉扑上前,
四两麻绳肩上搭,
五花大绑将他捆,
六神无主浑身软,
七手八脚推出门,
九节钢鞭眼前晃,
十分恼火不敢发,
百般冤屈对谁言?
保长宣布罪状,说:全民支援抗战,前线将士在流血,他家有粮,抗粮不交。
这可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纵然浑身是口,不容争辩。家里人没见过自己性命如此被捏拿在别人手里的恐怖景象,儿女跟着妻子跪地求饶,村上派了马车,很快把粮食运到尧禾镇原乡公所。
叔父老三受了委屈,怎样都咽不下这一口气,后来告到县上,县官问他从哪里弄来的粮食,能不能再弄个十石二十石,他一下懵了!只得如实招承,听完让他把彩礼的银子拿来,他又一下慌了手脚,瘫软在地!
人常说:
不怕铜嘴铁舌头,
就怕问官作对头!
天下衙门朝南开,
有理没钱莫进来。
宁可屈死家里头,
不打官司到案头。
宁肯悬梁尽,不进县衙门。进了官衙门,两头都找人。词讼固然有人揽,出血总得掏自己。
因为这县长的办公桌上,既不长小麦又不长棉花;县党部办公室既不养猪也不养鸡,当官的要吃黄米白面,大肉鸡蛋,还要穿得比别人体面,这羊毛最后还得从羊身上出来。因为当时那个社会上的游戏规则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鳅,泥鳅吃青泥!受苦受难最重的还是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尤其是我们的母亲这些被人任意宰割的弱势群体。
事情给我祖父母也带来很大麻烦,只是县长碍于我家和前任县官高西灵在一个村子,想来想去没有动手,这就给我祖父母网开一面,让我祖父母躲过一劫!

(作者母亲)

十二、有了归宿
那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一枚“小男孩”后,9日又向长崎投下一枚。与此同时,苏联红军攻克德国柏林后,快速转到东线战场,进入我国东北,以飞机大炮加坦克正式对日宣战。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随后,就在世界60多个卷入战祸的国家欢庆二战胜利的凯歌声中,母亲跟我二伯父成了亲。
总算逃出了虎口,摆脱了受人欺凌寄人篱下饿着肚子受人压榨的非人间生活,总算获得了人身自由,有了当家做主人的地位,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头上的重压被推掉了,心头的烦忧和愁苦为之一扫,心境宽松愉悦了许多,但她并没有真正轻松,并没有享到清福,并未过上清闲安逸的生活,甚至说并未跳出苦海,仍然挣扎在艰难困苦之中。
要过日子,打庄子,盖房子,养孩子,要洗衣服做饭,要纺线织布,缠穗子操作织布机,要筛粮食箩面推磨子推碾子,一家人的吃饭穿衣都要从她和大伯母手中经过,除此,在那时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刀耕火种的庄稼活路中,更有大量大量的苦力活儿要依靠她和大伯母去干。
祖父母和大伯、二伯及大哥在犁地耱地耙地摇耧拉耧擩草,她和大伯母就去翻地平地锄地牵耧递草;祖父和大伯、二伯领上大哥拉粪担粪背粪,她就和大伯母一起往地里推粪抬粪匀粪。那时我们家有30多亩土地,麦子熟了,全凭祖父母领上大伯、二伯、大伯母和她一人一把镰刀向前收割。割完再抱成堆子垛子,尤其河滩地里,男人向回担,女人向回背,大多数人家没有马车,有也没法用,最普遍的运输工具及方法就是用小独轮马扎车向回推。推到打麦场上,当晚码成麦姿,第二早天亮前又从麦姿上挖下来,摊开晒干才能碾打,所以,从清早的掠场、漫场、摊场到中午的翻场圈场套起牲口拉起碌碡碾场,再翻再碾,直到起场,顶笕杈上笕姿,丢下推耙拉筛杈,挥动扫帚拉木锨,提起挫斗装口袋,每一样活路的每一个流程的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她协同作业。
麦场里农活未曾忙完,秋田里庄稼早已等着间苗除草锄地松土保墒有人管护了。从锄谷子锄糜子锄绿豆,二遍三遍不停歇,直到庄稼成熟,摘绿豆、掰玉米、割糜子、削高粱、掐谷穗、拢荞麦、出红薯、捋篦麻、收黑豆,又是扛又是背又是担,又要晒又要打又要碾,工序十分复杂,运作极为费力,而且往往效率十分低下,没有多大收成。
雨水好时,再种点青菜萝卜豆角,农闲时节铡草垫圈喂牲口,都是她和大伯母干的事情。两条腿走路,两只手始终不能闲着,一副柔弱的肩膀,身上的担子更加沉重了!

(图片来自网络)

十三、十年树木,劳苦功高
母亲到我们家,我家还住在村南头。坐东向西半院庄基的一半,面积不到现在一院庄基1/4。一家人挤在如此狭窄简陋的斗室,仅能遮风挡雨。屋檐低小,连通风采光条件都不具备,真和当时的社会一样黑暗。
要生存要发展,一年之计在于树谷,十年之计在于树木。祖父母携儿带女,几辈人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甚至没黑没明的挥汗辛劳,积攒财力,一定要在有生之年为儿孙购置一院庄基建一座大房。就在祖父母和大伯二伯这个规划正在艰难实施之中,也正是她年轻有力之时。
大伯领人套车拉砖瓦,下河川锯树伐木头。她当仁不让义不容辞挺身而出,在不误烧火担水做饭的同时,和男劳力一起抬木头拉树枝装车卸砖挖土渗水上土和泥,直把泥和砖送到匠人手里筑砌成墙。尤其是当时村里的高厢独轮土车,不光要力气,还要有技术,许多男劳力不会推,而她一个女人身子,推起土车在村里前无古人…
新庄院28斗土墙,三间大伙房,三间大厅房,八间厦房,工程量大,工序复杂,工期漫长,活路繁重。她自始至终和男劳力一样挥汗如雨,湿透衣衫,舍尽全力,起早贪黑,朝气蓬勃,不知疲倦,趁着木工泥工各匠工喝水点烟空隙,她就和大伯母快速准备饭菜,擀面蒸馍压饸饹,烧水熬汤烹菜蔬。
这独院新宅14间房子落成,是当时高家河东村房屋最多最大最宽敞的其中一家!
作者简介:高宗义,男,1957年生,原籍陕西省白水县,系韩城市矿务局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校园快报》总编辑,鲁迅文学院一期学员,《人民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现退居杭州市萧山区。
(0)

