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湿热下注型下元虚寒型 溃疡性结肠炎效验方 脾肾阳虚型实用偏方 脾胃虚弱型实用偏方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学的“肠澼”、“久痢”、“脏毒”、“肠风下血”、“血痢”、“滞下”等范畴。中医认为多由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及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所引起。《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趁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其治疗,应按临床不同证型辨证施治。
一、湿热下注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中有黏液脓血,里急后重。治宜清热燥湿,辅以止血止泻。
处方:白头翁30克,五倍子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赤石脂30克,槐花30克。水煎服。
加减:血多加地榆炭15克;黏液多加乳香、没药各10克;久病体虚加黄芪、党参、五味子各30克;腹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各10克。
二、下元虚寒型:临床主要表现四肢不温,久泻滑脱不禁,大便中仍有脓血黏液。治宜温补下元,收涩固脱。处方:炮姜炭10克,赤石脂30克,诃子肉15克,肉豆蔻(去油)10克,槟榔炭10克,海螵蛸15克。水煎服。
单方验方
1、云南白药,每次服0.2克,每日服3次,3~10天为1疗程。
2、蒲公英30克,败酱草30克,红藤30克,穿心莲30克,黄柏15克,加水煎至150毫升,温度在30℃~40℃时作保留灌肠。保留8小时以上疗效更佳。
3、锡类散,每次口服2支,开水吞服,空腹服,每日服3次。临睡前又用锡类散3~4支,加温开水40毫升混和,作保留灌肠。本方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溃疡面,控制炎症,促进愈合。
三、溃疡性结肠炎效验方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简称溃疡性结肠炎,以青壮年为多见,病变部位在乙状结肠或直肠,以结肠黏膜水肿、充血、糜烂、溃疡、出血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饱胀、肠鸣音亢进、乏力、纳少、消瘦、贫血等症状。病程反复发作,可长达数日数年不愈,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左下腹、也有左臀骶骨部隐痛,便后暂时缓解,肠黏膜不断被破坏和修复。中医属“泄泻”“痢疾”范畴。
中医认为慢性结肠炎的病理以脾虚、湿盛为主,多为外感湿邪或过食生冷,损伤脾胃,脾失健运,传导失司,升降失调,水谷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中医常分三型论治: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脾肾阳虚型。
1.湿热蕴结型 症见发热,腹痛,脓血黏液便,里急后重,舌苔黄,脉滑数,多为急性发作。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泻。方药:白头翁汤合槐花散化裁。白头翁15g,秦皮10g,酒白芍15g,黄柏10g,槐花10g,车前草15g,炒地榆20g,黄连10g,木香10g,苍术15g,炒薏苡仁30g,藿香15g,马齿苋30g。
2.气滞血瘀型 腹痛肠鸣,黏液血便,便次数增多,心烦易怒,面色晦暗,舌质紫有瘀点,脉弦涩,多为反复慢性发作。治法:行气活血,疏肝健脾。方药: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散化裁。当归10g,桃仁10g,赤芍15g,柴胡10g,炒白芍20g,陈皮10g,炒白术20g,木香10g,厚朴10g,党参30g,延胡索15g,甘草10g。
3.脾肾阳虚型 病程迁延日久,久泻不止,身寒肢冷,腹胀肠鸣,纳呆,舌质淡,脉沉细。治法:补肾健脾,固涩止泻。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化裁。附子10g,白术10g,干姜10g,甘草6g,肉豆蔻10g,补骨脂10g,吴茱萸10g,党参15g,赤石脂30g,石榴皮10g。
本型若偏于脾虚时可用六君子汤合香连丸化裁:党参30g,白术15g,云茯苓15g,炙甘草6g,黄芪20g,陈皮10g,木香10g,黄连10g,砂仁5g。
