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烈已矣,我辈当永志不忘
相关推荐
-
朝鲜战争,志愿军究竟该不该打过“三八线”?
朝鲜战争爆发以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经过近三年的艰苦战斗,终于签订了停战协定.从战争的最终结果来看,敌我双方实际的军事分界线还是划在了三八线附近各自实际的控制区域.如果从战争开始之前的分界线来 ...
-
长津湖战役击退美军,周全弟-40℃卧雪三天冻掉四肢,他16岁
纪录片<冰雪长津湖>讲述了抗美援朝东部战线的第二次战役--长津湖战役.战士们卧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雪地里,为了完成阻击,部队要隐蔽起来,在战斗命令下达之前,谁也不能动,129名士兵被冻成了 ...
-
志愿军入朝有多隐蔽?老兵回忆:不得大声说话,以免被飞机听见
抗美援朝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着低劣的武器装备和严重不足的后勤给养打得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溃不成军,美军战士称呼志愿军是"移动中的幽灵":南韩军队看见志愿军 ...
-
1950年,志愿军一个师突然失联,失联期间创造了一项军史奇迹
1950年11月底,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进行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志愿军司令部里所有人都忙成一团,但无论多忙,每隔半个小时首长都会询问: "113师到了哪里?"原来,此时负责前往三所里阻 ...
-
李奇微改变战略,志愿军失算惨胜,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打得怎么样
70多年前,西方列强,再一次将炮火对准了东亚大地.彼时,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无数将士征战多年,终于将中国人民从战火中解救出来,但是美国人不想中国就此安稳发展,他们意图将东北亚的战火蔓延到中国东北 ...
-
危急时刻,志愿军两位指挥官自作主张,竟换来彪炳战史的大捷
<东周列国志>:"军中无戏言.臣已受命为将,将在军,虽君命不得受." 军令 战场的局势变化莫测,只有在一线的将领才能够灵活应对.因此,当一场战役爆发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 ...
-
大军蓄势待发,为何突然叫停?一封绝密电报改变了战局
1951年8月,志愿军总司令彭老总经过精心酝酿.反复研究后,正式签发了发动第六次战役的预备命令. 这场战役比前五次战役的规模都要大,布置在一线的志愿军部队就多达8个军之多,同时要出动空军参战,在安东至 ...
-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 任辉 为引领党员干部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推进"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5月8日,县林业 ...
-
专栏|陈建军:难忘清明节的革命先烈诗文朗诵会
<中外文艺>公众平台 ID:zhongwaiwenyi 尊重名家,力扶新人 难忘清明节的革命先烈诗文朗诵会 作者丨陈建军(北京) 今年的清明节已经过去了好几天了,在这个缅怀先烈先辈.祭奠逝 ...
-
簇簇木绣球 朵朵敬先烈
李传吉 关注 簇簇木绣球 朵朵敬先烈 19小时前 阅读191 来自话题 #身在百花中 2.7万篇 风景秀丽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南侧,五前委雕像脚下,有一片特色园林,开满了洁白的木绣球花,引来大批游人驻 ...
-
清明遥祭逝者:逝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值此清明,身在远方,不能扫亲人墓,唯虔心遥祭,谨以当日祭文,恭祝冥安. 惟: 辛卯不废之元,汨罗悼屈之月,痛锥肺腑之时,宗侄万友.万军.万武.万瑞.万勇,谨以白酒三杯,鞭炮千响,衔哀致祭于幺叔之灵前. ...
-
斯龟已矣|养龟常见的几种收壳姿势
现实中很多没有养过龟的朋友常常会问我,乌龟是不是很好养? 在大家的印象中,龟是长寿的代表,意味着生命力极强,自然就非常好养不容易死了. 但是玩龟的人往往是满腹心酸,养龟多了,它可能会以各种姿势死给你看 ...
-
清末民初草书大师于右任:魏碑书法《秋先烈纪念碑记》堪称绝版
写在开头:书法能培养一个人良好的性格和气质以及文化素养,提笔即可学书法,带着家人一起学书法,特别是小孩,形成家庭学习传统书法的氛围,营造书香门第之家. 提示:宗少林编著的<美工钢笔书法教程> ...
-
【赣雩文艺】作者:王海明《缅怀先烈》《百合塔咏》总第920期⑤2021年第126期⑤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缅怀先烈 作者:王海明(辽宁·沈阳) 五四风云揭史新,先贤血洒染青春. 红船指引千秋业,马列群英主义真. 2021年5月4日 百合塔咏 作者:王海明(辽宁·沈阳) 百合 ...
-
【黄石作家走乡村之“南山头采风”活动】刘家云的随笔《为了更好地缅怀先烈》
为了更好地缅怀先烈 一 这是我第N次爬上南山头.和诸多文友一起,以采风的方式,过一次别具一格的五一国际劳动节. 一到南山头革命纪念馆广场,一文友就指着广场右侧巍然矗立的烈士英名墙一处,兴奋地告诉大家: ...
-
革命先烈的老父亲,为子守墓20多年的惊天秘闻背后
建党百年,追思溯源. 多少往事拨心弦,唯有初心永不变,照亮了人间...... 有这样一个关于共产党人.关于老父亲的故事,虽今天鲜为人知,却打开历史的尘封,至今读来,依然感人肺腑,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一 ...