相关推荐

  • 【西南作家散文】何遂忠 / 中秋夜话

    西南作家散文 中  秋  夜  话 何遂忠(四川攀枝花) 今又中秋.傍晚,万兴又虔诚地焚香点腊,呈上月饼.瓜果.酒水,神色凝重地在客厅张罗着祭月拜月. 卧室里,他的妻子与娇儿嬉戏着,笑声咯咯,于橘黄的 ...

  • 初二早上我们姊妹三人带着家人相继回到了娘...

    初二早上我们姊妹三人带着家人相继回到了娘家,娘家妈穿着红色貂皮大衣出来迎接我们.我刚进门,母亲就对我说,你大伯病的不轻,你一会拿点东西去看看他. 我心里多少有点不情愿,对母亲说,你年轻的时候,可没少受 ...

  • 路遥,写出2千万销量畅销书,老母凄凉余生,给独女遗产是叠欠条

    如果问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人最喜欢的文学创作者是谁,那肯定会有不少人会立即回答说是路遥.甚至即便是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人,在拜读了路遥的作品后,也会迅速将之奉为崇拜的偶像.正因为如此,近几 ...

  • 母亲围着父亲转了一辈子,临终遗言却是与父亲分冢而葬

    父亲娶母亲,给姥姥家抬去一头猪.一辆自行车.一台缝纫机,这在当时算的上是天价彩礼.母亲欢天喜地嫁过去,却被父亲一句话打入地狱,从此开启了卑微的下半辈子-- 出嫁 母亲生于1958年的华北平黄的一个小村 ...

  • 散文||借宿【征文】

    借    宿 蔡小平||江苏 每次母亲从老家来,总要说些庄邻的事.谁家娶了媳妇,结了多少彩礼,办了多少桌席:谁家二胎添了个男孩,前后三庄,挨家挨户发喜蛋:谁家的孩子在外打工挣到钱了,也在县城买了房子, ...

  • 高宗义||历尽苦难的母亲(14-15)

    (我的母亲和她的小儿女宗海雪银) 十四.当了母亲 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眼里有4层境界.进了门,一看粮,二看房,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有无读书郎!我家14间房子是在1954年落成的.有粮有房,这只是农民追求 ...

  • 高宗义||历尽苦难的母亲(8-10)

    八.一种精神力量 有一天,她和几个女孩子去池塘洗衣服,岸边走来一个老太婆,指着她说:这个女孩子有福相. 她本来满腔悲愤,见人就想哭.听此言语,却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了新的感想. 这池塘一边有个土鼻梁 ...

  • 高宗义||历尽苦难的母亲(5—7)

    五.她的母亲被卖 父亲.弟弟和祖母的死,为娘的心要揪烂了!上断了梁,下绝了根,一个家庭骤然如天塌地陷,眼前一片黑暗. 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她的母亲又被人绑在马背上卖了! 那是她父亲死后,父 ...

  • 高宗义:返销粮(历尽苦难的母亲21)

    21.返销粮 那年珍宝岛一仗下来,双方均感到谁也没赢.用<杨家将>戏上的话说:"杀来杀去杀自家".况且两国交战,黄雀在当裁判,同时在激将.烧火.浇油.战争使人聪明起来, ...

  • 高宗义:生产队开会(历尽苦难的母亲20)

    20.生产队开会 (母亲和她的三个女儿) 很清楚记的,1972年秋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准备访华.大队安排驻队干部井槐到我们生产队召开会议,宣讲上级政策精神,要求把日首相访华的事情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

  • 母亲的纺车(高宗义:历尽苦难的母亲19)

    母亲的纺车 社会生活,前后对比,发生了翻天覆地一般变化.60年过去,忆苦思甜,我们没有理由不幸福. --题记. 小时候,我们热天下河川割草,寒天上山坡砍柴,一群伙伴走到一块,多数都是脚趾露在鞋外.有的 ...

  • 高宗义|| 会做饭的母亲(历尽苦难的母亲18)

    忆苦思甜,我们没有理由不幸福! (作者母亲留下最好的一张照片)  十八.会做饭的母亲 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家庭妇女必须具备两项基本功:一是会织布纺线:二是会做饭,会在锅台上做出省米之炊.尤其大家庭,一 ...

  • 高宗义||苦度春荒的记忆(历尽苦难的母亲17)

    忆苦思甜,我们没有理由不幸福! (作者母亲留下最好的一张照片) 十七.苦度春荒 1952年以后,海南.西藏全部解放,援朝战争停火,国内几千年的剿匪运动取得最后胜利.国家全力恢复农业生产,建立厂矿工业的 ...

  • 高宗义||三娘教子(历尽苦难的母亲16)

    十六.三娘教子 那时节,群众文化艺术生活和社会物质财富一样贫乏单调,没有手机和电视,电影也很少看到.母亲看到最多的便是村上的戏. 高东大队剧团,虽是业余排练,逢年节演出,但有十多位演职人员:兴昌.金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