临床按型分治并不理想,大多不是独立一型,因此慢性结肠炎应该用统方治疗,往往好于分型论治,一般3~4周可见效。统方治溃疡性结肠炎,实际也是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的,在主方的基础上加减即可。
统方“固本益肠汤”:党参30g,焦白术20g,苍术15g,炒山药15g,炒薏苡仁30g,藿香10g,黄连10g,木香10g,赤石脂30g,炮姜10g,肉桂6g。加减:脓血便重者加炒地榆15g,白头翁10g;腹痛甚者加炒白芍30g,甘草15g,罂粟壳5g。功效:温肾健脾,化湿止泻。主治:各型溃疡性结肠炎。水煎服,每日1剂,分次服。忌鱼腥、生冷食品。
案例 蔡某,男,30岁,1999年4月10日初诊。自诉3年前就经常腹绞痛,时有黏液血便,便时腹痛,见凉加重,凡食肉食、海腥每每犯病加重,日泻3~4次,犯病时用些成药稍改善,但每年春夏反复发作。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用统方固本益肠汤,服3周后诸症皆无,其后制水丸巩固疗效。2002年偶遇该患,自诉结肠炎已经痊愈。
体会
1.用上述统方需经中西医诊断明确方可应用,对重症可采用口服与灌肠同时进行。保留灌肠的具体做法如下:黄芪30g,黄连10g,补骨脂15g,五味子15g,炒地榆15g,罂粟壳5g。上药煎汤浓缩,每晚行保留灌肠,每次100ml,10天为1个疗程,每剂可用3个晚上。
2.本病饮食调护十分重要,病人应忌食鱼腥、辛辣、生冷及牛奶制品。
3.服上述统方见效后,应按方制成水丸或颗粒长期服用(不少于2个月)。
4.民间单方:①鲜马齿苋120g(干品50g),绿豆50g,煎汤口服,对血便、黏液便者尤宜。②葎草(拉拉藤)鲜品120g(干品30g)煮水饮服,疗效显著。(陈胜威)
四、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型实用偏方
典型症状表现:大便清稀,完谷不化,甚则滑脱不禁,或五更肠鸣腹痛,泻后痛减,喜暖喜按,食少神疲,腰酸肢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一)药物治疗偏方4则
偏方1
【组成】 肉豆蔻15克,补骨脂15克,五味子6克,吴茱萸15克,生姜3片,大枣5枚。
【功效】 温补脾肾,涩肠止泻。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腹泻腹痛,泻后痛减,腹痛喜暖喜按,食少神疲,腰酸肢冷者。
【制法】 将上药加水800毫升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后,小火煎煮30分钟,去渣留汁。
【服法】 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疗程】 连续服用10剂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无特殊注意事项。
【来源】 河南中医,2002,3:37。
偏方2
【组成】 艾叶10克,陈皮10克。
【功效】 温补脾阳,理气止泻。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伴胃脘部喜暖,消化不良者。
【制法】 将上药加水400毫升,大火煮沸后,小火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
【服法】 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疗程】 连续服用10剂为1个疗程。休息2日再服第2个疗程。
【注意事项】 无特殊注意事项。
【来源】 《常见病单方·验方》。
偏方3
【组成】 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各6克。
【功效】 温补脾肾,涩肠止泻。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久泻不止,腹部喜暖喜按,腰酸肢冷者。
【制法】 将上药用清水冲淋洗净晾干后,研为细末。
【服法】 每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温米汤送服。
【疗程】 连续服用10日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无特殊注意事项。
【来源】 来自民间。
偏方4
【组成】 生黄芪30克,川黄连10克,罂粟壳、补骨脂、五倍子、地榆各15克。
【功效】 温补脾肾,清化湿浊,涩肠止泻。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泄泻日久伴乏力者。
【制法】 每日2剂,口服剂加水500毫升,大火煮沸后,小火煎取药液300毫升;灌肠剂加水500毫升,小火煎取药液100毫升,保留灌肠。
【用法】 口服剂每日3次温服;灌肠剂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次。
【疗程】 连续使用1周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灌肠液温度以38~40℃为宜。
【来源】 四川中医,1989,(10):26。
二)食物治疗偏方8则
偏方1
【组成】 炮附子6克,干姜6克,粳米60克。
【功效】 温补阳气。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腹中冷痛者。
【制法】 将附子加水适量先煎30分钟,再入干姜同煎,去渣取汁;加水适量入淘净的粳米煮粥。
【服法】 分2次趁热空腹食用。
【疗程】 宜常食用。
【注意事项】 无特殊注意事项。
【来源】 《常见病单方·验方》。
偏方2
【组成】 赤石脂50克,白面60克。
【功效】 涩肠止泻。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泻下不止者。
【制法】 将赤石脂研为细末与白面混匀,加水适量,煮熟成粥。
【服法】 分2次趁热空腹食用。
【疗程】 可长期食用。
【注意事项】 无特殊注意事项。
【来源】 《常见病单方·验方》。
偏方3
【组成】 肉苁蓉10克,精羊肉60克,粳米60克,葱白2根,生姜3片。
【功效】 温补肾阳。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五更肠鸣,腹痛泄泻,伴手足不温者。
【制法】 分别把羊肉、肉苁蓉洗净切细。先煎肉苁蓉去渣取汁,再用肉苁蓉汁与羊肉、粳米一同煮粥后调味。
【服法】 分2次趁热空腹食用。
【疗程】 宜常食用。
【注意事项】 无特殊注意事项。
【来源】 来自民间。
偏方4
【组成】 羊髓、白蜜各250克,生甘草50克。
【功效】 温肾健脾。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五更肠鸣腹痛泄泻者。
【制法】 将新鲜羊胫骨砸断,取出骨髓;先用1000毫升水煮甘草,大火煮沸后,小火煎煮,取汁500毫升,然后加入白蜜及羊髓,煎煮30分钟后过滤取汁,小火熬至饴糖状,放入罐中贮存备用。
【服法】 每日3次,每次2匙,温开水冲服。
【疗程】 宜常食用。
【注意事项】 无特殊注意事项。
【来源】 来自民间。
偏方5
【组成】 茯苓30克,面粉1000克,鲜羊肉500克,调料适量。
【功效】 温补脾肾。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腹部喜温,伴腰膝酸冷,手足不温者。
【制法】 先取茯苓煎煮3次,每次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小火煎煮1小时取药汁,3次药液合并加入面粉、酵母粉发面;将羊肉剁成肉末,与其他佐料拌成肉馅;待面发好后,做成包子,蒸熟。
【服法】 主食早晚餐食用。
【疗程】 宜常食用。
【注意事项】 无特殊注意事项。
【来源】 来自民间。
偏方6
【组成】 鸡蛋3个,补骨脂30克,肉豆蔻15克。
【功效】 温肾暖脾,固肠止泻。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五更泻,伴四肢不温者。
【制法】 先将鸡蛋用清水煮一沸,捞出打破外皮,与补骨脂、肉豆蔻同煮15分钟。
【服法】 每日1剂,分2~3次食蛋。
【疗程】 连续食用10剂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无特殊注意事项。
【来源】 来自民间。
偏方7
【组成】 干荔枝肉50克,山药、莲子各10克,粳米50克。
【功效】 温肾健脾,固肠止泻。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伴食少,消化不良者。
【制法】 将前3味洗净后加水煮至酥,再加入淘净的粳米共煮成粥。
【服法】 每日1次,睡前趁热食用。
【疗程】 连续食用10剂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无特殊注意事项。
【来源】 来自民间。
偏方8
【组成】 芡实、莲子、怀山药、白扁豆各等份,白糖适量。
【功效】 补肾温脾,固涩止泻。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久泻不止者。
【制法】 将上药用水冲淋洗净、阴干后,共研细末,加白糖、清水少许拌匀做成糕状蒸熟。
【服法】 每日1~2次,每次食用50~100克。
【疗程】 连续食用10日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无特殊注意事项。
【来源】 来自民间。(杨继军,张蕴,史红逸)
五、溃疡性结肠炎脾胃虚弱型实用偏方
典型症状表现:久泻不止,迁延反复,稍进油腻或肥甘厚味,则便次增多,呈白色黏胨,腹部隐痛,按之较舒,食少消瘦,四肢不温,面色不华。舌质淡,脉沉细而弱。病情进展,可伴有腰酸腹凉,脱肛或大便滑脱不禁。
一)药物治疗偏方
【组成】 黄芪15克,党参、白术、白扁豆、赤芍、延胡索各10克。
【功效】 补气健脾。适用于脾胃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伴食少,消瘦,乏力者。
【制法】 将上药加水800毫升,大火煮沸后,小火煎煮30分钟,去渣取液。
【服法】 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疗程】 连续服用7剂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无特殊注意事项。
【来源】 中医杂志,1990,(6):31。
二)食物治疗6偏方
偏方1
【组成】 黄芪30克,党参30克,肉豆蔻6克,大枣10枚,糯米100克,红糖适量。
【功效】 补益脾胃。适用于脾胃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伴消瘦,四肢不温,面色不华者。
【制法】 将前3味中药加水500毫升,大火煮沸后,小火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入洗净的糯米、大枣(去核)加水适量煮粥至熟调入红糖。
【服法】 分2次趁热空腹食用。
【疗程】 宜常食用。
【注意事项】 无特殊注意事项。
【来源】 《常见病单方·验方》。
偏方2
【组成】 莲子30克,大枣10枚,糯米60克,白糖适量。
【功效】 补益脾胃。适用于脾胃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伴食少,消化不良者。
【制法】 先煮莲子至将熟,再入洗净的大枣(去核)、糯米煮至粥熟,调入白糖。
【服法】 分2次趁热空腹食用。
【疗程】 宜常食用。
【注意事项】 无特殊注意事项。
【来源】 《常见病单方·验方》。
偏方3
【组成】 白扁豆30克,粳米60克。
【功效】 补益脾胃。适用于脾胃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伴胃腹满闷不适者。
【制法】 将上药洗净后,加水适量煮粥至熟。
【服法】 分2次趁热空腹食用。
【疗程】 宜常食用。
【注意事项】 无特殊注意事项。
【来源】 《常见病单方·验方》。
偏方4
【组成】 粳米100克,茯苓粉50克,糖适量。
【功效】 健脾利水。适用于脾胃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排便次数多,稀溏,伴有黏液,脓血,阵发性腹痛,小便不利者。
【制法】 将粳米淘净后加水1000毫升,煮至粥将熟时,放入茯苓粉和适量糖,熬至糖溶粥成。
【服法】 每日1剂,分2次趁热空腹食用。
【疗程】 连续食用7日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无特殊注意事项。
【来源】 《常见病自疗:常见病食疗便方》。
偏方5
【组成】 黄芪100克,山药100克,莲子肉(去心)100克。
【功效】 健脾益胃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乏力,食少,手足欠温者。
【制法】 将上3味洗净加水适量煮粥至熟。
【服法】 早晚餐趁热食用。
【疗程】 宜常食用。
【注意事项】 无特殊注意事项。
【来源】 来自民间。
偏方6
【组成】 薏苡仁25克,芡实25克,白酒500毫升。
【功效】 健脾利湿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腹泻日久伴胃腹满闷者。
【制法】 将薏苡仁、芡实洗净晾干后放入酒坛,搅匀封严,隔2日搅拌1次,浸泡15日。
【服法】 每日2次,每次饮酒5~10毫升。
【疗程】 连续饮用15日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无特殊注意事项。
【来源】 来自民间。
三)外用药物敷脐治疗偏方
【组成】 胡椒10粒,马前子3个(去壳生用),白矾10克,大蒜10瓣,米饭适量。
【功效】 温脾涩肠。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久泻者。
【制法】 将上药共研细末,加入大蒜共捣至烂,再加入米饭适量,捣匀如泥状,制成5分硬币大小的药饼。
【用法】 将药饼贴于脐上,用纱布胶布固定。
【疗程】 隔日换药1次,至愈为止。
【注意事项】 马前子有剧毒,食用过量可引起肢体颤动、惊厥、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等中毒症状。使用中皮肤过敏者停用。本方只可外用,严禁内服。
【来源】 《中医药物贴脐疗法》。(杨继军,张蕴,史红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